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啟篇論述了弔民伐罪、奪取天下的策略。並且告訴大家應當注意的五個方面的要點。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六韜·武韜·發啟
- 創作年代:周初
- 作品出處:六韜
- 作者:姜子牙
作品提示,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評析,國學故事,出處簡介,
作品提示
發啟篇論述了弔民伐罪、奪取天下的策略,有以下幾個要點:一是對內“修德以下賢,惠民以觀天道”。二是正確認識戰略形勢,通過對天道、人道以及“心”、“意”、“情”等各個方面的觀察,把握戰略時機是否成熟。在時機不成熟時“不可先倡”,“不可先謀”。三是強調“全勝不鬥,大兵無創”,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樣就可以“無甲兵而勝,無沖機而攻,無溝塹而守”。四是要奪取天下,必須收攬民心,與民同利。五是隱蔽自己的戰略企圖,“大智不智,大謀不謀”;“道在不可見,事在不可聞,勝在不可知”;“聖人將動,必有愚色”等等。六是指出商亡國之兆已現,在這種情況下“大明發而萬物皆照,大義發而萬物皆利,大兵發而萬物皆服”,就可以奪取天下。
作品原文
文王在豐(1) 召太公,曰:“嗚呼!商王虐極,罪殺不辜。公尚(2) 助予憂民,如何?”
太公曰:“王其修德,以下賢(3) 惠民,以觀天道(4) 。天道無殃,不可先倡;人道(5) 無災,不可先謀。必見天殃,又見人災,乃可以謀。必見其陽,又見其陰,乃知其心;必見其外,又見其內,乃知其意;必見其疏,又見其親,乃知其情。行其道,道可致也;從其門,門可入也;立其禮,禮可成也;爭其強,強可勝也。全勝不鬥(6) ,大兵無創(7) ,與鬼神通。微哉!微哉!與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惡相助,同好相趨。故無甲兵而勝,無沖機而攻,無溝塹而守。
“大智不智,大謀不謀,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利天下者,天下啟(8) 之;害天下者,天下閉(9) 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獸,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濟,濟則皆同其利,敗則皆同其害,然則皆有啟之,無有閉之也。無取於民者,取民(10) 者也;無取於國者,取國者也;無取於天下者,取天下者也。無取民者,民利之;無取國者,國利之;無取天下者,天下利之。故道在不可見,事在不可聞,勝在不可知。微哉!微哉!鷙鳥(11) 將擊,卑飛(12) 斂翼;猛獸將搏,弭耳(13) 俯伏;聖人將動(14) ,必有愚色(15) 。
“今彼殷商,眾口相惑,紛紛渺渺(16) ,好色無極(17) :此亡國之徵(18) 也。吾觀其野,能草菅(19) 勝谷;吾觀其眾,邪曲勝直;吾觀其吏,暴虐殘賊,敗法亂刑,上下不覺,此亡國之時也。大明(20) 發而萬物皆照,大義(21) 發而萬物皆利,大兵發(22) 而萬物皆服(23) 。大哉聖人之德,獨(24) 聞獨見,樂哉!”
作品注釋
(1)豐:古都邑名,文王曾建都於此,在今陝西西安市西南,灃河西岸。
(2)公尚:指太公。
(3)下賢:尊崇禮遇賢能之士。
(4)天道:自然規律,此處指天命。
(5)人道:此處指人事好壞。
(6)全勝不鬥:意指不經過戰鬥而取得全勝。
(7)大兵無創:全軍臨敵而不受損傷。
(8)啟:打開,開啟。此處可理解為敞開胸懷,竭誠歡迎的意思。
(9)閉:關閉,封閉。此處可理解為拒絕、反對的意思。
(10)取民:取得民心。
(11)鷙鳥:鷹、雕之類兇猛的飛禽。
(12)卑飛:低飛。
(13)弭耳:把翹起的耳朵平貼起來,以示溫馴,欺騙對手。
(14)動:發動,有所作為。
(15)愚色:愚鈍、笨拙的樣子。
(16)紛紛渺渺:國內十分混亂。紛紛:紛雜混亂的樣子。渺渺:無窮無際,沒有止境。
(17)無極:沒有止境。
(18)征:徵兆,特徵。
(19)草菅:野草。
(20)大明:陽光。
(21)大義:光明正大的義舉。
(22)發:發動,出動。
(23)服:服從。
(24)獨:獨自。
作品譯文
文王在豐邑召見太公望,他說:“唉!商紂王現在十分殘暴,殺害了許多無辜的百姓,你協助我考慮如何救助天下的百姓,你看怎樣?”
