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具茨山位於河南省中部中嶽嵩山東南麓,地跨新鄭、新密、禹州等市,主峰風后嶺海拔1160米左右,距新鄭市西南15公里。具茨山岩畫就分布在400~600平方公里的具茨山上,記載著史前人類的歷史。
發現時間
具茨山岩畫發現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見諸於新聞媒體。2008年始,沉寂千百年的具茨山,因其隱藏的3000多幅岩畫成為國人關注焦點。研究表明,具茨山岩畫形成於距今4000年前甚至更早,而這一期間,炎黃子孫的祖先黃帝曾在具茨山活動過。具茨山岩畫,在一定意義上跟文字起源有關,和處於中華文明的萌芽時期的黃帝時代也有重大關係。
2009年07月5日禹州市向各新聞媒體發布訊息,稱繼發現岩畫之後,在禹州市具茨山所屬的九里山、崆峒山、大鴻寨、薈萃山等山上,又發現了大範圍的遠古巨石建築遺蹟。有關專家稱,這在我國是首次發現重大古代巨石建築遺蹟,可能比西方國家的遠古巨石文化更久遠。”遍布岩畫等文化符號的具茨山跨越禹州、新鄭、新密三地,其中山體大部分在禹州境內。6日上午,新鄭市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外界宣布:新鄭具茨山新發現一批巨石文化遺存。從此,禹州、新鄭、新密三地爆發了曠日持久“岩畫歸屬地之爭”。cctv10百科探秘的提法是“禹州岩畫”。
具茨山岩畫的特點
具茨山的岩畫研究內涵豐富,除岩畫外,還包括巨石、祭壇和石構建築遺址,是目前可以確認的
中原地區的比較完整的大規模的古代石構遺址群,是近年來考古文物界的重要發現之一。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岩畫數量大。在先後進行的四次調查中,共調查到岩畫2000多幅,有岩畫個體近萬個。這些岩畫極大地豐富了中原古文化的內涵。
(2)岩畫分布面積廣。在面積400~600平方公里的具茨山中都有分布,山間的岩石像一張張紙片散落在具茨山間,為記錄古人的思想和生活提供了天然載體。
(3)岩畫類型豐富多樣。具茨山岩畫有單凹穴、多凹穴散落分布、雙排凹穴、梅花狀環凹穴、方形凹穴、溝槽、格線、字元形、具象人形等多種類型,內容豐富多姿,岩畫大多具有意象特徵,具象的內容較少。這是具茨山岩畫與其他地方岩畫的最大差別,也為研究中原古文化提供了一種新的資料來源。
(4)岩畫的刻畫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在眾多的具茨山岩畫中,出現了許多一排6個的雙排凹穴和梅花狀環凹穴。但相互之間又有明顯區別,在雙排凹穴的上下或是左右或是中間,往往還有一到兩個單凹穴;而梅花狀環凹穴四周的凹穴個數也從5到11個不等。
(5)岩畫年代久遠。在2008年底的岩畫調查中,發現了兩處紅褐色古土壤覆蓋下的岩畫。據研究周原黃土的專家、中國科學院的周昆叔研究員介紹,這處覆蓋在約36厘米深的土層下的岩畫,年代在距今約4000年以上。但就世界岩畫研究中心及國內著名岩畫專家對世界凹穴類岩畫的研究結果看,具茨山凹穴類岩畫的年代可能要出現在10000年以前,這充分說明了具茨山岩畫歷史的久遠。
專家對具茨山岩畫的分析
跟中華文明起源關係重大
李學勤(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認為:具茨山岩畫的發現和確認應該是一個劃時代意義的重要
發現。
李學勤說,判斷一種文物遺蹟是否屬於文明,現在流行四大標準:
第一是要有城市,城市就是人類的文明。第二是要有文字。有文字是文明,沒有文字只能說是原始、野蠻的狀態。第三是有禮儀性的建築,就是這個
建築物或者人可以居住或者死之後可以埋葬,這些建築是禮儀性的,而不是作為一般生活區。第四是要有金屬工具。
所以文字是文明最根本的,而岩畫在一定意義上就跟文字的起源有關,我們可以看到我們具茨山的岩畫,以及在裴李崗文化裡面看到的公元前6000多年的刻畫符號,這個一定和我們中華文明的起源有重大關係。
發現岩畫能很好地認識黃帝文化
黃帝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個歷史時期,而是代表了中華文明的萌芽形成時期,所以叫人文始祖。人文就是文明,所以有人文始祖,我們就認識到
黃帝所代表的就是我們祖先的智慧和能力的結晶。
具茨山岩畫的發現,我認為是對黃帝文化和中國遠古傳統文化認識的一個很好的機會。我非常高興地看到這次論壇的標題“信心·創新·復興”,我相信我們在座的各位一定會充滿信心、繼續創新,使我們的祖國文化得到更快地振興。我也確切地相信通過具茨山岩畫的發現,以及今後更多、更豐富的發現,今後越來越多的中外人士都會到新鄭、到具茨山,因為這個地方是中華文明、黃帝文化的中心和發源地,這一定為新鄭、為
鄭州、為河南帶來新的進步和繁榮。
具茨山岩畫可能是“和上天對話”
龔田夫(中央民族大學教授、中國岩畫研究中心主任)認為:原始藝術作品包括岩畫應該都是與原始
