典型盆地(凹陷)天然氣運移、聚集的數學模式

《典型盆地(凹陷)天然氣運移、聚集的數學模式》是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沉積地盆研究所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吳沖龍、張洪年、周江羽、韓志軍、劉剛為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典型盆地(凹陷)天然氣運移、聚集的數學模式
  • 第一完成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沉積地盆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吳沖龍、張洪年、周江羽、韓志軍、劉剛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19970375[08514]
成果名稱
典型盆地(凹陷)天然氣運移、聚集的數學模式
第一完成單位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沉積地盆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
吳沖龍、張洪年、周江羽、韓志軍、劉剛
研究起始日期
1991-10-01
研究終止日期
1994-12-01
主題詞
盆地分析;油氣運移;油氣聚集;天然氣;鄂爾多斯盆地
任務來源
01

成果摘要

該項目為國家“八五”重點攻關項目“大中型氣田形成條件分布規律及勘探技術研級專題,其主要任務是綜合典型盆地(凹陷)的研究來說明現有盆地模地質模型過於簡化、概念模型過於抽象、數學模型過於單一的缺陷,建我國典型含氣(油)盆地(凹陷)的天然氣運移與聚集的計算機模擬系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據構造-沉積演化分析,建立了鄂爾多斯盆地各階段的構造應和構造圈閉的實體模型,並轉化為相應的數學模型。2、根據構造。沉積演化分析,建立了鄂爾多地層圈閉及沉積蓋層熱導率的實體模型,並轉化為相應的數學模型,作基礎。 3、根據構造。沉積-地熱演化分析,斯盆地各階段古地熱的實體模型,並轉化為相應的古地熱場和生、排烴4、根據成岩作用征分析,建立了鄂爾多斯盆地各階段地層滲透性與儲集性實體模型,並數學模型,作為天然氣運聚模型的基礎; 5、根據構造-沉岩-有機質演化及天然氣運移方向與路徑的分析,建立了鄂爾多斯盆地運移、聚集的實體模型,並轉化為相應的兩相運移數學模型;6、根據構造-沉積-地熱-成岩及有機質演化四川盆地西部凹陷的油氣生成、運移和聚集的實體模型和概念模型。綜合上述各實體模和數學模型,建立了一個綜合性動態數學模型和相應的計算機軟體系統爾多斯盆地中部大氣田為例,對其天然氣運移,聚集機制的過程進行模成果圖件17類共214篇,最後以成藏條件差異較大的川西凹陷主幹剖面比模擬,結果與實際符合較好。,該項目為國家“八五”重點攻關項目“大中型氣田形成條件分布規律及勘探技術研級專題,其主要任務是綜合典型盆地(凹陷)的研究來說明現有盆地模地質模型過於簡化、概念模型過於抽象、數學模型過於單一的缺陷,建我國典型含氣(油)盆地(凹陷)的天然氣運移與聚集的計算機模擬系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據構造-沉積演化分析,建立了鄂爾多斯盆地各階段的構造應和構造圈閉的實體模型,並轉化為相應的數學模型。2、根據構造。沉積演化分析,建立了鄂爾多地層圈閉及沉積蓋層熱導率的實體模型,並轉化為相應的數學模型,作基礎。 3、根據構造。沉積-地熱演化分析,斯盆地各階段古地熱的實體模型,並轉化為相應的古地熱場和生、排烴4、根據成岩作用征分析,建立了鄂爾多斯盆地各階段地層滲透性與儲集性實體模型,並數學模型,作為天然氣運聚模型的基礎; 5、根據構造-沉岩-有機質演化及天然氣運移方向與路徑的分析,建立了鄂爾多斯盆地運移、聚集的實體模型,並轉化為相應的兩相運移數學模型;6、根據構造-沉積-地熱-成岩及有機質演化四川盆地西部凹陷的油氣生成、運移和聚集的實體模型和概念模型。綜合上述各實體模和數學模型,建立了一個綜合性動態數學模型和相應的計算機軟體系統爾多斯盆地中部大氣田為例,對其天然氣運移,聚集機制的過程進行模成果圖件17類共214篇,最後以成藏條件差異較大的川西凹陷主幹剖面比模擬,結果與實際符合較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