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概括
通俗地說,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關係不會超過六度,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
評價
1、六度關係理論在社交傳播領域有較高的
知名度,但它不是經過嚴格證明的定理,只是一次實驗的發現。
2、它表達了這樣一個重要的概念:任何兩個素不
相識的人,通過某種方式,總能產生一定的聯繫或關係。
3、其原理與數學緊密相關,
六度分隔闡述了在一個網狀結構(整個人類社會)下,不同節點之間的聯繫和連線關係(個體之間的社會交往)。
局限
2、實際套用中受節點限制較多。如果處於關鍵點,即傳播鏈中無法被替代的中間人拒絕傳信,那么關係就無法延伸;如果目標拒絕接收關鍵傳播者的信息,整個過程也會戛然而止。
3、最大值“六度”被時代顛覆。隨著新型硬體
技術和社交軟體的盛行,機器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很多時候它取代了六度理論中的媒介主體——人,從而大大降低了聯繫的成本。
起源
1967年,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斯坦利-
米爾格蘭姆想要描繪一幅連結人與社區的人際聯繫網路圖,於是做了一個
連鎖信實驗。他從內布拉斯加州和堪薩斯州招募到一批志願者,隨機選擇出其中的三百多名,請他們郵寄一封信函,信函的最終目標是米爾格蘭姆指定的一名住在波士頓的股票經紀人。米爾格蘭姆一開始並不認為信函能直接寄到目標,但出人意料的是,有六十多封信最終到達了目標股票經紀人手中,並且這些信函經過的中間人的數目平均只有5個左右。也就是說,陌生人之間建立聯繫的最遠距離是6個人。同年5月,米爾格蘭姆在《
今日心理學》雜誌上發表了實驗結果,並提出了“六度分隔”假說。
特點
從傳播過程和效果研究的角度而言,六度關係理論具有以下兩個特點:
1、需要滿足一定的理想條件
理論中的“六度”確實符合許多研究的結果,但普遍的計算方法之所以能得到最大期望值6,是因為研究者在列式前已經自行建立了一些設定:所有傳播者都有著一個滿足某一最小值的的互不重疊的圈子;拋開意願和能力因素,所有傳播者都會找到傳遞接力棒的對象;無論傳播中發生了什麼阻隔,目標總能接受信息並聯繫到發起人......對於多數人而言,這樣理想的傳播過程在現實社會複雜的環境影響和政治限制等干擾因素下是難以實現的。
2、對激活弱紐帶有較大作用
六度理論認為每對陌生人間都可以建立關係,強調的是聯繫的通達性,所以它在類似求職、諮詢等經營
弱關係的套用能發揮很大的作用。不過,在最理想的狀態下,弱關係鏈只能將你和目標連線起來。如果你想要與目標建立較緊密的關係,關鍵還是要看性格、階級等個人因素。
實驗
類似六度關係理論的說法最早可以追溯到1929年,
匈牙利作家考林西(Frigyes Karinthy)在他的短篇小說《枷鎖》(
Chains)中就寫到,兩個陌生人最多通過5個人就能建立起聯繫。後來
米爾格蘭姆經過1967年的
連鎖信實驗,得出了5.5次轉發的結果,提出了成形的
六度分隔理論。
在之後幾十年間,民間不斷有人試圖將六度理論付諸實驗。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一家德國報紙成功幫助法蘭克福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闆找到他最喜歡的影星馬龍-
白蘭度的聯繫方式。在活動開始幾個月後,報社員工發現,這兩個人只經過不超過六個人的私交,就建立了人脈關係。
除了社會上的實驗,學界也一直試圖通過更完善的實驗條件來驗證六度關係理論,以彌補當時通訊技術仍為書信,樣本量不足等缺陷。在21世紀的頭十年間,一系列後續實驗得到了不少有趣的結果。
2001年,美國科學家鄧肯·沃茨(Duncan Watts)從13個國家招募了18個目標人。他選取的人物職業十分多元化,以儘可能的保證得到數據的代表性,而後他在全美招募了6萬人向這18個目標傳送電子郵件,結果發現這些郵件一般都通過5-7個人送達了目標。
2008年,微軟根據
MSN在2006年的某一月記錄的所有通過微軟網路傳送簡訊的用戶地址,分析了300多億條地址信息。最終統計得出,多達78%的用戶僅通過傳送平均6.6條簡訊,或者說通過6.6步,就可以和一個陌生人建立起聯繫。
2011年,社交網路巨頭 Facebook和
米蘭大學共同宣布了他們關於六度分離理論的新研究成果:他們以一個月內訪問 Facebook 的7.21億活躍用戶為研究對象,計算出其中任何兩個獨立的用戶之間平均所間隔的人數為4.74。
套用
主要套用於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s),即社交網路服務,包括社交軟體和社交網站。以下介紹幾大典型案例:
電子郵件:Gmail 邀請函
2004年,谷歌推出
Gmail電子信箱。最初,Gmail並沒有開放給所有用戶進行註冊,而是採用邀請函的模式,即新用戶申請Gmail信箱需要得到其他用戶的邀請才可以加入。當你收到了朋友發給你的邀請信,註冊成為Gmail的用戶,你就會得到限額的邀請信。這樣就可能會發生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你沒收到邀請函的朋友將來可能會收到一封Gmail的邀請信,這封信是你邀請的很多層的某個下家發出的。這就是一個六度關係理論的套用。
在Gmail的邀請模式下,朋友圈是穩定而不斷延伸的。它最大的成功之處是有限的邀請函賦予註冊Gmail的資格稀缺性,這樣就激發了人們的傳播欲望,從而使鏈條能夠延伸下去。
社交網站:推特的開放圈子設定
作為當今多數社交網站的典型代表,推特從成立之時就開放這樣的功能:在註冊後,你可以查看關注TA和TA關注的用戶。在用戶信息的頁面點擊按鈕,就可查看TA“推特圈”的列表。現在,你還可以讓系統推送未關注的其他用戶的來自於朋友的訊息,只要點擊標籤就可以取消這個功能。
這樣的設定使好友的推特圈完全開放,大大拓寬了
六度人脈的範圍。通過查看好友其他圈子的信息,你可以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新朋友,如果感興趣的話甚至可以發展新的小圈子。推特允許查看好友推特圈的設定為用戶打開了一扇了連線更多
弱關係的視窗,許多社交網站就採用類似的模式,包括Facebook,Instagram和新浪微博等等。
社交軟體:QQ中“可能認識的人”
與公開的社交網站相比,社交軟體對六度關係理論的套用有一些區別。以騰訊QQ為例,當你希望尋找新的
QQ好友時,軟體會為你推薦一些“可能認識的人”。他們和你會有一些共同好友,也可能處在一些共同的QQ群中。在界面中,你可以了解他們的基本信息,查看你和這些用戶之間的共同好友數,並傳送添加邀請。當然,如果不希望這樣被別人看見,你也可以在設定中關閉這一許可權。
相對推特圈,“可能認識的人”是一種更加主動的系統功能。它不需要用戶去手動尋找,系統自動為用戶提供了比較可能發展的二度關係。這樣的推薦可以幫助查詢者聯繫久不來往或從未見過的人,他們可能是多年不見的校友,也可能是有陌生的相同興趣的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