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榕寺花塔

六榕寺花塔

花塔坐落在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的六榕寺內。花塔為磚木結構,平面八角形,外九層、內十七層,樓閣式,高57.6米。塔身為井筒式結構,底層直徑12米並有副階。花塔整塔朱欄碧瓦,丹柱粉壁,成為歷史文化名城廣州的標誌性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六榕寺花塔
  • 地理位置: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六榕寺
  • 結構:磚木結構
  • 高度:57.6米 
  • 始建時間:公元537年 
  • 重建時間:公元1097年
簡介,建築特點,歷史沿革,其他相關,

簡介

花塔坐落在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六榕寺內。花塔始建於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後毀於大火。北宋紹聖(公元1097年)重建。1980年對花塔進行修葺時,在塔壁中發現印有北宋年號的磚銘。
花塔花塔
花塔為磚木結構,平面八角形,外九層、內十七層,樓閣式,高57.6米。塔身為井筒式結構,底層直徑12米並有副階。塔內樓梯為穿壁繞平座式,各層塔身外設有迴廊,各層層檐以綠色硫璃瓦覆頂,檐端微翹。現塔冠為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所鑄9.14米高的千佛銅柱,柱身刻有1023尊佛像及祥雲天宮寶塔圖,連同塔頂的火焰寶珠、三層九霄寶盤、九層寶輪、一層雙龍寶盤、八根鐵鏈組成重達5噸的塔剎。花塔整塔朱欄碧瓦,丹柱粉壁,成為歷史文化名城廣州的標誌性建築。

建築特點

六榕花塔位於六榕寺中央。平面呈八角形,外觀9級,內連暗層共17層,高57.6米。塔身除斗拱及樓層、欄桿用木製外,其餘大部分用磚砌就,作井筒結構,首層直徑12米,各層砌磚疊澀挑承平座和瓦檐,並逐層向內收進,塔壁上多處有“廣州淨慧寺寶塔磚勸首林主簿並轉運司監勸史首王”等銘文磚,首層的副階和各層琉璃瓦檐出檐較淺,則是晚清重修時的式樣。二層以上的木欄桿,1980年修復時採用仿宋式斗子蜀柱勾欄式,樓梯作穿塔壁繞平座式。豎立於塔端中央的塔心柱用銅柱,鑄於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柱身密布1033尊浮雕小佛像和雲彩繚繞的天宮寶塔圖。千佛銅柱連同塔頂上的金色火焰寶珠、雙龍珠、九霄盤、覆盤和8根鐵鏈等整串構件,重逾5噸。
六榕六榕
塔東的天王殿,面闊三間14.72米、進深二間5.1米,六架椽屋分心用三柱,檐柱外出兩跳插拱承托挑檐梁,碌灰筒素瓦,硬山頂,保存了明代的建築風格。六祖堂,供奉北宋端拱二年(989年)鑄造的六祖銅像,為跏趺坐,高1.35米、寬1.16米、座高0.71米,為宋代雕刻精品。
寺內還有碑記10餘方。“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曾在此留下墨寶。

歷史沿革

六榕寺花塔位於六榕路,寺塔始建於南朝劉宋年間(420年-479年)。
梁大同三年(537年),詔許曇裕法師在此興建一華麗的木塔,供奉從海外迎回的佛舍利,賜名寶莊嚴寺舍利塔。北宋初年,焚於火,寺仍存而塔已湮滅。宋端拱二年(989年)重修寺院,改稱淨慧寺。紹聖四年(1097年)主簿林修與信士王衢歸沙門道琮於舍利塔故址重建寶塔,下瘞佛牙舍利,龕藏賢劫千佛像,故易名千佛塔。元符三年(1100年),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蘇東坡來寺,見塔畔植有蒼翠的榕樹6株,欣然手題“六榕”寺榜,後來遂稱六榕寺。千佛塔於清初重修後,因塔身檐壁色彩斑斕而有花塔之稱。
花塔花塔
1987年建的大雄寶殿內的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和藥師佛(每尊高6米、重10噸)及觀音殿內的觀音像(高4米,重約5噸),均系康熙二年(1663年)鑄造,原安放在大佛寺,是省內現存最大的古代黃銅鑄像。“文化大革命”中被拆下,20世紀80年代起供奉於六榕寺。
初期寺門南向,占地廣袤。明洪武六年(1373年)割寺之半為永豐倉,僅存塔及觀音殿。兩年後僧人於塔東重建覺皇殿,改門東向。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淨慧寺一度歸併於西禪寺,以後明正統、嘉靖、萬曆、天啟及清乾隆、鹹豐、同治年間均有重修。如今六榕寺占地7000多平方米,殿堂房舍多為清代以來重建、新建。民國初年補種榕樹,並建補榕亭以紀念蘇東坡。1980年重修花塔、六祖堂等處,擴寬塔院,1983年、1987年先後重建大雄寶殿和觀音殿。1993年又建藏經閣。
1989年6月廣東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被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其他相關

六榕寺位於六榕路,是廣州市的一座歷史悠久、佛教文物薈萃、中外聞名的名勝古剎。南朝梁大同三年(公元 537年)曇裕法師奉梁武帝命,在此創建寶莊嚴寺和舍利塔,距今已有1450多年歷史。北宋初寺塔毀於火災。北宋端拱二年(公元 989年)重修該寺時,僧人崇奉禪宗六祖,以修“淨業”,改稱淨慧寺。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重建寶塔,內供賢劫千佛像,易名千佛塔。因塔身斑斕,故後人稱之為花塔。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蘇東坡來寺遊覽,見環植榕樹六株,欣然題書“六榕”二字,後人遂稱為六榕寺。華麗壯觀的花塔雄矗寺院中央,塔高五十七米,八角形,外觀九層,內分十七層。塔東為山門、彌勒殿和天王殿、韋馱殿。南側建碑廊,保存古碑十餘方,記述寺和塔的歷史沿革,並有蘇東坡畫像和六榕二字的古石刻。
花塔花塔
一九八三年,在塔之西重建大雄寶殿,莊嚴華麗,高十四米,面積三百平方米,供奉清康熙二年(1663年)以黃銅精鑄的三尊大佛像(中釋迦佛、左阿彌佛、右彌勒佛)各高六米、重十噸,儀態慈祥,是廣東省現存最大的古代銅像。在大殿南側,重建了說法堂。榕蔭園內有六祖堂,供奉中國禪宗第六代祖師的銅像(高一米八、重一噸)。六祖俗姓盧,號惠能大師,廣東新興縣人,是唐代傑出的高僧,隨五祖弘忍學法,很得弘忍賞識,後衣缽而歸,創南宗學派。其像於北宗端拱二年以紫銅精工鑄造,閉目坐禪的神態,栩栩如生。六祖堂榕蔭蒼翠,菩提婆娑,別致的補榕亭和蘇東坡書的“證道歌”碑刻,掩映於綠蔭業中,重刻唐代王勃作“寶莊嚴寺舍利塔”碑記。一九八五年秋,泰國教育部贈送釋迦佛銅像一尊,高二米六,重一噸,供奉在支誼佛堂。一九八七年重建的觀音殿,高十三米,面積二百三十三平方米,供奉清康熙二年鑄的觀音菩薩銅像,高四米,重五噸。同年重建的僧舍(齋堂)、功德堂、藏經閣等工程,亦已竣工。使六榕古剎重現新姿,以迎接海內外的佛教弟子和各方賓客、廣大遊人前來瞻拜、參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