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人民體育場

廣東省人民體育場

廣東省人民體育場,又稱為東較場,地處廣州市中心,位於廣州市越秀區中山三路以南與較場東路和較場西路之間,作為體育場館初建於1932年,占地面積為3.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500平方米。場內有8條400米塑膠跑道足球場籃球場,可容納觀眾2.5萬人,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體育場之一。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歷史簡介,歷史沿革,歷史概況,史海鉤沉,抗日戰爭之後,反帝反封建策源地,體育輝煌,過去的成就,2010廣州亞運會續寫輝煌,承辦賽事,場館裡程,

基本信息

開放時間:6:00—22:00,其中6:00—9:00、18:30—22:00為免費開放時間。

歷史簡介

享有“千年體育場”美譽的廣東省人民體育場,是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廣州連線東西方的體育文化紐帶,是中國最早放飛體育夢想的近代體育舞台,享有“嶺南體育文化活化石”、“海上絲綢之路體育文化驛站”、“中國奧林匹克體育文化傳播地”等諸多美譽,千年滄桑,賦予這座體育場獨特的歷史文化魅力;蔚藍色的絲綢古道和歷史際遇,賦予這座體育場厚重的文化底蘊,堪稱中華體育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
廣東省人民體育場,用於體育的歷史肇始於唐代。其千年文脈至今不斷,是迄今我國以傳統形式保存時間最長的惟一古體育場。它濃縮古今南粵體育發展歷史,留下許多最珍貴的記憶。它承載古城廣州歷史滄桑和文化輝煌,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歷史事件在這裡發生,林則徐、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無數歷史人物在這裡風雲際會。
廣東省人民體育場
歷史上,這裡曾幾經毀建,幾度更名,先後使用過閱武堂、演武場、東較場、廣東省運動場、廣東省公共運動場、廣東省立體育場、中正體育場等名字。作為近代意義上的體育,其歷史可追溯至1906年舉行的廣東省第一次大運動會。1916年12月26日,民國大總統黎元洪頒布第七十二號大總統令,批准此地為“永遠公共運動場”。1932年10月20日,耗時二十多年終於建成的體育場投入使用,時稱“廣東省公共運動場”,後更名為“廣東省立體育場”。1938年日本侵略者的鐵蹄全面踏進廣州,侵華日軍將體育場改作軍用物資倉庫和軍事工廠,古體育場在血與火中苦熬了七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接管體育場,於1947年易名為“中正體育場”。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這座在血與火中歷盡滄桑、飽受磨難的古體育場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為把體育歸還給人民,廣東省人民政府開始著手於戰爭中遭到破壞的體育場的戰後修復與重建。1950年7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將體育場正式命名為“廣東省人民體育場”,寓意屬於人民自己的體育場。自此,這座古老的體育場成為人民民眾愉悅身心的家園,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視窗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陣地,成為人民引以驕傲和自豪的體育場。