巫術有關的,古人類為了製作這些道具可以說付出了巨大的社會成本,其實像具茨山岩畫就是古人類巨大的“三峽工程”。
具茨山岩畫又為河南增添了一個亮點,不僅是
新聞界和文化界的話題,也是新鄭市奉獻給全國人民的又一件新國寶。
我在具茨山看岩畫的時間相當短,了解得還相當有限,所以在這兒只能提一些問題,或者提一些思路供大家參考:
(1)可否認為具茨山岩畫不是單一文化時期的產物,其製作時間可能延續了數千年。因此具茨山岩畫應該不是單一族群製作的。
(2)將岩畫集中刻在某個山上,這種現象在國內並不少見。可否認為在具茨山岩畫製作者的思維中,也許具茨山應該是能與天溝通的聖山。具茨山岩畫特點是
圖形基本與天平行,國內其他遺址的岩畫畫面基本與天垂直,可否認為與天平行的畫是給天看的,與天垂直的畫是給人看的,因此具茨山岩畫製作的內容可能是與天的對話。
(3)根據岩畫的類型,中期的為連排的點狀穴,晚期為方格,包括疑似
古文字的圖形。因為具茨山岩畫斷代肯定是一個大難題,但是並不妨礙對具茨山岩畫進行分類和分期,用類層學的方法將具茨山岩畫分期是十分必要的。
(4)從具茨山岩畫文化形態來看,在岩畫遺址附近還應該有
祭壇崇拜,應將這些看作一個整體的文化作綜合性的研究。
與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同類岩畫非常相似
經過來自西北大學、陝西考古研究院等文物研究部門和機構的十幾位專家歷經為期4天的科考後,認定具茨山岩畫可上溯到史前時期,同時確認為中原地區比較完整的大規模古代石構遺址群。
受邀來到新鄭具茨山上的專家們對岩畫進行了科考。此後,專家們聚在一起對考察成果進行了激烈的
爭論,並得出了新鄭具茨山岩畫可追溯至史前時期的結論。
在對具茨山岩畫的科考過程中,專家們都發現了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從考古類型學的比較研究來看,新鄭具茨山上凹穴岩畫與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同類岩畫非常相似,尤其是與江蘇將軍崖岩畫和巨石遺蹟有著考古類型學上的一致性。
專家們表示,下一步將對具茨山凹穴岩畫進行更詳細的
研究,以確認岩畫的相對年代。
具茨山資源開發
三地歸屬和相爭
禹州、
新鄭、
新密三地具茨山岩畫、巨石文化遺存的歸屬和相爭,說到底還是因為它在發展地方經濟上的巨大潛力。根據目前情況,禹州在具茨山研究宣傳上落後於新鄭。禹州政府部門也已意識到這個問題,加大了力度。 昨日下午,回到禹州的劉俊傑沒顧得上休息,就趕緊向有關部門匯報鄭州之行的結果。“具茨山是一個涉及面很廣的聖山,我們希望兩個地方能聯手合作。”他說,應該由省里有關部門出面,進行資源整合,避免兩地內耗,共同開發研究具茨山,這不管是對旅遊經濟發展還是對文化研究,都是好事。
而新鄭市研究具茨山的一位負責人也稱,他們在決定全力搞岩畫研究時,也意識到了歸屬問題。為不引起矛盾誤會,每次都把論壇的地點放在省會鄭州,而不是家門口。由於禹州、新鄭分屬不同市地,自己協調不好解決,他也希望有更高部門出面協調,為具茨山長遠發展努力。
省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張新斌說:“為了具茨山的明天,建議從現在開始,兩地再宣傳具茨山,不要再在前面綴上禹州或者新鄭地名,應說河南具茨山,具茨山屬於河南。”
文化資源共享
文化相爭必有犧牲禹州、新鄭、新密三地共享同一種文化資源,卻不能合作共贏,而是相爭,這不但在新鄭禹州存在,放之全省和全國,也是普遍存在。
張新斌說,這種相爭,必有犧牲,不能使資源利益最大化。
和具茨山文物有類似遭遇的,還有泌陽桐柏的
盤古文化相爭。兩地緊鄰,都擁有豐富的盤古文化遺存,可桐柏方面稱“盤古神話起源於桐柏縣”,泌陽方面則稱“桐柏沒有盤古山,盤古山在泌陽,顯然盤古神話起源於泌陽”,展開爭鬥,最終引發官司。
劉俊傑也說,兩地沒有合作導致具茨山受到損害的情況,已經出現。在具茨山的禹州與新鄭交界地帶,沿山頂向東望去,一條道路蜿蜒向遠方延伸。新鄭市林業部門稱,這是2008年冬天修的山林防火通道。劉俊傑卻說,這條新修的路簡直就是對具茨山在“犯罪”。“具茨山到處是文物,都還沒有研究徹底,就在山頂修路,破壞了整個山貌。”
而現在,在禹州沒有參與的情況下,新鄭已規划起新鄭具茨山國家森林公園。整個公園面積東西20公里,南北10公里。初步規劃,依託具茨山的自然風光,做一些運動項目,比如一些運動場所、登山項目等。
昨日新聞發布會上,
宋豫秦介紹,建造國家森林公園,一是為恢復具茨山的植被;二是為保護具茨山上的文化遺存,比如之前發現的岩刻和巨石等;三是在保護基礎上,對具茨山進行科學的開發和利用。
對於具茨山未來發展,新鄭市市長王廣國心裡則勾畫得十分明晰。他說,今後將會加大投入力度,積極申報國家級文保單位,力求將這一遺存保護完整。
對於具茨山新鄭規劃的這趟班車,劉俊傑在羨慕之餘,只能遺憾說,由於還不能合作,新鄭花的是自己的錢,當然只為新鄭考慮,禹州也打算規劃自己的國家森林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