太公回答說:“君王首先要修明德操,禮賢下士,恩惠百姓,來觀察天道吉凶。如果天道沒有降下禍殃,不能先去倡議誅伐暴行;人事沒有災變,不能先謀劃出動軍隊。如果看見了上天降下禍殃的徵兆,又看見下民發生災變的行為,才能進一步籌謀。一定看到公開的一面,又看到隱藏的一面,才知道人的思想;一定看到外在的一面,又看到內在的一面,才能知道人的意圖;一定看到疏遠什麼人又親近什麼人,才知道人的感情。按照一定的程式推行治國治軍的方案,這些方案可以在國內實施;遵照一定的途徑尋找實現理想的大門,這個門可以進去;按一定的秩序建立禮制,禮制可以確立;照一定的方法爭強,強大到可以取勝。不通過戰鬥而取得全勝,我軍士卒沒有傷殘,隊伍完好無缺,這種不戰而勝,精微莫測的智慧,有鬼斧神工的奧妙。很微妙啊!如果人與人之間能夠同病相救援,同情而互相幫助,共同厭惡的全力除去,共同喜好的互相追求,所以沒有軍隊也能戰勝敵人,沒有衝擊城牆的戰車也能攻擊敵人,沒有溝塹也能堅守。
“大智的人,無形之中運用智慧,所以人們看不見運用智慧;大謀的人,運用籌謀於行動之前,人們看不見在謀劃;大勇的人,消耗敵人有生力量在剛剛接觸之際,所以人們看不見他表現出的勇敢。謀大利的人,看不見他獲得的利益,因為他把利益分給了天下人,天下人就舉手歡迎;危害天下的人,天下人自然拒絕。天下,並不是一個人私有的天下,乃是天下共有的天下。獲得天下的人,好像逐殺奔跑的野獸,天下人都希望能分到肉吃;又好像坐在一條船上共同橫渡江河,能渡過去大家都能享受到利益,渡不過去大家都會受害。這樣與天下人利害相關,天下人自然都開誠相接,不會拒絕了。人君沒有從民眾那兒取利,實際上是拿取了。因為沒有取於民的,就是不奪取百姓的利益,因此就得到百姓的擁護。沒有從國家那兒拿取的,全國的百姓都擁護他;沒有從天下人那兒拿取的,普天下的人都擁護他。所以道的神妙之處,是在於眾人無法發現,事情秘密得讓眾人看不見,勝利巧妙讓眾人不知道。很微妙啊!兇猛的鳥兒將要攻擊獵物之前,必定先低空飛行,收斂雙翼;兇猛的野獸將要與對手搏擊之前,必定先伏下身子,垂下雙耳;聖人將要行動之前,也要先顯示出愚笨的樣子,藉以迷惑敵人.
“現在商紂王聽信奸佞惑亂的言論,朝政紊亂,國內十分混亂,他貪得無厭,好色的欲望沒有止境:這是國家要滅亡的徵兆。我看他們的田野,野草多於五穀;我觀察他們的民眾,奸邪多於忠直;我看他們的官吏,暴虐無端,殘害百姓,破壞法治,亂施酷刑,而上下卻都沒有認識到這種危害。這是亡國的時候到了。太陽普照大地,萬物都沐浴著光輝;伸張大義,萬物都蒙受它的恩澤;大軍出發,萬物都服從它的威德。這些都是聖人仁德的行為,有人看不見,而聖人獨自享受著這種歡樂!”
作品評析
本篇論述了弔民伐罪、奪取天下的策略,有以下幾個要點:一是對內“修德以下賢,惠民以觀天道”。二是正確認識戰略形勢,通過對天道、人道以及“心”、“意”、“情”等各個方面的觀察,把握戰略時機是否成熟。在時機不成熟時“不可先倡”,“不可先謀”。三是強調“全勝不鬥,大兵無創”,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樣就可以“無甲兵而勝,無沖機而攻,無溝塹而守”。四是要奪取天下,必須收攬民心,與民同利。五是隱蔽自己的戰略企圖,“大智不智,大謀不謀”;“道在不可見,事在不可聞,勝在不可知”;“聖人將動,必有愚色”等。六是指出商亡國之兆已現,在這種情況下“大明發而萬物皆照,大義發而萬物皆利,大兵發而萬物皆服”,就可以奪取天下。
國學故事
“全勝不鬥”,同孫子所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一樣,本義是以實力為後盾,不通過直接交戰而使敵人屈服。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陳勝的部將武臣傳檄而定千里,就是古代戰爭史上“全勝不鬥”的典型事例。
陳勝起義軍攻下陳縣(今河南淮陽)後,派武臣等領兵三千人,北上攻占原趙國土地。武臣率軍北上攻城殺吏,接連攻下十多座城池,隊伍迅速壯大到數萬人。眾人推舉武臣為武信君,並貼出告示,招降其他郡縣。但有些城池據城固守,拒絕投降。范陽縣(今河北寶興西南固城鎮)令徐公繕甲厲兵,準備拚死抵抗。
這時,范陽人蒯通來到武臣營中,向武臣獻計:“將軍作戰,必待戰勝而後略地,攻破然後入城,並非上策,今我有一計,可不攻而得城,不戰而得地,只用一紙檄文,便足以略定千里。”武臣聽說有如此妙計,自是求之不得,要求蒯通坦言相告。蒯通說:“如今范陽令聞將軍將要攻城,正在秣馬厲兵,準備據城抵禦。縣令本是一個膽小怕死、貪戀祿位的小人,城中士兵也不多,他之所以不肯投降,是因為將軍在攻下前面十餘座城池時,見吏便殺,見兵就誅。既然降也是死,守也是死,不如拚死抵抗,或許能僥倖得免。范陽城中的百姓,恨透了平時無惡不作的縣令,但因為害怕將軍屠城,也會死守城池,與將軍血戰到底。因此為將軍著想,不如下令赦免范陽縣令,並賜給他侯位,他自然會興高采烈,開城投降,全城便可唾手而得。然後將軍命令范陽令到燕趙地區遊說勸降,這些地區的官民必會爭先恐後前來投降。這樣將軍便可不攻而取城,不戰而服人,這就是所謂的傳檄而定千里之計。如果將軍依舊採取攻取前十座城池那樣的做法,那么不但范陽,還有其他地方也都會變成金城湯池,將軍即使能夠攻取,恐怕也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武臣一聽有理,立即依計而行。范陽縣令立即開城迎接武臣的大軍。武臣讓他去招降其餘地區,沿途諸城望風而降。不到十天時間就平定了三十餘城。
出處簡介
《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素書》,舊題周初太公望(即呂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認為是後人依託,作者已不可考。現在一般認為此書成於戰國時代。全書以太公與文王、武王對話的方式編成。
《六韜》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對後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