歷史沿革

廣東省人民體育場是一個古老的體育活動場所,千年體育文化積澱孕育出這座體育場獨特的歷史文化魅力,它承載著古城廣州的滄桑和文化的輝煌,是中國最早放飛體育夢想的近代體育舞台,是嶺南體育文化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中國最早的奧林匹克體育文化傳播地和中國近現代體育運動的發源地之一。這個擁有千年體育文化傳統的地方,積澱了厚重的歷史底蘊和深刻的文化內涵,留下了許多最珍貴的城市記憶。作為中國反帝反封建的策源地,作為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活動的重要場所,廣東省人民體育場對我國近現代體育運動、體育教育的發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為民族的振興、社會的文明進步和體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贏得了良好的聲譽。
廣東省人民體育場最早見於文獻的名稱叫“閱武堂”。據史料記載,此地自唐代起就用於開展體育運動,曾是廣東人民開展習武健身、武科舉、軍隊校閱和軍隊開展軍事體育訓練的地方。唐天寶九年(750年) 鑒真復渡日本未果,暫居廣州的鑒真應邀前往閱武堂觀看駐軍校閱。明景泰五年 (1454年)總督兩廣軍務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馬昂主持對閱武堂進行擴建,易名為“演武場”。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對演武場進行修繕,易名為“東較場”。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廢止武科舉,此地延續1200年武科舉歷史結束。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易名為“廣東省運動場”。
1916年,時任廣東省長的朱慶瀾力薦體育以強固民眾體魄。在他的呼籲下, 第七十二號大總統令於1916年12月26日正式頒布,批准此地為“永遠公共運動場”,史稱“廣東省公共運動場”。1932年10月20日,體育場建成投入使用,時占地面積達13萬多平方米,建有呈“U”形田徑場的體育場一座。更名為“廣東省立體育場”。
1938年日本侵略者的鐵蹄全面踏進廣州,侵華日軍掠奪廣東省立體育場改作軍用物資倉庫和軍事工廠,古體育場在血與火中苦熬了七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接管這座體育場,於1947年易名為“中正體育場”。
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這座在血與火中歷盡滄桑、飽受磨難的古體育場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根據毛澤東、朱德發布《中國人民解放軍布告》,為把體育歸還給人民,廣東省人民政府開始著手於戰爭中遭到破壞的體育場的戰後修復與重建。1950年7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將體育場正式命名為“廣東省人民體育場”,寓意屬於人民自己的體育場。從此,這座古老的體育場成為人民民眾愉悅身心的家園,加強青少年工作的的第二課堂,開展對外體育文化交流、推動中華體育文化走出去的視窗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陣地。
任何時代的體育,總是以一定的文化形態具體地存在於不同的地區之中,呈現出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和存在方式。在清末民初這一社會激烈動盪的歷史時期,這裡成為風雲激盪之地,是舒捲風雲之色的政治大舞台。辛亥革命、北伐風雲、民主吶喊、戰爭烽火、革命與反革命交織在一起。經歷了數次蛻變的東較場在每一次的撞擊和融合中,仍持續著自身的發展進程,以體育文化的獨特方式,見證了在此發生的許多改變中國命運的重大歷史事件,記錄了中國近現代體育思想、體育運動、體育教育、體育文化的興起與發展,演繹了中華體育文化與奧林匹克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相互促進並不斷發展壯大的歷史。
千年滄桑歲月賦予廣東省人民體育場不僅是厚重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還有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中華體育精神。今天,這座享有“嶺南體育文化活化石”美譽的體育場,正擔當起歷史和時代賦予的重任,以嶄新的姿態和蓬勃生機,傳承體育文化,續寫新的輝煌。

