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屯鄉

六屯鄉

六屯鄉位於貴州省貴陽市境正北面,修文縣境東部。六屯鄉地處雲貴高原東側梯級大鈄坡上,位於雲霧山北面。鄉境處於楊子準台上面的黔北台隆、遵義斷拱貴陽複雜構造變形區的東部,境內以發生於白堊紀期間的燕山運動和早晚古生代這間的加里運動形成的褶皺和斷層最為顯著,形成了高山大壑,溝谷縱橫,山地為主,小盆地,平壩兼而有這的地貌。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處為石貓貓主峰雲峰山,海拔1581米,最低處為桃源河出口處,海拔950米。流經鄉境的魚梁河、光洞河及其支流,千百年的沖刷切割,河谷深低,耕地高,水位低,生產用水困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六屯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地理位置:貴州省貴陽市境正北面
  • 面積:88.576平方公里
歷史沿革,氣候特徵,名稱由來,革命背景,發展歷程,內設機構,發展成果,民俗文化,旅遊景點,大木頭寨,桃源河峽谷,四方洞,人文景觀,布依建築,葛華宇墓,葛家宗祠,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鄉境元代屬貴州等處蠻夷長官司,明初分屬貴竹長官司、新貴縣。清代同屬貴築縣,民國4年劃入修文縣境,分屬南區8保、東區6保以及東區8保一部。民國21年,屬六屯鄉和桃源鄉。民國24年分屬清定聯保、沿河聯保。民國31年屬沿河鄉。民國36年11月,沿河鄉改稱桃源鄉。
六屯鄉桃源河景區六屯鄉桃源河景區
解放初屬扎佐區桃源鄉,1952年民主建政後分屬六屯鄉和桃源鄉。1958年建人民公社,鄉境屬飛躍公社。1961年縮小公社規模,鄉境分屬六屯、桃源兩公社。1984年4月,實行政社分設,建鄉,鄉境分屬六屯鄉和桃原鄉。1992年,撤六屯鄉、桃源鄉,合併新建今六屯鄉,迄今只十餘年。

氣候特徵

境內氣候屬亞熱帶至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季節變化明顯,垂直差異較大。年日照時間1319小時,年平均氣溫13.5℃,平均降雨量1192毫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境內林木繁茂,動植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45%,素有森林之鄉美譽!

名稱由來

六屯鄉政府駐地都堡村,歷史上稱格都堡(又名疙蔸堡),有著悠久的歷史。明初建立貴州前衛,衛在邊境駐軍,以衛領百戶所為單位,每所置一屯堡,以防土司肇事。進義校尉何濟川,因功封百戶,駐守貴州衛,在洪邊十二馬頭與貴竹長官司接壤的疙蔸地方築堡屯兵,監視水東宋氏的行動。此即今六屯之“屯”的來歷。

革命背景

民國24年(1935年)4月3日,中央紅軍長征從息烽安馬樁出發,過疙蔸堡經大木、桃源取道開陽小田壩出鄉境。紅軍在鄉境的長田、大木、桃源等地宿營,殺富濟貧,開倉放糧,在六屯這塊土地上播下了革命的為種。紅五軍團在大木留下的標語“紅軍是乾人的隊伍”至今保存完好。

