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股尖無名烈士紀念碑

六股尖無名烈士紀念碑

六股尖無名烈士紀念碑,位於江西省婺源縣鄣山村境內以及休寧縣山腳,南麓鄣山村是1936年皖浙贛省委第一次擴大會議遺址,其北麓的石屋坑村是當時皖浙贛省委的駐地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六股尖無名烈士紀念碑
  • 地點:江西婺源縣鄣山村
  • 性質:紀念碑
  • 建立時間:2001年
1936年春,閩浙贛省委所屬的贛東北、涇旌寧宜、貴秋東等游擊區各地游擊隊相繼撤離本地區,匯集於鄣公山(現鄣山村里村)游擊根據地。
為了總結各地游擊鬥爭經驗,統一各游擊區領導人思想,確定新的鬥爭方針,閩浙贛省委於1936年4月在皖贛兩省交界的鄣公山召開擴大會議。會議由關英主持。參加會議的有:關英、余金德、滕國榮、邵長河等部分省委委員,游擊區負責人。
六股尖無名烈士紀念碑
會議在認真總結經驗和詳細分析形勢的基礎上,決定如下事項:(1)確定了總的工作方針是:開展廣泛的游擊戰爭,大力進行抗日宣傳工作,積極發動與組織民眾,發展黨的秘密組織,為鞏固和擴大鄣公山為中心的皖浙贛邊游擊根據地而鬥爭。(2)討論了有關各種政策問題。(3)決定成立皖浙贛獨立團。(4)為了加強領導,根據當時發展形勢和具體情況,決定劃分為5個特委。
由於省委的工作與鬥爭中心已轉移到皖浙贛邊界,會議決定將閩浙贛省委改名為皖浙贛省委,並決定將皖浙贛邊區游擊隊重新劃分為5個地區,即贛東北、皖贛、上浙皖、開婺休(後改為浙皖)、下浙皖。
為了加強組織領導,省委決定組成新的省委,關英為書記,余金德、劉毓標、李步新、滕國榮、王慶豐、邵長河等為省委委員。同時決定劉毓標為組織部長,滕國榮為宣傳部長,邵長河為少共省委書記。並決定由余金德、王慶豐、邵長河、趙禮生、何英5人分別擔任贛東北、皖贛、上浙皖、開婺休、下浙皖特委書記。關英和滕國榮主持省委日常工作。
鄣公山會議是皖浙贛邊游擊戰爭的重要轉折點。從此結束了各游擊區獨自為戰的局面,實現了皖浙贛省委統一領導,開創了皖浙贛邊游擊區鬥爭的新局面。
1935年月日2月,紅軍獨立團一個營在轉戰六股尖時,突遇暴風雪,30多名紅軍戰士饑寒交迫,竟被活活凍死。
六股尖無名烈士紀念碑
江西婺源鄣山村為了紀念革命犧牲的烈士修建了紀念碑以及紀念墓,每年都會有少先隊員、老一輩革命家前來掃墓悼念。
六股尖無名烈士紀念碑,是革命英雄的豐碑,也是先烈精神的鑄台;記載著過去的歷史,也見證著未來的發展。為緬懷先烈、激勵後人,進一步弘揚革命精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