歷史概況

廣東省人民體育場在歷史悠久,在1300多年的歷史中幾經毀建,幾度更名。但體育文脈一直沒有因政權更迭、朝代更替而中斷,始終是嶺南體育的中心地。廣東省人民體育場位於廣州市中山三路以南,用於開展體育的歷史肇始於唐代。千年來,這塊古老的土地一直是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廣州連線東西方體育文化的紐帶,蔚藍色的絲綢古道和歷史際遇,賦予這座體育場延續千年的體育傳統和厚重的文化底蘊……
廣州中山路,橫跨兩千年未曾改變的傳統城市中軸線,一直是廣州古城的核心區域、繁華之地,也是廣州古城連線中原的交通要道。這條廣州古城橫向軸線,從西往東串起陳家祠、六榕寺花塔、古書院群、南越國後花園遺址、萬木草堂、農講所、英雄廣場、廣州起義烈士陵園等美景,演繹廣州古城兩千年文明。始建於公元前214年的南越王宮署遺址也在中山路上,距廣東省人民體育場約2公里。據《漢書》記載,南越王趙佗根據粵人“好相攻擊”的特點,以銅和革製成大鼓,如遇集會或聚眾練武,便以擊鼓為號,坊眾聞聲齊集。《隋書·地理志》載:“俚人有銅鼓者,群情推服,本之尉佗,尊為倒老。則粵俗同化”,相傳南越王趙佗當年擊鼓發動民眾練武的地方就在今廣東省人民體育場一帶。
廣東省人民體育場有史可考的歷史可以上溯至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最早見於文獻的名稱叫做“閱武堂”。702年(唐長安二年)武則天“始設武舉”, 確定每年為天下武士舉行一次考試以選拔武備人才。
宋、元和明初仍沿用閱武堂這一名稱,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總督兩廣軍務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馬昂對閱武堂進行了擴建,更名為“演武場”。演武場是一座雄偉輝煌的建築群,為磚木結構。據文獻記載,當時的演武場“為堂五間,高三丈有奇,深廣如之。水泊所三間、東西廂房亦各三間、四衛所各三間”,在演武場“聘望可見數百里之遠”。 明嘉靖三十五年 (公元1556年)來廣州的葡萄牙人克路士在《中國志》曾發出感嘆 “可集合一支大軍” 。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更名為“東較場”。據《駐粵八旗志》記載,東較場當時的面積很大,時建有“廳堂五間,箭道三間”。 東較場建有牌坊一座,上書“東較場” 三字。老廣州至今仍習慣稱廣東省人民體育場為“東較場”。“較”通“校 ”,又稱校場,也稱教場,為古代操練、演習、校閱、武試、比武的場地。東較場位於廣州古城東門外,頭枕古城連線中原驛道,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
1839年3月10日,奉命為欽差大臣的林則徐到達廣州查禁鴉片。1839年6月3日,林則徐下令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鴉片,至6月25日結束,共歷時23天。虎門銷煙,向全世界宣告了中華民族決不屈服於侵略的決心。虎門銷煙,沉重地打擊了鴉片販子的猖獗氣焰,揭開了中國人民反帝鬥爭的第一頁。虎門銷煙後,林則徐意識到英國會發動侵略戰爭,他設法密購西洋武器,組織官兵在東較場學習演練西洋武器,學習西法練兵,並經常親往東較場閱操,抓緊訓練官兵。他還會同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廣東巡撫怡良等在東較場檢閱軍隊,準備迎擊英國侵略軍。當時,數百名精選出來的官兵演習了排槍、火炮等,林則徐看後大為讚賞。為激勵官兵的愛國心和責任感,林則徐當即揮毫賦寫新聯一副,懸掛於東較場的演武廳內。
對聯云:“小隊出郊峒願士卒功成淨洗銀河長不用,偏師成壁壘看百蠻氣懾煙消珠海有餘清。”〔《廣州演武廳聯》,見薩嘉榘輯:《林則徐聯句類集》卷1〕林則徐的對聯,措詞磊落,充滿愛國主義的浩然正氣,它凝成一股無形的精神力量,激勵著東較場上練武的官兵們,成為官兵刻苦訓練的精神動力。
甲午戰敗、庚子事變將1840年以來的民族屈辱導向極端,中國本土經濟崩潰,民生日困。為擺脫日益嚴重的社會危機,挽救岌岌可危的封建專制統治,光緒皇帝於1901年1月29日下詔“變法”,清末新政正式開始。8月29日,清政府下諭全國停止武科科舉考試,此地延續了1200年共進行過約500次武科舉歷史終結。廢除武科舉,是廣東傳統體育一個轉折點。一些有識之士力求借鑑西方各國施行的尚武精神教育,主張對全體國民進行尚武精神教育和基本的軍事體育訓練,以抵禦外侮,重振國威。為順應這一時代潮流,兩廣督府將“東較場”更名為“廣東省運動場”。 特別一提的是:在“體育”一詞出現前,世界各國對體育的稱謂都不相同,尚無統一的名稱。“體育”一詞進入我國,是在1898年“戊戌變法”前後由日本引進,因此,通常將1906年廣東省第一次運動大會舉辦地廣東省運動場作為廣東省人民體育場建置之始。
中國近代體育的歷史發展過程,是與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日益對接的歷史。這種對接從被動和主動兩個方面進行。一是在近代西方體育的衝擊面前,中國體育與西方奧林匹克文化對接。二是中國體育在與奧林匹克運動對接的過程中,開始了積極主動的變革。西方近代體育的傳入與後來的奧林匹克運動的傳入和傳播,是在當時社會政治變革和救亡圖存的影響下而進行的,始終圍繞著救亡圖存的歷史主題展開。
隨著西方近代體育文化傳入古老的中華大地,奧林匹克運動也逐步融入中國,並不斷地與中國社會在多種層面上發生碰撞和交融。
