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精義

《共和精義》是陶行知所著作品,出自於《陶行知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共和精義
  • 作者:陶行知
  • 作品出處:陶行知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共和譬之金,國家譬之金礦。專制橫威,民氣雌狀。共和之道不昌明,猶金在礦,瓦石蔽之,榛莽障之。天府雖富,不可得而見也。及民智日開,意志無由宣洩,則必思所以解脫其捆縛,猶之財用不足,則思闢地利,以足生計也。故當民窮力敝之秋,有人告以某處有金礦,則聞之者莫不爭先恐後以趨之。亦猶苦於虐政之民,一聞共和之三大信條,即視為全智全能之神,狂沖紛馳,不惜殺身流血以殉之。然而金礦深埋,或丈而見焉,或十丈而見焉,或百丈而見焉。即得金矣,或參以土,或參以石。為礦工者,或死於毒氣,或死於塌瀉,或死於過勞。恆人見丈,而金未見也;見金未得,而損失已大也,則莫不嗒然喪膽,悼然懊悔。昔日之謳歌金礦者,今日乃反唇相譏矣。共和為進化之結果,有必經之階級,必施之培植,必運之心力。時機未到,共和不得成熟也。吾國民主告成,以迄於今,生民之塗炭,產業之凋敝,干戈之連結,經濟之衰頹,外患之頻臨,不特無術防禦,抑且視昔加甚。共和既不能作人民水深火熱之救主,則其轉謳歌而為吐棄,易希望而為失望者,亦物極必反之恆情耳!然金固猶是金也,共和固猶是共和也。金未獲而捐棄者,非金之咎,而礦工之愚昧惰怯耳!共和未建而灰心者,非共和之罪,而人民之愚昧惰怯耳!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國本曷以固?曰:惟共則固,共而能和則固。故共和也者,國民全體同心同德,戮力以襄國事,以固國本,以寧國情,使進化於無窮之主義也?國本不固,國情不寧,有退化而無進化,患在共猜、共忌、共爭而不能共和耳!共和豈有弊哉?今執途之人而問曰:“子願夫妻子女之與共乎?”吾知非抱極端來世主義者,必皆願。又問之曰:“子願夫妻子女之能和乎?”吾知人非至喪心病狂,必皆願。家如是,國何獨不然?世安有對於恃以治內防外之國,而不願其共且和乎?吾於以知今之厭惡共和、吐棄共和者,必非對於國體之本心,不過如受創之礦工,征於一時之劫難,遂並其理想之財源而亦棄之耳!吾恐其中道灰心,徒礙進步,故本革丁、百吞二氏之旨,揭示共和之真相,以與國人共商榷也。
共和之三大信條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又名知行,安徽歙縣人,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及社會活動家。早年求學於歙縣崇一學堂、杭州廣濟醫學堂和南京金陵大學等教會學校,1914年夏畢業於金陵大學文科。同年秋赴美國留學,先後就讀於伊利諾伊大學(獲政治學碩士學位)和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17年夏歸國,應聘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專任教員,後升任該校教務主任兼教育專修科主任。其間力主教學改革和促進新教育運動,並為杜威、孟祿等美國學者來華講演等活動擔任部分翻譯。1921年後,先後主編《新教育》等教育刊物,參與新學制改革和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等教育改革活動,參與發起成立中華教育改進社等教育團體,推行平民教育運動和鄉村教育運動,主持創辦安徽公學、曉莊試驗鄉村師範學校、山海工學團、香港中華業餘補習學校、重慶育才學校和重慶社會大學等新型教育機構,並在長期的教育改革和辦學實踐過程中創立“生活教育”學說。在抗日戰爭前後,曾先後發起並推行普及教育、國難教育、戰時教育、全面教育和民主教育等教育運動,並為民族抗戰事業的勝利,在1936年7月至1938年8月間先後前往歐美亞非等28個國家及地區宣傳抗日救亡。1946年7月25日病逝後,被毛澤東稱譽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留世著作輯入《陶行知全集》等。編者簡介餘子俠(子峽),湖北蘄春人。現為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二級)、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重點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國近現代史所兼職教授,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享有者。學術兼職有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常務理事、湖北省陶行知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全國地方教育史志研究會常務理事、湖北省社科聯委員等。近十年來,獨著和合撰《工科先驅 國學大師》等學術著作6部,主編和合作主編大型系列學術著作“中國著名大學校長書系”(1、2輯計18部)、“中外教育交流研究叢書”(6卷本)、《日本侵華教育全史》(4卷本)、《中國人留學史》(上、下冊)、《湖北考試史》(上、下編)等,並在《近代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報刊上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其中多部(套)學術著作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