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額,讀音是bīng é。意思是士兵的數額。
基本介紹
- 繁體:兵額
- 拼音:bīng é
- 釋義:士兵的數額
兵額,讀音是bīng é。意思是士兵的數額。
兵額,讀音是bīng é。意思是士兵的數額。解釋士兵的數額。出處《舊唐書·文宗紀下》:“ 長慶 戶口凡三百三十五萬,而兵額又約九十九萬,通計三戶資奉一兵。”《宋史·孝宗紀二》:“詔 四川 宣撫使 虞允文 集四路漕臣,會計...
綠(lù)營,清朝國家常備兵之一。順治初年,清朝在統一全國過程中將收編的明軍及其它漢兵,參照明軍舊制,以營為基本單位進行組建,以綠旗為標誌,稱為綠營,又稱綠旗兵。全國綠營兵額總數時有增減,在鹹豐以前大約六十萬左右,較之八旗兵多三四倍。在清朝前期,尤其是在康熙初平定三藩之亂及在乾隆中葉以前的歷次...
其餘分屯各省,依所轄地域之大小、遠近、險要和人口的多少確定兵額,列汛分營,“以慎巡守,備徵調”。綠營兵以“鎮”為基本單位,作為全國各大鎮戍區的基礎,設總兵1員,為鎮的主將。在總兵之上設有提督,用以節制一省或數省區域內的各鎮總兵;又有巡撫,其兼提督者有權節制各鎮。在巡撫提督之上,又設總督...
十五年增編為八旗,以祖澤潤、劉之源、吳守進、金礪、佟圖賴、石廷柱、巴顏、李國翰為固山額真,計一百二十九個佐領,兩萬四千五百人。進關後,因形勢劇變,陸續編進了新投降和改編的漢人官兵,發展為二百七十個佐領﹐兵額兩萬人。編制擴大一倍多,兵額卻少於初建。官多兵少,體現了籠絡漢降官的政策。康熙中期以後...
各鎮、戍大小不一,兵額不等,多達數萬,少則千人。在鎮、戍之間,有的還設防一級組織。州郡兵,置都尉統領,是諸州所轄的、維持地方治安的部隊,有時也奉皇帝調遣出征或充作鎮戍兵。北魏後期出現兵戶,它包括:充當中兵羽林、虎賁的鮮卑族人;鎮戍邊防的鮮卑族人;中原強宗子弟和遷配為兵的罪人及其家屬;...
二十六年,又下詔說諸軍召募的長征健兒業已足額,以後不再從內地調發,原有兵士(包括兵募﹑鍵兒等)非長征者一律放還。這就在法令上停止了調發府兵征防。天寶八載(749)鑒於軍府無兵可交,遂停折衝府上下魚書,府兵制終於廢止。此後,折衝府只有兵額和官員,既沒有兵,也沒有馱馬、武器等各項軍資。但終...
度即度地,記載兵要地誌,分方輿、鎮戍、海防、江防、四夷、航海六類,圖文並舉地敘述了地理形勢、關塞險要、海陸敵情、衛所部署、督撫監司、將領兵額、兵源財賦等等內容。指出,兵家談地理或無方輿之概、戶口兵馬之數,或缺關塞險要,“非所以言武備也,故我志武備,經之以度”。記載了明代山川形勢、關隘要塞...
府兵制是否兵農合一,學術界說法不一。府兵在軍事上的作用,歷來被杜牧等文人過份誇大,杜牧還以為府兵制廢止是開藩鎮割據之端。事實上府兵長期兵額不足,貞觀十一年(637年)征高句麗一役,兵源還包括了兵募。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太宗再出征高句麗,主力仍是兵募。府兵制主要是宿衛京師,出征並非主要任務。府...
1904年9月12日,練兵處頒發的《新定陸軍學堂辦法》中首次提出“中國常備兵額,約需三十六鎮始足分布”。兩年後,清廷下旨,限令10年內編練成36鎮新軍。1907年8月29日,陸軍部將成軍36鎮的規劃提前到1912年,並將指標分配到各省區,限年編成。到1906年11月,練兵處合併到陸軍部前,已練成新軍9鎮4混成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