1906年1月10日,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按照奧林匹克競賽規則等要求舉辦的廣東省第一次運動大會開幕,本次運動會是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傳入廣東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標誌現代奧林匹克運動開始在廣東乃至全國萌芽。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結束了清王朝封建統治後。社會各界鑒於本次運動會影響深遠,意義重大,按社會各界約定,以“廣東省大運動會”為始,民國始舉辦的省運會依次排序,本次運動會為“廣東省第一次運動大會”。
1916年,時任廣東省省長的朱慶瀾先生目睹國民虛弱的體質,痛心不已,他大聲疾呼,如此下去“不足以競生存於今日之世界,不足以躋國勢於富強”。在朱慶瀾先生呼籲下,民國政府黎元洪大總統於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親自頒下《第七十二號總統令》,批准“省城東較場地址永作公共體育場”。“只知有國,不知有身”的朱慶瀾精神永駐廣東省人民體育場。
1932年10月20日,廣東省立體育場建成投入使用,總面積達13萬多平方米。時建有田徑場、足球場和可容納15000觀眾的東、西、北框架結構看台。
1947年,為迎接廣東省第十五次運動會的召開,廣州市大中學校師生和社會各界為建設體育場紛紛發起捐款,國民政府也出資恢復了體育場,同時還修建了籃球場(今英雄廣場)鋼結構看台,廣東省立體育場更名為“中正體育場”。
作為一個極具嶺南特色的體育文化符號,廣東省人民體育場一直延續和活態傳承體育文化,已成為意義殊同一般的文化符號與傳統象徵。
廣東省人民體育場是一座不乏深厚文化底蘊的地方,千年體育文化積澱孕育出這座體育場獨特的歷史文化魅力傳承、融合、創造和引領體育文化是廣東省人民體育場肩負的重要使命,深厚而獨特的歷史文化積澱是廣東省人民體育場的靈魂和基石。今天,當我們走進每一寸土地都蘊涵著中華體育文化精神的廣東省人民體育場,可以用心去感受歷史,凝視一個遠去的時代。
在國共合作、北伐風雲、抗戰烽火、革命與反革命交織一體的歷史時期。作為廣東人民強體救國的基地,“東較場”的脈搏以自己獨有的方式跳動,扮演了聚焦天下目光的“舒捲風雲之色的歷史大舞台”角色,成為歷史人物風雲際會的地方。
這裡曾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歷史話劇,這裡曾一次次掀起反帝反封建的高潮,一個個歷史人物曾在這裡相繼登台……
1921年10月15日,國會非常會議通過孫中山提出的北伐出師案,孫中山到東較場舉行北伐誓師,發表演說。
1922年3月8日,香港海員大罷工後,香港工人以東較場為基地展開鬥爭。同年3月8日,大罷工取得完全勝利,廣州各界10萬多人在東較場集會歡送香港工人回港。會後舉行遊行,遊行者達30餘萬人。
1922年4月8日孫中山檢閱軍隊。1922年5月2日,許崇智率粵軍第二軍在東較場舉行北伐誓師大會,孫中山親臨授旗。廣州市各工會在東較場舉行預祝許崇智軍出師北伐勝利大會。
1925年4月12日,廣州各界30萬人在東較場舉行孫中山先生追悼大會,廖仲愷主席、胡漢民主祭。俄國加倫將軍及廖仲愷等發表演說。劉少奇代表漢冶萍總工會出席,並在會上發表演說。
1925年6月19日 省港大罷工開始。在省港大罷工期間,鄧中夏、陳延年、蘇兆征、張太雷、鮑羅廷等經常來東較場向罷工工人演說。
1925年6月23日,廣州各界20多萬人在東較場舉行集會,一致通過援助滬案條件16條。周恩來、廖仲愷、陳延年、蘇兆征、張太雷、鄧中夏、鮑羅廷和黃埔軍校師生、省港大罷工工人等參加。鮑羅廷發表演說,張太雷翻譯。會後舉行示威遊行,演為“6·23”沙基慘案。
1925年12月20日,廣州各界民眾和愛國人士15萬人舉行反段大示威集會,抗議軍閥段祺瑞強行召開“善後會議”出賣國家主權的行徑,聲援京、滬人民反對段祺瑞政府的鬥爭。李森、周逸群等人為大會主席,中共廣東區委發表《告廣東民眾書》,號召人民行動起來,打倒賣國政府,建立統一的國民政府。吳玉章、鄧穎超、李富春、楊殷、阮嘯仙等參加。吳玉章、鄧穎超、李富春等共產黨人上台慷慨陳詞,呼籲北伐,會後遊行。毛澤東親自編髮了《十二月二十日廣州的反段大示威》的報導。
1926年1月1日,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國民革命軍在這裡舉行盛大閱兵典禮。朱培德任總指揮,出席大會的國民黨代表汪精衛、譚延闓、胡漢民、蔣介石、戴季陶、于右任、蔡元培、柳亞子、宋子文等和國民革命軍各軍軍長,共產黨代表毛澤東、吳玉章、瞿秋白、林伯渠、李大釗、惲代英、鄧穎超、董必武、沈雁冰等與港僑懇親團到場閱兵。市民30餘萬人到場參觀。會後舉行反帝示威遊行,高呼“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的口號,聲撼神州大地。
1926年5月1日,廣州各界20餘萬人舉行集會,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並慶祝第三次全國勞動大會及第六次全省教育代表大會開幕。劉少奇、譚平山、陳延年、鄧中夏、李立三、林偉民、蘇兆征、劉爾崧、周其鑒、施華諾夫、陳其瑗、何香凝等參加。何香凝、施華諾夫等在會上演說。議決通電全國,一致奮鬥、共同解放,並電慰省港罷工工人。
1926年5月3日,毛澤東同志主辦的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開學,為提高學員的身體素質和軍事素養,毛澤東經常組織學員來這裡參加體育活動和進行軍事訓練,教員有肖楚女、彭湃、彭湃、李立三、惲代英等,何香凝、瞿秋白、陳延年、吳玉章、郭沫若等。還專門請時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講授軍事課程,學員中的毛澤民、賀爾康、王首道等。軍事訓練是農講所教育的重點,僅在5月份,毛澤東就多次到東較場指導學員演練。