發展歷程

六屯鄉遠離城市,自古至今,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人們,以農業為主業。在元代,各長官司轄境耕地全為土司領主占有,土著百姓處於農奴地位,自身都是領主的財產,任憑領主奴役,像牛馬樣的無休止的勞作。明代實行“土流並治”,除屯堡的軍戶外,土著居民的境地並沒有改變。伴隨清王朝入主中原,元明時期的土司制度即宣告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陰雲籠罩整個社會,廣大農民靠討種地主的土地過活,慘遭地租、高利貸,以及各種苛捐雜稅剝削。到民國38年(1949),當時的桃源鄉(轄區與今六屯鄉略同)有人口1637戶7570人,土地面積6216.897畝。其中地主73戶498人,占有土地1735.753畝,人均吃糧3489斤。佃農339戶1415人,占有土地49.335畝,人均吃糧34.1斤,過著住草棚,睡草窩,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悲慘生活。
解放初,黨領導廣大人民民眾開展清匪反霸,實施土地改革,徹底消滅封建土地所有制,沒收地主的全部土地,徵收富農多餘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實現“耕者有其田”。廣大農民得到了做夢都想不到的土地,煥發出前所未的生產積極性,同時大力開墾荒地,糧食產量迅猛增長。雖然遭受“大躍進”、“大辦人民公社”、以及自然災害的挫折,到文化大革命前的1965年,糧食總收入為3788423斤,除去各項扣留1705782斤,人均吃糧508.5斤。經濟總收入為774063元,人均經濟收入62元。
“十年浩劫”,農業生產和經濟建設遭受到極大打擊,經濟停滯不前。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和政府把精力轉移到經濟建上來。先是從農業土地體制改革入手,搞活農村經濟。繼而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壯大農村經濟。
進入90年初,國家改革的重點開始從農村轉入城市,伴隨城市改革取得的巨大成果,拉動了鄉境農村富裕勞動力的轉移,打工經濟成為鄉經濟成長的點。到2005年,地方性財政收入達129萬元(全面免收農業稅後),糧糧食總產量0.75總萬噸,蔬菜總產量0.725萬噸, 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564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2473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226萬元,實現鄉鎮企業增加植728萬元,實現工業增加值352萬元。農業總產值達527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30元。
六屯的教育解放前非常落後,清代只有少數私塾、村塾、族塾。能夠入塾讀書的只有地主富農的子弟,廣大貧佃僱農的子女肚子都填不飽,讀書只能是夢想。文盲充斥鄉境。
民國元年始有1所國小,在校學生20餘人。到民國37年,鄉境國小發展到6所,在校學生不足300人,教育還相當落後。

內設機構

黨政辦工作職責
一、認真學習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和辦事效率。
二、嚴守保密守則,認真做好檔案管理和信息的秘密傳輸,做好收文、發文、傳閱、回收、裝訂、存檔等工作,並做好電話記錄。
三、熱情接待來訪民眾,主動詢問,做好記錄,認真解答,並及時向領導匯報,做好各種會議的會務工作。
四、加強公共物品管理,搞好後勤服務工作,做好上級領導和外來人員的接待工作,保證政府幹部職工正常就餐。
五、根據黨委政府及上級的要求,搞好各種宣傳工作。
六、認真做好史志的撰寫工作。
七、按時完成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綜治辦工作職責
一、認真貫徹執行國家法律、法規、規章、方針和政策,落實上級和村兩委的各項工作安排。
二、按屬地管理的原則指導全村範圍內的綜治工作。
三、督促檢查治安防範工作的落實情況。
四、協調配合有關部門開展專項區域內的治理整頓和法制宣傳、治安防範、糾紛調解、幫教等工作。
五、開展綜治工作調研,及時向有關部門提出整改意見和建議。
六、完善有關考核制度,及時進行檢查總結和考評
民政辦工作職責
一、根據黨和國家有關民政工作的基本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依照全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編制全鄉民政事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制訂年度工作計畫。在鄉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組織實施上級業務部門制定的民政工作方針、政策和法規。
二、按照鄉黨委、政府的部署,組織、協調和指導全鄉抗災救災工作,制定全鄉的抗災救災應急預案,及時、準確上報災情,接收、管理、分配、發放救災款物,指導災區開展生產自救、扶貧濟困和社會互助互濟活動,配合有關部門開展減災活動。負責全鄉救助對象生產、生活困難的臨時救助工作。
三、擬定全鄉福利事業發展規劃,負責全鄉五保供養工作,負責全鄉農村敬老院和“五保老人之家”管理工作,推動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與發展。負責全鎮社會福利彩票銷售發行的宣傳工作,指導福利彩票銷售點工作。
四、負責全鄉擁軍優屬、烈士褒揚和優撫對象的撫恤、優待、補助及國家工作人員的傷亡撫恤工作,指導開展雙擁創建和軍民共建活動,辦理革命烈士稱號和國家工作人員傷殘等級評定的申報工作,負責全鄉優撫對象撫恤、優待、補助金的發放工作。
五、指導全鄉基層民眾性自治組織建設工作,指導村民委員會開展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工作,推動全鄉村務公開和基層民主政治建設。負責全鄉社區建設工作。
六、組織開展全鄉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貫徹執行國家、省、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負責申報、審核、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實行動態管理、分類施保,負責全鄉低保檔案管理工作。

