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共青團員號核潛艇
- 俄語名:Комсомолец
- 建造時間:1978年至1983年
- 長度:120米
- 最大排水量:5880噸
- 水下排水量:8000噸
- 舷號:К-278
技術特點,鈦合金製造,反應堆,低噪音,艦史,追悼,
技術特點
鈦合金製造
除了蘇聯以外,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想到利用昂貴的航空金屬鈦來製造核潛艇。然而,蘇聯卻用這種高硬度的金屬製造了一艘能下潛1000米的攻擊型核動力潛艇。它的獨特之處在於耐壓艇殼是由鈦合金製成的,可下潛至其它潛艇從未達到的水下1200米深處。這一紀錄是它於1983年8月5日創下的。該潛艇建造時間很長,造價也很高,人們稱之為“金子做成的魚”。
前蘇聯專家認為,下潛深度是攻擊型核潛艇一項重要的戰術技術要素。核潛艇加大潛深具有以下作用:
一是可減少被反潛飛機上磁探儀發現的可能,而且鈦合金具有低磁性的優點,更是適合建造潛艇的材料;
二是可利用水面艦艇聲吶在深海的盲區,避開水面艦艇的搜尋;
三是可延緩螺旋槳空泡的出現,從而降低螺旋槳噪聲;
四是在遭敵深水炸彈攻擊時,具有更長的機動時間,降低了潛艇被深水炸彈命中的可能;五是可以擴大潛艇坐沉海底的範圍,以及通過反潛區的可能性。
另外,用鈦合金製造艇體,可以大大減輕艇的排水量。鈦合金與特製鋼相比,具有強度大、質量輕的明顯優點,並且更耐海水。
反應堆
共青團員號裝備了一種非常獨特的反應堆——液態金屬反應堆。在此之前,大多數的核潛艇都是用雙迴路的壓水堆,高壓水從核反應堆流出以後,在經過下一迴路加熱常壓水產生水蒸氣帶動渦輪機工作。但是共青團員號的核反應堆更近一步,使用了液態金屬作為一迴路的熱質媒介,因此其體積相對於需要加壓部件的壓水堆來說大大縮小,其功率密度也就比老式的核反應堆高得多。共青團員號僅僅裝備了一座核反應堆,就使得全艇擁有近38節的高速。美國也曾經試圖發展過液態金屬的核反應堆,只是最終由於技術難度問題而放棄。當美國人知道共青團員號核反應堆的詳細設計時,不禁為自己技術線路的落後而大驚失色。
低噪音
和其他蘇聯核潛艇一樣,共青團員號也採用了雙殼體結構。為了減小噪聲,增強潛艇航行時的隱蔽性,同時兼顧良好的防護性能,共青團員號內外殼體之間的距離被拉大,這樣兩層殼體中央的海水一方面是一個天然的消聲器,另一方面是良好的水下抗爆炸平台。共青團員號內外層均敷設了厚厚的消聲瓦,內層為多孔結構,噪聲在孔隙中來回反射消減;外層是橡膠質光滑殼體,將噪聲封閉在艇內。為了進一步減小噪聲,共青團員號內部的渦輪機組和發電機組架設在一個複雜的浮動支撐機構上,有效的避免了機械運轉的噪聲傳遞到潛水艇殼體。這一系列的複雜技術使得共青團員號的噪音下降到和美國“海狼”級核潛艇相當的水平。在共青團號沉沒之前,這艘潛艇曾經參加過監視北約海軍演習的活動,性能良好的美制聲吶根本就沒有發現它。
艦史
1984年“共青團員”號加入蘇聯海軍北方艦隊服役。
1989年4月7日莫斯科時間11時零2分,“共青團員”號自遠洋返航來到北海的挪威北部公海途中,第7艙電線短路突然起火,火勢蔓延至其它艙室。核裝置關閉,潛艇浮出水面,水手們拚命撲火。潛艇拖著濃煙在海浪中顛簸了一個小時後,向蘇聯北方艦隊司令部發報求救。海軍飛機最先來到出事地點,只見艇尾向下傾垂下沉,大部分救生筏解不下、放不開,情況極端危急。17時,艇上人員全部離艇跳海。17時15分,潛艇完全沉入海中,躺在1685米深的海底。全艇69人,活著的30人都被救到漂浮救生站(後又死去3人)。遇難者除4人當場死於火災外,都是跳水後凍死、淹死或心力衰竭而死的。實際共死42人,只有27人生還。“共青團員”號核潛艇的沉沒地點位於水深約1370米的公海海域,那裡距挪威本土340千米,給搜救工作也帶來了巨大的難度。
這次事件的影響主要是核污染。據專家稱,潛艇上的核燃料濃度非常高,並且潛艇上十枚魚雷中有兩枚是核彈頭。這次歷史上影響最大的核事故將會給北海海洋生物和沿岸居民造成數千年的影響。
追悼
事後,蘇聯國防部、蘇軍政治總局和蘇聯海軍聯合發布一項公報:
“蘇聯國防部、蘇軍政治總局和蘇聯海軍通告,4月7日,位於挪威海中立水域的“共青團員”號核動力魚雷潛艇發生了火災。潛艇轉入了水面狀態。為搶救潛艇,全體人員英勇奮鬥了5個多小時,但是,乘員們採取的措施沒有產生應有的效果,潛艇沉入梅德韋日島西南海域1500米深處。有人員傷亡。蘇聯國防部、蘇軍政治總局和蘇聯海軍以悲痛的心情向遇難官兵親屬表達深刻的慰問,祖國忠誠的兒子永遠活在全軍官兵和所有蘇聯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