1926年5月30日,廣州工人及各界民眾20多萬人聚集東較場舉行“五卅”周年紀念大會,毛澤東率農講所學員參加。大會設三個講台:工農台由彭澤民任主席,蘇兆征報告“五卅”經過,譚平山、李立三講演;商學台主席為陳信明,上海代表報告“五卅”慘案經過,鄧穎超演講;軍警台由陳其瑗任主席,劉少奇報告“五卅”經過,蔣先雲等演說。會後遊行示威。遊行時大雨滂沱,民眾精神振奮,高呼口號,唱革命歌曲。回到農講所後,毛澤東冒雨演說。
1926年6月23日,廣州各界30萬民眾在東較場紀念沙基慘案一周年集會。毛澤東、劉少奇、蘇兆征、鄧中夏、彭澤民、何香凝、蔣介石等參加。劉少奇在集會上發表演說,強烈抗議帝國主義的血腥屠殺,並號召廣大民眾行動起來,打倒帝國主義。時旌旗蔽空,鑼鼓喧天,民眾悲憤填膺,表示要與帝國主義鬥爭到底。遊行時狂風大作,暴雨驟降,毛澤東率領農講所全體學生走在最前列,高呼口號,冒雨行進。
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在這裡舉行北伐誓師大會,典禮由張治中司禮,國民政府代理主席譚延闓和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吳稚暉分別向蔣介石授印、授旗,蔣介石宣誓就職。宣誓畢並致答詞,並舉行閱兵式。閱兵式由李濟深任總指揮,張治中任司禮。蔣介石發表《北伐宣言》,蔣介石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名義,宣告北伐戰爭正式開始。國共兩黨共同進行的一場革命、正義的北伐戰爭由此揭開序幕。
1926年10月10日,為支援北伐戰爭, 省港大罷工委員會召集廣州各界民眾30萬人在東較場舉行大會,決定停止罷工,宣告省港大罷工勝利結束,並宣布停止對香港的封鎖。宋慶齡致函表示慰問。
1927年2月11日, 張太雷、葉挺、惲代英、葉劍英、楊殷、周文雍、聶榮臻、徐向前、黃平等等領導工人、士兵和農民2萬多人舉行武裝起義,廣州起義爆發。起義軍的第一戰是強占敵薛岳司令部,徐光英、葉鏞率部中路進攻東較場等地,打響廣州起義的槍聲。
……
這裡曾留下了留下了外國侵略者的足跡,留下了民族恥辱的印記。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0月12日,日軍第十八、第一○四師團從澎湖列島的馬公出航,在第五艦隊的支援下,從廣東省大亞灣登入。10月21日,日本侵略者鐵蹄踏進廣東省立體育場,下午3時30分廣州淪陷。荷槍實彈、殺氣騰騰的日軍在廣州肆無忌憚的燒、殺、淫、掠,把任意拘捕的民眾集中在廣東省立體育場進行集體屠殺……
抗戰勝利後,孫立人率新一軍進入廣州接受日軍投降,新一軍第一一三團在廣東省立體育場接受日軍投降。時年,南京國民政府軍政部派員接收公共運動場。其“場內各建築物如田徑場、足球場、看台等雖有損毀破壞,但輪廓尚存,重行修葺即可恢復舊觀以供使用。但國民政府軍政部卻將竟將場內建築物盡行拆毀,復將拆得材料盡行盜賣侵吞”,廣東省立體育場遭遇摧殘破壞。
國民黨軍政部這一行徑當即遭到社會各界的強烈反對,要求恢復歸還省立體育場的呼聲不斷高漲。迫於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國民黨軍政部被迫同意交回體育場。為發動內戰,國民黨軍政部將分布在東邊的廣東省立體育專科學校宿舍、籃球館等建築物和西邊的全部用地強行霸占,成為軍需營養補給廠。
1947年,為迎接廣東省第十五次運動會的召開,社會各界捐款、國民政府出資恢復了體育場,同時還修建了籃球場(今英雄廣場)鋼結構看台,並將廣東省立體育場更名為中正體育場。
在廣州淪陷時因戰爭遺失的廣東省立體育場《東較場官地登記確定證》(民國二十一年第四四七八號)補辦工作在抗戰勝利後著手進行。當時的廣東省政府財政廳於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月向廣州市地政局提出補發《東較場官地登記確定證》(卉四管第379號)的申請。由於各種原因,《國有土地使用證》直至2007年才補發成功。但此時廣東省人民體育場已從最初的13萬多平方米的土地面積,銳減至3萬多平方米。
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朱德發布《中國人民解放軍布告》,為把體育歸還給人民,廣東省人民政府開始著手於戰爭中遭到破壞的體育場的戰後修復與重建,這座有深厚而獨特歷史文化積澱的體育場,揭開了新的歷史一頁。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人民政府於1950年將體育場正式更名為廣東省人民體育場。從此,廣東省人民體育場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
1950年,廣東省人民體育場的員工陸續返回體育場,清理國民黨軍隊潰退時散落在場內外的瓦礫,拆除日軍占領時留下來的碉堡,並對體育場進行了恢復和維修。
1951年,附設在廣東省人民體育場執行的廣東省立體育專科學校併入中山大學體育系,得以薪火相傳。該校從創立到結束歷史使命,共招收專科班六屆,訓練班六屆,師範班3屆,學生約750名,畢業生人數402人。該校雖然只有十餘年的歷史,但培養和湧現不少人才,他們中有新中國體育開拓者、軍事體育家黃烈、新中國首任國家排球教練馬杏修等。廣東省立體育專科學校畢業生分布在廣東、廣西、香港和南洋一帶,影響較大,對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傳播和推動的作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53年,廣東省人民政府決定撥款修建廣東省人民體育場,維修的項目是在原中正體育場的基礎上,安裝可容納8000觀眾的鋼結構主席台和看台,在位於現英雄廣場的籃球場也修建了鋼結構看台和增設了燈光設備。