發展成果

解放後,黨委政府致力於發展教育事業。在鄉境大力興建學校,做到一村一校,讓農村孩子就近入學,農村村民子女受教育育面大大提高。1959年後,開始發展初級中等教育,部分國小開始附設戴帽國中班。1986年鄉境普及六年國小教育,2000年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同時高標準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達到國家標準, 2002年鄉境中國小普及實驗教學。鄉境教育得到極大發展。到2005年,鄉境有國小6所,中學1所。在校學生1897人。國小入學率達99.79%,國中入學率為1084%,,三類殘疾兒童入學率達100%,15周歲完成率為95.27%,17周歲完成率為88.31%。
解放前的六屯,交通閉塞,沒有公路。趕集交換物資都是人背馬馱。解放後經過50多年的建設,鄉境初步形成公路網。有縣級公路2條28公里,鄉級公路6條17公里,進村進寨公路13條16公里。全鄉通車總里程 57 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有公路0.6公里。2005年,全鄉擁有客、貨汽車28輛。2000年通訊光纜架通六屯以來,到2005年,鄉境固定電話用戶達1561戶,13個村11個村通了固定電話。2001年,移動公司在鄉境都堡村建第一個移動機站,鄉境開始使用行動電話,到2005年,在鄉境建了5個移動機站,行動電話用戶達1540戶。行動電話信號覆蓋整個鄉境。
“栽上梧桐樹,自有鳳凰來”。鄉境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極大改善,神州漂流公司落戶獨山村桃源可發展旅遊業,號海科技公司擇址西沖村發展早熟蔬菜,鼎業、浩天等企業在長田、大木等村發展採掘業,壯大鄉境的非公有制經濟實體,改變了鄉境與城市的二元經濟結構,為鄉的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成為拉動鄉經濟騰飛的火車頭。

民俗文化

牛王會相傳農曆十月初一日為耕牛的生日,農家是日休息。早晨以糍粑或糯包穀粑祭祀牛王菩薩,牛和家人都吃祭品,稱之“過牛王會”。餐後,用糍粑或糯包穀粑裹在牛角上,角插鮮花、頭頂彩紅,將牛牽到溪邊飲水,讓牛照看身影,使其“歡度生日”。較大的村寨要辦“牛王會”,舉行酒宴。此俗至今未衰。
農曆六月初六日是布依族的隆重節日。布依族人家以豬肉、羊肉和粽粑祭祀傳以種稻技術的盤古。未婚男女青年要玩“六月坡”,對歌尋偶。

旅遊景點

大木頭寨

紅軍長征時進入貴陽市開陽縣的行軍路線上。民國23年(1935年)4月3日,紅軍軍委縱隊由息烽安馬莊取道開陽小田壩,宿營修文臘鮓壩。朱德總司令當即向留在烏江北岸牽制敵人的紅9軍團發電報:“我今天在扎佐東北地區。”紅5軍團進入大木頭寨,在民眾中開展政治宣傳工作,書寫“紅軍是乾人的軍隊”、“取消一切高利貸”、“只有蘇維埃才能救中國”等標語,有的標語至今還清晰醒目,已成為寶貴的革命文物,是向人民民眾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材料。

桃源河峽谷

位於獨山村,距修文縣城32km,距省城貴陽市51km,西起獨山村桃子灣,東至桃源河與長灘河交匯處,長10km,總面積278公頃。整體為西高東低的高山峽谷地開明,最高峰1390m,景區內河流長10km,起點到終點落差147m,兩岸岩壁陡峭,峽谷深窄,水流湍急。
從桃子灣到三寨村,長約5km一段峽谷地帶,風景極佳。集湖、山、河、洞、泉、瀑、峽、化石群等各種景觀於一體。高山深澗、植被茂密,空氣清新,花香鳥語,河水清澈;幾十萬年地殼變遷形成的奇峰、峭壁、飛泉令人叫絕;在峽谷出口吸條寬43m,落差38m響水梯級大瀑布。豐水季節,奔騰呼嘯,氣勢宏偉壯觀。枯水季節,輕歌曼舞,萬種風情。

