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連嶺紅軍洞

六連嶺紅軍洞

六連嶺紅軍洞位於海南萬寧市和樂鎮六連村西北方向約3千米的六連嶺半山腰,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瓊崖的重要革命根據地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六連嶺紅軍洞
  • 地址:海南萬寧市和樂鎮六連村西北方向約3千米的六連嶺半山腰
簡介
六連嶺是海南重要的革命根據地,在瓊崖革命的艱苦歲月,中共黨組織以六連嶺為掩護,堅持鬥爭,闖過一個又一個難關。1927年7月,中共萬寧縣委在六連嶺成立,組織萬寧縣農民開展武裝暴動,掀起土地革命高潮。1928年6月,萬寧縣蘇維埃政府在六連嶺成立。蘇維埃政府在六連嶺創辦了蘇區合作社、紅軍醫院、列寧學校,使六連嶺成為瓊崖東部較為穩固的革命根據地。
六連嶺革命根據地舊址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已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六連嶺的半山腰洞穴很多,這些石洞大小不一,大的可容納300多人,小的可容納10多人。其中一個洞有兩個出口,非常隱蔽,可容納300人左右,洞中有石床、石桌,底下有泉水。革命低潮時期,共產黨員和紅軍經常住在洞中,因而得名“紅軍洞”。
1928年,瓊崖第一次反“圍剿”鬥爭失利後,國民黨軍在六連嶺周圍構築炮樓及封鎖線,形成半弧形的包圍圈,切斷供給之路,企圖困死紅軍。紅軍主力向定安母瑞山轉移後,留下的少部分紅軍戰士在六連嶺配合萬寧黨組織駐紮紅軍洞開展鬥爭。由於敵人搜山越來越頻繁,且敵我力量懸殊,我方損失很大,加上彈盡糧絕,無法再與敵人正面作戰,在六連嶺革命根據地的紅軍化整為零,分散到各地堅持革命鬥爭。
12月,文昌縣紅軍連100多人(大多數是傷病員),堅持就地鬥爭遇到困難,便向六連嶺轉移,同六連嶺上的萬寧紅軍會合。1929年初,敵人搜山更緊,封鎖更嚴,六連嶺上的紅軍獲取補給更加困難。堅守在六連嶺紅軍洞裡的紅軍,只好去山溝里撈魚蝦,在山上掏鳥窩、摘野菜等充飢。長時間吃不到大米和油鹽,許多紅軍戰士尤其是傷病員,身體異常虛弱,不斷有人死去。至1929年夏,六連嶺上的紅軍戰士只剩下27人。在那段艱苦的歲月里,他們仍在山上堅持鬥爭。當時缺吃少穿,天天被敵人“圍剿”追擊,過著大地當床、明月為燈、樹葉為被、野果充飢的“原始人”生活,但大家依然堅定信念,同甘共苦,頑強戰鬥,為瓊崖革命保存了勝利的火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