1957年,廣東省人民體育場附屬體校在葉劍英元帥關懷下創立。附屬體校是從解放後併入中山大學體育系的廣東省立體育專科學校演化過來。該校創辦至今,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體育人才,分赴省內外從事中國小校的體育教學、民眾體育工作。並向省隊和國家隊培養輸送了600多名優秀體育人才,其中不乏獲得全國冠軍、亞軍、季軍的優秀競技體育人才。還有在奧運會等國際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而享譽體壇的體育明星,如:李莉、黃曼丹 、李曉勤等就是從廣東省人民體育場附屬體校走向國際賽場,為我省和國家奪取優異運動成績做出了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廣東省人民體育場承辦了一系列高水平賽事。1975年3月 1日,為拓展體育外交領域,加強國際體育文化交流,迎接美國國家田徑隊訪華比賽,廣東省人民政府緊急撥款60萬元修建了框架結構的主席台和包括當時國內較為先進的貴賓室、運動員休息室、接待大廳等。省委書記王權國親自掛帥,工程於45天完工。6月18日 在中美雙方共同努力下,美國以體育外交的途徑訪問中國,美國田徑隊一行76人與中南田徑聯隊進行首場友誼比賽。
1979年在時任廣東省省長習仲勛、廣東省副省長楊康華等領導的關心下,廣東省人民體育場改造工程於年內開始動工,這個符合國際比賽標準、擁有27,096個觀眾座位體育場於1980年竣工,時建成23級框架結構看台。6月8日,廣州國際足球友好邀請賽開幕。本次比賽是改革開放的中國重返奧林匹克大家庭後首次向世界打開體育大門舉辦的國際賽事,改革開放使廣東體育對外交往空前活躍。
1979年,省港杯從最初的粵港兩地體育文化的交流,演化為推動改革開放的文化力量,輿論將此稱為“一個時代的符號”“看世界的一扇窗”“改革開放的一扇門”。共有26屆的省港杯主場比賽在廣東省人民體育場上演。
1983年2月27日,舉行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為運動員個人舉行的告別賽—容志行告別賽。
1983年11月16日—27日,廣州國際女子足球邀請賽比賽場,擁有2400多年悠久歷史的中國女子足球,在這裡第一次翻開與國際體育文化交流的歷史篇章。
1987年5月20日,第二十四屆奧運會足球預選賽東區第四小組決賽在廣東省人民體育場舉行,中國隊以1 :0勝香港隊,這一次是歷史上中國足球第一次衝進奧運會。
1987年 11月20日—12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屆全國運動會賽時指揮總部和足球比賽場。
1988年6月1日—12日,國際足聯世界女子足球邀請賽比賽場,本屆比賽由國際足球聯合會、亞洲足球聯合會、中國足球協會共同舉辦,本屆比賽標誌女子足球世界盃孕育、奠基。
1991年11月16日—30日,第一屆世界女子足球錦標賽比賽場。在時任國際足聯主席阿維蘭熱的鼎力倡導下,第一屆女足世界盃誕生。標誌著世界女足運動翻開嶄新的一頁。這屆賽事讓全世界人民見識了改革開放的新廣州,也促進了世界女足運動的發展。
1994年4月17日,舉行全國足球甲級隊(A組)聯賽廣東宏遠足球俱樂部主場賽,本屆聯賽標誌中國足球職業聯賽誕生,昭示中國足球向職業化方向發展,拉開了中國職業足球的序幕。
2001年5月20日,第十七屆世界盃足球賽外圍賽比賽場。中國隊獲得第十七屆世界盃足球賽參賽資格,中國男足44年來首次打進世界盃決賽圈。男足進軍韓日世界盃,填補了中國體育的一項重大空白。
2000年11月20日—12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全國運動會足球比賽場。
……
從1980年至今,有著“海上絲綢之路體育文化驛站”美譽的廣東省人民體育場共舉辦400多場重大國內國際比賽,先後接待了玻利維亞、巴西、匈牙利、丹麥、德國、菲律賓、古巴、剛果、哥倫比亞、荷蘭、辛巴威、加拿大、高棉、卡達、科威特、墨西哥、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伊拉克、約旦、印度、象牙海岸、南斯拉夫、阿富汗、阿爾巴尼亞、智利、奈及利亞、挪威、瑞典、奧地利、葡萄牙、蘇聯、澳大利亞、紐西蘭、烏茲別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日本、朝鮮、韓國、香港、澳門、中國台北等48個國家和地區的體育代表團。
2004年7月1日,亞奧理事會宣布廣州獲得第16屆亞運會主辦權,廣東省人民體育場納入廣州亞運會比賽場館。
2005年12月,廣東省政府正式批准將廣東省人民體育場等場館列入亞運會比賽場館,有“海上絲綢之路體育文化驛站”美譽的廣東省人民體育場成為2010年第16屆廣州亞運會的比賽場。
2006年6月26日,雷於藍副省長在紀念廣東百年體育活動期間,對廣東省人民省體育場為廣東體育做出的歷史貢獻給予充分的肯定並做出指示:“要保護好廣東省人民體育場,並向有關部門申請體育文化遺產保護單位。”
2009年1月,廣東省人民體育場領導班子提出:從保護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歷史高度,保護好、使用好廣東省人民體育場文化遺產,推動文化遺產更好地融入社會,促進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社會價值、教育價值和經濟價值的整體飛躍,使文化遺產與社會發展保持良性互動,努力實現廣東省人民體育場文化遺產價值的最大化,向黨和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廣東省人民體育場是古老的,但同時又是一座煥發青春美麗的體育場。這座傳承了千年體育文化傳統的體育場,正以嶄新的姿態和蓬勃的生機,續寫新的輝煌。人們有理由相信,魅力四射的廣東省人民體育場一定會越來越精美絕倫。
2011賽季,廣東日之泉重新確定廣東省人民體育場為中甲聯賽主場,並承辦了本年度中甲聯賽的開幕式。並沿用至今。