四方洞

位於六屯鄉獨山村境內,因洞口成方形得名,離桃源河漂流入口處約3500mm,居高山之下。洞分三層,第一層為乾洞,洞內寬闊,沙岩遍布,有石鐘乳數組,形態各異。洞壁有許多沙岩堆砌成的小池,表明以前有人在熬硝制火藥。戰亂之時,當地村民亦將此洞作為避難之所,第二層為水洞,第三層乾濕相間,與大風洞相通。

人文景觀

人文旅遊資源主要是區域可融合的資源,六屯鄉獨山村一個布依族村寨,民族風情濃厚,民族歌舞豐富多彩,民族歷史文化源遠流長。

布依建築

村寨內布依族多聚族而居,其村寨建築是黔中地區保護較為完好的布依族小青瓦房,體現了布依先民古越族建築文化的重要特色。其房屋為平地樓房,多為三間,少數為五間,正中一間為堂屋,設有“才掛壁式”或“香案形”的神龕,並仿照漢族供奉“天地君親師位”神位和家祖牌位。房屋兩廂分隔成灶房、寢室或客房等。不論平房或樓房均喜歡在室內設火塘,主要為冬季做飯取暖、薰烤臘肉之用。在正房的側面有一間或兩間耳房作為牲口棚、安裝磨碓等糧食加工工具。有的平地樓房的廂房採用乾欄式建築的風格,廂房的上層作為子女的臥室,底層為牲畜廄和堆放農具、柴草等雜物的地方。房屋材料以木材為主,大多數房屋下部用石頭壘牆,上部用木材,表面用石灰刷白,頂部用青瓦蓋頂,每家每戶房宅前都有30平方米-80平方米左右的曬壩,用於晾穀物等。

葛華宇墓

坐落於屏案山毛栗坡,清墓。原碑文久字跡風化,第二層碑建於民國十二年祭亥歲二月十九日,下款刻:“二世登才、迎懷。三世朝梁、朝傑、朝棟、四世……”。

葛家宗祠

建於民國3年(1914年),由族人出錢出力,獻木捐糧,伐木破土,定點擇期而建。祠堂出土基石高3尺,中間5級石梯,中堂的兩邊柱子和抬大為1人抱圍,門外2柱和檐柱之間有兩重抬擔,鑲有和氣圖4尊。神龕上匾書:“葛氏宗祠神位”。匾四周有棱形細葉花邊,神台上有空雕精緻牌坊點綴,頂上罩有3層帷幕。神龕前有罄如盆大,置於5尺高的架上,中堂柱子設金字掛匾,楹聯4幅,神龕前安放一張大桌。左間排列洪宇、中宇、流字、海宇等葛氏神位,牌位以漆黑底金字書寫。祠堂外走廊兩頭,裝有弓形長椅。正中4道貌岸散格門窗,門頭穿坊雕刻八仙圖,兩邊窗欞繪製迎春圖案,檐柱2柱配有掛匾楹聯。屋脊高昂,周圍掛瓦封檐。室內金光閃耀,氣勢輝煌。祠外側有一清泉豎半月拱橋,橋下方條石砌邊圍成長方形水井,旁邊種有冬青,柳樹與祠相依,十分典雅。每年除夕至新春節祭祖,族人聚會,演戲娛樂,直至上九元宵。平時族中有事,族老也要在祠堂商議。清末民國初年成了兒童的私塾館所。抗日時期,設立民國國小,解放後又成立了公辦國小。在抗日戰爭時期,青壯年常匯集於學校操場經營練武下操。1967年造反派對宗祠進行打砸,故如今僅存空房。

地圖信息

地址:貴陽市修文縣一九二縣道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