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品佛樓是清宮重要的一組佛堂建築,“六品佛樓”是清宮檔案中對這種佛樓的稱呼,它的正式名稱是“妙吉祥大寶樓”。它體現了乾隆帝對於藏傳佛教格魯派修行總體思想的理解,並通過具像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六品佛樓
- 建築格局:針對修密者不同根機
- 密宗:根據程度的深淺
- 下品:機者修事部密法
介紹,保存現狀,建築格局,內部陳設,
介紹
六品佛樓是清宮重要的一組佛堂建築,“六品佛樓”是清宮檔案中對這種佛樓的稱呼,它的正式名稱是“妙吉祥大寶樓”。“六品”是什麼意思呢?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針對修密者不同根機(靈性、悟性)將密宗修習內容根據程度的深淺、成就的大小分為四個層次,即下品根機者修事部密法(功行根本),中品根機者修行部密法(德行根本),上品根機者修瑜伽部密法(瑜伽根本),上上品根機者修無上瑜伽部密法,其中無上瑜伽部又分為父續(無上陽體根本)和母續(無上陰體根本)兩部,加上大乘佛教(即“顯宗”、般若品)共稱“六品(部)”。六品佛樓即是按照此六品內容分別供奉相應的佛像、佛經、法器及佛塔的建築。它體現了乾隆帝對於藏傳佛教格魯派修行總體思想的理解,並通過具像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
保存現狀
從乾隆二十二年至四十七年間(1758-1783),清宮先後修建和裝修的六品佛樓達八處之多,紫禁城內有四座:建福宮花園內的慧曜樓、中正殿後淡遠樓、慈寧宮花園內的寶相樓、寧壽宮花園內的梵華樓;長春園一座:含經堂西梵香樓;承德避暑山莊有三座:珠源寺中的眾香樓、普陀宗乘寺大紅台西群樓、須彌福壽寺妙高莊嚴西群樓。目前,只有紫禁城裡梵華樓中的絕大部分佛像、唐卡和佛塔,甚至法器保存至今,其它七座基本上物去樓空或者已成廢墟。
本世紀初,六品佛樓的藏品已經引起西方學術界的注目,其中很大部分原因是由於六品佛樓中的佛像大量流失,被世界各大博物館收藏。在溥儀的小朝廷時期後宮太監盜賣宮中珍寶,致使大量宮中藏品流入市井的活動已十分猖獗,當溥儀派人準確核查內宮財產時,據說正是由於太監縱火,將建福宮、中正殿化為灰燼,使得溥儀無處查實,同時也使兩座最重要的六品佛樓化為灰燼。當時深宮之中尚且如此,遠在承德避暑山莊的大批文物更明目張胆成為當地軍閥古董店裡的傾銷品,而且價格極為便宜,隨便就可以買到六品佛樓中的小銅佛像。在今天世界很多博物館、私人藏品及拍賣品中經常可以見到這種熟悉的造像。
建築格局
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針對修密者不同根機(靈性、悟性)將密宗修習內容根據程度的深淺、成就的大小分為四個層次,即:
下品根機者修事部密法(功行品)
中品根機者修行部密法(德行品)
上品根機者修瑜伽部密法(瑜伽品)
上上品根機者修無上瑜伽部密法