史海鉤沉

抗日戰爭之後

抗日戰爭勝利後,省體育場內的鐵軌被拆掉,重新建起了擁有四百米跑道的標準運動場,在原標準運動場的東西兩面各建有100米長的三級磚石看台,並改名為“中正體育場”。解放戰爭期間,省體育場周邊場地被國民黨占作軍隊的後勤部,用於放置軍需品、養馬等。
1946年1月,廣東省體專校長許民輝負責重建公共體育場,並於當年7月7日修建完工正式啟用。1947年第15屆省運會(新中國成立前最後一屆省運會)在省體育場舉行,然而,那屆運動會在舉行期間場地四周都架起機關槍,目的是“防止有人生亂”。而1948年舉行的一場籃球賽出現的奇怪情況也讓人們瞠目結舌。那是“廣州市子文杯籃球賽”的決賽,雙方分別是廣東省體專隊和警察代表隊,比分一直都是省體專隊領先,可是就在比賽結束前的5分鐘,場地燈光突然熄滅,省體專隊的隊員悄然離場。原來,當時的警察代表隊球員非常粗暴野蠻,經常在場上對贏了自己的對手出“陰招”,甚至用小刀割傷對方球員,而裁判對這種嚴重犯規行為不聞不問。於是,省體專隊為了保護球員,在賽事結束前主動放棄了比賽。
鄧啟明說:“當時國民黨節節敗退,這些在我們現在看來匪夷所思的情景正是當時混亂時勢的寫照。”

