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經總論

六經總論

傷寒治法以六經分篇,然手足各有六經,實則十二經也。手足之經既有十二,而《傷寒論》但分為六經者何也?按《內經》之論十二經也,凡言某經而不明言其為手經、足經者皆系足經,至言手經則必明言其為手某經。蓋人之足經長、手經短,足經大、手經小,足經原可以統手經,但言足經而手經亦恆寓其中矣。《傷寒論》之以六經分篇,此遵《內經》定例,寓手經於足經中也。彼解《傷寒論》者,謂其所言之六經皆系足經,是猶未明仲景著傷寒之深意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六經總論
  • 創作年代:東漢末年至清代
  • 作品出處:《傷寒論》、《醫學衷中參西錄》之醫論
  • 文學體裁:醫學書籍
  • 作者:張仲景(始創),張錫純(整理)
基本概述,經的簡介,六經的詳解,六經的來源,六經的走向,六經的命名,六經的次第,

基本概述

六經總論出自《傷寒論》,原著為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在流傳的過程中,經後人整理編纂將其中外感熱病內容結集而成。至清代末期,張錫純整理歷代醫學經驗,編寫並於公元1909年出版《醫學衷中參西錄》,在其中的“醫論”部分的第一章,加上了《六經總論》。

經的簡介

經者,氣血流通之處也。人之臟腑與某經相通,即為某經之府,其流通之氣血原由府發出,而外感之內侵遂多以府為歸宿。今將手足十二經及手足十二經之府詳列於下。

六經的詳解

六經的來源

手足雖有十二經,其名則分為六經,因手足經之名原相同也。其經有陰有陽,其陽經分太陽陽明、少陽,其陰經分太陰、少陰、厥陰。其陰陽之經原互相表里,太陽與少陰為表里,陽明與太陰為表里,少陽與厥陰為表里。凡互為表里者,因其陰陽之經並行,其陽行於表,陰行於里也。至於經之分屬於府者,足太陽經之府在膀胱,足少陰經之府在腎,足陽明經之府在胃,足太陰經之府在脾,足少陽經之府在膽,足厥陰經之府在,此足之三陰三陽經與府也。

六經的走向

手之太陽經其府在小腸,手之少陰經其府在,手之陽明經其府在大腸,手之太陰經其府在,手之少陽經其府在三焦,手之厥陰經其府在心胞,此手之三陰三陽經與府也。陽經為陰經之表,而太陽經又為表中之表。其經之大都會在背,而實則為周身之外廓,周身之營血衛氣皆賴其衛護保合,且具有充分之熱力,為營衛御外感之內侵,是以《內經》名之為巨陽。推原其熱力之由來,不外君、相二火,君火生於心之血脈與肺相循環,而散熱於胸中大氣(一名宗氣)以外通於營衛,此如日麗中天有陽光下濟之熱也,是以其經名為太陽。相火生於腎中命門,腎原屬水,中藏相火,其水火蒸熱之氣,由膀胱連三焦之脂膜以透達於身之外表,此猶地心水火之氣(地中心有水火之氣)應春令上透地面以生熱也,為其熱力發於水中,故太陽之經又名太陽寒水之經也。為太陽經之熱力生於君、相二火,是以其經不但以膀胱為府,而亦以胸中為府,觀《傷寒論》陷胸諸湯、丸及瀉心諸湯,皆列於太陽篇中可知也。
六經病欲解時六經病欲解時

六經的命名

至於六經之命名,手足皆同,然有因手經發源之府而命名者,有因足經發源之府而命名者。如太陽經名為太陽寒水之經,此原因足太陽之府命名,而手太陽亦名太陽寒水之經者,是以足經而連帶其手經也。他如陽明經名為陽明燥金之經,是因手陽明之府命名(手陽明府大腸屬金,其互為表里之肺亦屬金),而足陽明經亦名陽明燥金之經者,是以手經而連帶其足經也。少陽經名為少陽相火之經,此因足少陽之府命名(膽中寄有相火),而手少陽經亦名為少陽相火之經者,是以足經而連帶其手經也。太陰經名為太陰濕土之經,此因足太陰之府命名(脾為濕土),而手太陰經亦名太陰濕土之經者,是以足經而連帶其手經也。少陰經名為少陰君火之經,此因手少陰之府命名(心為君火),而足少陰經亦名少陰君火之經者,是以手經而連帶其足經也。厥陰經名為厥陰風木之經,此因足厥陰之府命名(肝屬木而主風),而手厥陰經亦名厥陰風木之經者,是以足經而連帶其手經也。此手足十二經可並為六經之義也。

六經的次第

至於人病傷寒,其六經相傳之次第,詳於《內經》素問熱論篇,謂“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肌肉,其脈俠(同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乾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髒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咽喉),故腹滿而嗌乾;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之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經絡受病入於府者,故可下而已,此《內經》論六經相傳之次第也。至《傷寒論》六經之次序,皆以《內經》為法,而未明言其日傳一經,至愚生平臨證之實驗,見有傷寒至旬日,病猶在太陽之府者,至他經相傳之日期,亦無一定,蓋《內經》言其常,而病情之變化恆有出於常例之外者,至傳至某經,即現某經之病狀,此又不盡然,推原其所以然之故,且加以生平臨證之實驗,知傳至某經即現某經之病狀者,多系因其經先有內傷也。若無內傷則傳至某經恆有不即現某經之病時,此在臨證者細心體察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