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韜·文韜·兵道

兵道篇論述了用兵的基本原則和方法。主要闡明以下幾點:一是強調“凡兵之道,莫過於一”,就是用兵要集中兵力,集中指揮,行動一致。部隊的行動如能達到“一”的要求,就能“獨往獨來”,達到“階於道,幾於神”的境界。二是“存”和“亡”、“樂”和“殃”雖是對立的,但在一定條件下又互相轉化。因此,應存時慮亡,樂時慮殃,靈活用兵,促使形勢向利於己的方面轉化。三是在兩軍相遇、勢均力敵的情況下,要取得勝利,必須示形動敵,欺騙敵人,聲東擊西。四是兵貴神速,擊敵不意,即“兵勝之術,密察敵人之機而速乘其利,復疾擊其不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六韜·文韜·兵道
  • 論述:本原則和方法
  • 要求:行動能達到一
  • 促使:形勢向利於己的方面轉化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評析,國學故事,出處簡介,

作品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兵道何如?”太公曰:“凡兵之道,莫過乎一① 。一者,能獨往獨來② 。黃帝曰:‘一者,階於道③ ,幾於神④ 。’用之在於機,顯之在於勢,成之在於君。故聖王號兵為兇器,不得已而用之。今商王知存而不知亡,知樂而不知殃。夫存者非存,在於慮亡;樂者非樂,在於慮殃。今王已慮其源,豈憂其流乎!”
武王曰:“兩軍相遇,彼不可來,此不可往,各設固備,未敢先發。我欲襲之,不得其利,為之奈何?”太公曰:“外亂而內整,示飢而實飽,內精而外鈍⑤ 。一合一離,一聚一散。陰其謀,密其機,高其壘,伏其銳士,寂若無聲,敵不知我所備。欲其西,襲其東。”
武王曰:“敵知我情,通我謀,為之奈何?”太公曰:“兵勝之術,密察敵人之機,而速乘其利,復疾⑥ 擊其不意。”

作品注釋

①一:事權專一,指揮統一的意思。
②獨往獨來:自由行動,不受牽制。
③階於道:階:階梯,指逐步通向。道:規律,道理
④幾於神:幾:接近。神:神妙莫測。
⑤鈍:不鋒利。引申為疲軟、衰弱。
⑥疾:迅速。

作品譯文

武王問太公說:“用兵有什麼原則嗎?”太公說:“用兵的重要原則在於要集中統一。集中統一才能不受牽制,獨往獨來不至於貽誤軍機。黃帝說:‘集中統一,是掌握用兵規律的階梯,接近於神妙莫測。’用兵在於掌握戰機,在於集中兵力形成威勢,在於君主信任而不加以牽制。所以古代聖王常稱兵是不吉利的兇器,萬不得已才發動戰爭。現在商紂王只知道國家還存在,不知道將要滅亡,只知道尋歡作樂,不知道馬上就要遭殃。存在的不要光想到自己能長久存在,重要的是要考慮到如何救亡;尋歡作樂的不要光想到自己能永遠快樂,重要的在於能考慮到如何避開禍殃。現在君王已經考慮到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源,又何必擔憂它的細枝末節的問題呢!”
武王說:“如果敵我兩軍相遇,敵人不能向我這邊進攻,我也不能向敵人進攻,雙方都有堅固的守備工事,沒有一方敢先發動進攻。現在我想襲擊敵人,不知怎樣才能尋找到合適的戰機,你看怎么辦?”太公回答說:“要示敵以假象,做到我軍外面紛亂而實際上內部整齊嚴謹,看似忍飢挨餓而實際上飲食充足,外面看武器裝備粗鈍而實際上十分精良。讓隊伍忽合忽離,士卒忽聚忽散。隱瞞我們的作戰計畫,保守行動時間的秘密。深溝高壘,埋伏精銳將士,士卒寂靜無聲,敵人不知我們的作戰準備。計畫攻打敵人西邊,但要佯裝襲擊它的東邊。”
武王說:“敵人如已掌握我軍的情況,了解我軍的作戰計畫,那將怎么對付?”太公說:“戰勝敵人的關鍵在於要秘密地掌握敵人發動進攻的時機,迅速利用有利形勢發動猛烈進攻,攻擊敵人不曾預料的薄弱環節,才能夠取勝。”

作品評析

本篇論述了用兵的基本原則和方法。主要闡明了以下幾點:一是強調“凡兵之道,莫過於一”,就是用兵要集中兵力,集中指揮,行動一致。部隊的行動如能達到“一”的要求,就能“獨往獨來”,達到“階於道,幾於神”的境界。二是“存”和“亡”、“樂”和“殃”雖然是對立的,但在一定條件下又互相轉化。因此,應存時慮亡,樂時慮殃,靈活用兵,促使形勢向有利於己的方面轉化。三是在兩軍相遇、勢均力敵的情況下,要取得勝利,必須示形動敵,欺騙敵人,聲東擊西。四是兵貴神速,擊敵不意,即“兵勝之術,密察敵人之機,而速乘其利,復疾擊其不意”。

國學故事

春秋初期,鄭莊公憑藉國力強盛,侵伐諸侯,不聽王命。周桓王為保持王室獨尊地位,於十三年(前707年)秋,親率周、陳、蔡、衛聯軍伐鄭,鄭莊公率軍迎戰於繻葛(今河南長葛北)。聯軍以周軍為中軍,陳軍為左軍,蔡、衛軍為右軍,布成一個傳統的“品”字形三軍之陣。鄭莊公則一反傳統戰法,以中軍和左、右拒(左、右兩個方陣)布成一個倒“品”字形的“魚麗之陣”。
開戰前,鄭大夫子元首先觀察分析了聯軍的陣勢,發現其左、右軍都很薄弱,尤其是左軍,陣形混亂,人無鬥志。於是他向莊公建議:先以我右拒攻敵左軍,陳軍必定敗走,周王的中軍也會受到震駭而發生混亂;再以我左拒攻敵右軍,蔡軍、衛軍就會支持不住,效法陳軍而敗走;然後集中兵力進攻敵中軍,就能獲得全勝。莊公採納了這一建議,立即向聯軍左軍發動攻擊,陳軍一觸即潰。失去左翼配合的右翼蔡、衛軍,在鄭軍猛烈攻擊下,也紛紛敗退。周中軍為左、右軍潰兵所擾,陣勢大亂,鄭軍乘勢合兵而擊,桓王中箭負傷,大敗而歸。
此戰鄭軍的實力弱於聯軍,但因鄭莊公和子元善於料敵察機,變換陣法,先弱後強,逐一攻擊,各個擊破,終於獲得了勝利。

出處簡介

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素書》,舊題周初太公望(即呂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認為是後人依託,作者已不可考。現在一般認為此書成於戰國時代。全書以太公與文王、武王對話的方式編成。
《六韜》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對後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