從乾隆二十二年至四十七年間(1758-1783),清宮先後修建和裝修的六品佛樓達八處之多。紫禁城內有其四:建福宮花園內的慧曜樓,中正殿後淡遠樓,慈寧宮花園內的寶相樓,寧壽宮花園內的梵華樓;長春園有其一:含經堂西梵香樓;承德避暑山莊有其三:珠源寺中的眾香樓,普陀宗乘寺大紅台西群樓,須彌福壽寺妙高莊嚴西群樓。目前,只有紫禁城裡的梵華樓中的絕大部分佛像、唐卡和佛塔,甚至法器保存至今,其它各處或毀於戰火如梵香樓、眾香樓;或毀於火災,如慧曜樓、淡遠樓;或樓雖在,內中一切供器佛像、佛塔已蕩然無存,如普陀宗乘寺及須彌福壽寺;或文物流散在外,難獲鏡圓,如寶相樓,雖保存了樓上供案上的九尊佛像,樓下的佛塔及唐卡,但樓上佛格中的732尊銅佛像在抗日戰爭時期大批文物南遷,後留存於南京博物院,其詳情難以知悉,我們現在對六品佛樓陳設的尊神及其思想的了解,大多數都是通過對梵華樓的研究才有可能達到。
內部陳設
八座六品佛樓雖然建築的時間早晚不同,在皇家園林建築群內分布的位置也不同,但它們有一些共同特點,即:面闊七間,進深一間,上下兩層樓部,明間樓上供宗喀巴大師像,樓下供佛龕、塔或旃檀佛像和釋迦牟尼傳唐卡一組九幅;左右兩邊各三間,即是六品間,每間為典型的小都罡法式建築,上下有天井,樓上有迴廊,呈中心供奉布局,其中樓上分別供奉各部藏文經典以及經典所記載的諸尊及法器,樓下各間分別供奉各式佛塔一座,三面牆均掛供護法神唐卡各一幅。
下面主要以梵華樓為例,介紹六品佛樓內部陳設的基本情況。前文提到,所謂六品指的是藏傳佛教修行所必須經過的六個次第(階段),即般若品、功行品、德行品、瑜伽品、無上瑜伽品父續、無上瑜伽品母續。在六品佛樓內各間陳設並非依次排列,具體如下:
西一間 西二間 西三間 明間 東一間 東二間 東三間
般若品 無上
陽體根本 無上
陰體根本 瑜伽品 德行品 功行品
無論樓的走向是東西還是南北方向,六品的位置並沒有任何改變。整體來看,梵華樓六品的安排頗有深意。第一間的般若品(大乘佛教)與第二三間的密宗四部的最高次第——無上瑜伽品並列,反映了典型的黃教思想:即顯密並重。印度密教傳統,將大乘佛教分成波羅密乘和真言乘(也稱金剛乘)。這種觀念為西藏所繼承和發揚。梵華樓中,般若品代表的正是大乘佛教的波羅密乘,其它五部與密教各部一一對應。由於清宮推崇黃教,對於波羅密乘與金剛乘的關係,黃教有著與西藏其它教派截然不同的觀點,即重視顯教的作用,而不是單純強調密教的修行。六品佛樓的設計正是以這種顯密雙修思想為基礎的。
六品佛樓所有的銅造像就分布在二樓。樓上除明間以外的東西兩邊三間內,每一間靠北牆紫檀木供案上各供九尊大的銅佛像,它們是每品重要的代表性尊神。東西兩邊牆上各嵌入一個木櫃。木柜上方各有61個小格,每個小格內供小銅佛一尊。小格分為五層,由上往下,第一層13格,第二層12格,中間一層11格,第四層12格,第五層13格。第一層和第五層銅佛最小,第二層和第四層次之,中間一層佛像最大,高在25-30厘米之間。東西兩面方格加起來共供小銅佛122尊。下方是六扇紫檀木雕花門,記憶體鞔皮木箱,箱內主要存放每部應供奉的法器和經書。122尊小銅佛加上桌上所供大銅佛像9尊,總計131尊,6品間內總計供大小銅佛786尊。目前在拍賣市場上所能見到的所謂六品佛像以小方格內所供銅像居多,桌上的大佛像則少見。