反帝反封建策源地

上世紀20年代,風雲變幻的東較場成為中國反帝反封建的策源地。1922年5月2日,在東較場舉行了第二軍北伐誓師典禮,孫中山先生親臨授旗。1925年6月23日,為抗議帝國主義在上海製造的“五卅慘案”,周恩來和省港大罷工工人及各界民眾,在東較場集合,聲援上海人民的鬥爭,並組織了10萬人的反帝大遊行,沖向沙基,向駐沙面的侵略者示威,隨後慘遭鎮壓,這就是轟動世界的“六·二三”沙基慘案。
1926年元旦,20萬軍民在東較場舉行集會,高呼“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的口號,毛澤東、鄧穎超等也參加了。“五·一”期間,中華全國總工會第三次勞動者代表會議和廣州市農民第二次代表大會在此舉行,劉少奇前來參加,之後,大約30萬人舉行了慶祝活動。同年7月9日,在東較場舉行了“北伐誓師大會”,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揭開了序幕,推動了國內革命戰爭的迅猛發展。
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國民黨撤退時,體育場到處都是爛瓦、垃圾,一片狼藉。1950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將其改名為“廣東省人民體育場”,但此時的體育場被蠶食了周邊地塊後只剩下3萬多平方米了。經過多次撥款修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容納8000觀眾擴建到可容納11000觀眾的鐵架木板看台。1951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將東較場命名為廣東省人民體育場,由體總廣東分會管理。

體育輝煌

廣東省人民體育場

過去的成就

1975年,為了迎接來訪的美國田徑隊(此時中美兩國尚未建交),省體育場新建了主席台、接待廳及休息室等。1980年,為承辦萬寶路網球精英大賽,原籃球場增加了看台座位,並增加了燈光設備。同年,該場承辦廣州國際足球邀請賽時已建成2.5萬個座位的觀眾看台。
為迎接首屆女足世界盃在廣東舉行,在香港知名人士霍英東的資助下,省體育場於1990年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東西看台加蓋風雨篷;觀眾席增設塑膠椅墊;田徑場鋪塑膠跑道,改造電子顯示屏和音響功能,使之成為一座標準的現代體育場。1983年,為舉辦國際女子足球邀請賽,足球場被改建為擁有27096個座位的鋼筋混凝土看台和4座燈光照明鐵塔的足球場。
省體育場見證了廣東以及中國體育的發展和進步,承辦了一系列高水平賽事,從1980年至2000年先後接待國際足球比賽超百場。其中有1983年和1988年的國際女子足球賽;1984年亞俱杯足球預賽;1987年奧運會外圍賽;1991年第一屆女子足球錦標賽;1995年國際友好城市足球賽;1997年第八屆亞洲女子足球對抗賽等。1980年至2000年,這裡還接待了國內重大比賽近400場。其中有:全國甲級聯賽、“省港杯”足球賽以及中國女子足球錦標賽等。
其中最受關注的是第一屆女足世界盃以及中國足球隊首次打入世界盃決賽圈的兩場賽事。而歷史影響最為深遠的自然就是“省港杯”足球賽。除了第1屆和第2屆省港杯廣東隊的主場比賽是越秀山體育場外,至今已有25屆的主場比賽放在省體育場上演。過去的27年間,“省港杯”為粵港兩地之間的諸多交流起到了很好的橋樑作用。
百年來,這片土地歷盡滄桑變化,積澱了沉厚的體育文化,見證了廣東體育發展的全過程。

2010廣州亞運會續寫輝煌

2010年,亞運會將在廣州舉行,省體育場已納入亞運會場館改建計畫,目標仍是作為體育場館,將承辦2010年亞運會的比賽。屆時,擁有百年歷史的“世紀體育場”將會在廣東體育的大舞台上續寫輝煌。
地址:廣州市越秀區較場西路18號
周邊公交:(較場西路站)183 227 夜36 捷運一號線烈士陵園站下

承辦賽事

從1980年至2000年先後接待國際足球比賽超百場。其中有1983年和1988年的國際女子足球賽;1984年亞俱杯足球預賽;1987年奧運會外圍賽;1991年第一屆女子足球錦標賽;1995年國際友城市足球賽;1997年第八屆亞洲女於足球對抗賽等。來省體場比賽的外國隊有巴西、智利、墨西哥、蘇聯、西德、日本、美國、瑞典、挪威、澳大利亞、朝鮮、泰國等國家的足球隊。1980年至2000年,該場還接待了國內重大比賽近400場。其中有:全國甲級聯賽、第三屆至第二十三屆省港杯足球賽以及中國女子足球錦標賽,第九屆全運會省體場將進行女子足球的預、決賽。

場館裡程

1906年起曾多次在此舉行過“省運會”1980年該場承辦廣州國際足球邀請賽時己建成二萬五千座位的觀眾看台
1991年為迎接第一屆世界女子足球錦標賽,由香港知名人仕霍英東博士捐助,新建看颱風雨飄篷。安裝觀眾席椅子;鋪設橡膠跑道;改造電子顯示屏和音響功能
從1980年至2000年先後接待國際足球比賽超百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