小銅佛像數量龐大,形象各異,大小不一,難免混亂。所以我們可以觀察到,每尊小銅佛身上都有三處題記。蓮台上沿有“大清乾隆年敬造”款,下沿有此尊名號,背後有所屬品間的名號。這樣就可以保證各間之間的尊神不致混亂。如燃燈佛台座下方有“燃燈佛”三字,背後有“般若品”三字。說明此尊曾供奉於清宮某六品佛樓中第一間。對照清宮原狀,此尊供於梵華樓第一間東壁第三排第五格內。須彌山王佛,台座下方有“須彌山王佛”五字,背後也有“般若品”三字。說明此尊也供奉於清宮六品佛樓中第一間。對照清宮原狀,此尊供於梵華樓第一間西壁第一排第四格內。尊勝天母,下沿有“尊勝天母”四字,背後有“德行根本”四字,指明此尊曾供奉於清宮某六品佛樓中第五間。對照清宮原狀,此尊供於梵華樓第五間東壁第四排第七格內。不動金剛,下沿有“不動金剛”四字,背後有“德行根本”四字,說明此尊也供奉於清宮六品佛樓中第五間。對照清宮原狀,此尊供於梵華樓第五間西壁第五排第十三格內。金剛棒下方有“金剛棒”三字,背後有“無上陽體根本”六字,此尊造像曾供奉於清宮某六品佛樓中第二間。對照清宮原狀,梵華樓此尊造像供奉於第二間東壁第二層第五格。秘蜜文殊室利佛,下沿有“秘蜜文殊室利佛”七字,背後有“瑜伽根本”四字,指明此尊曾供奉於清宮某六品佛樓中第四間。對照清宮原狀,此尊供於梵華樓第四間西壁第三排第七格內。尊勝頂佛,下沿有“尊勝頂佛”四字,背後有“瑜伽根本”四字,說明此尊也供奉於清宮六品佛樓中第四間。對照清宮原狀,此尊供於梵華樓第四間西壁第五排第九格內。十六臂觀世音菩薩下方有“十六臂觀世音菩薩”八字,背後有“功行根本”四字,此尊造像曾供奉於清宮某六品佛樓中第六間。對照清宮原狀,梵華樓此尊造像供奉於第六間東壁第四層第九格。
這些作品多以純銅鑄造,見肉泥金,發塗藍,尊神身體豐滿,肌膚圓潤,蓮瓣尖銳,有彈性,表現了清宮內務府造辦處造像的基本特色。每一間內,122位尊神也並非隨意擺放的,大部分都來自於密教的曼陀羅中,多選取組合尊神成套供奉。目前我們通過他們的組合還知道他們屬於哪些曼陀羅,從而進一步了解到大部分尊神的身份和神格。如,降伏獄鬼菩薩屬於六品佛樓中的德行根本品,《毗盧遮那現正等覺曼陀羅》中第二台的成員,屬於降閻魔尊的眷屬;忿怒母屬德格根本品《樂生成就法》的成員之一。此尊也譯為“顰眉佛母”,是度母的忿怒變化身之一。此尊面相的忿怒色彩並不濃厚,更像一尊嗔怒像。忿怒母被看作是無量壽佛的化身,因其身色為黃色,故又稱為“黃度母”。
本世紀初,六品佛樓的藏品已經引起西方學術界的注目,其中很大部分原因是由於六品佛樓中的佛像大量流失,被世界各大博物館收藏。在溥儀的小朝廷時期後宮太監盜賣宮中珍寶,致使大量宮中藏品流入市井的活動已十分猖獗,當溥儀準確派人核查內宮財產時,據說正是由於太監縱火,將建福宮、中正殿化為灰燼,使得溥儀無處查實,同時也卻使兩座最重要的六品佛樓化為灰燼。當時深宮之中尚且如此,遠在承德避暑山莊的大批文物更明目張胆成為當地軍閥古董店裡的傾銷品,而且價格極為便宜,隨便就可以買到六品佛樓中的小銅佛像。在今天世界很多博物館、私人藏品及拍賣品中經常可以見到這種熟悉的造像,一些出版物中也刊出了不少照片,作為乾隆時期銅造像的代表作。學術界也十分重視這批銅佛造像,將其視為研究藏傳佛教曼陀羅和神系的極為重要的原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