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公鼒
- 別稱:浮來先生
- 字號:字敬與,號浮來
- 所處時代:公元1597年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山東蒙陰縣上東門
- 出生時間:1569
- 去世時間:1619
- 主要作品:《小東園》等
- 主要成就:《小東園》詩集十二卷,《千金裘》四卷
- 性別:男
工部主事、浙杭提督,文壇主盟 名重一時,走筆千言,名重京師,萬曆後期主盟山左詩壇,
工部主事、浙杭提督
公浮來出生於明朝後期著名的江北文學世家和詩書衣冠巨族蒙陰公勉仁-公鼐家族,公浮來(公鼒)是明朝山左詩壇後期主盟,與王象春、馮琦齊名,其兄公鼐更是明朝萬曆前期山左詩壇的旗幟和領袖人物。 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九月二十九日亥時生,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十月二十一日子時卒,年五十一歲。
公鼒博學工書,文章雄瞻,少與兄宗伯(古代的尚書、侍郎亦稱大宗伯、少宗伯,此指公鼐)齊名,屢困公車(公車之意為“舉人”的意思);晚滯冷署睹封疆之漸壤、悼門戶之相持,悲天憫人之感,往往與詩文發之, 著有《小東園》詩集十二卷,《千金裘》四卷,詩談一卷,圃談一卷。
文壇主盟 名重一時
據清《蒙陰縣誌》載:公鼒“天性英敏,走筆千言,博學善書,名垂京師”。[2]
天啟初年,王象春《公浮來小東園詩序》雲,公鼒作詩,旨在“重開詩世界,一冼俗肝腸”(88),既批判“齊氣”空言豪情壯語,忽略抒情寫韻,也批駁“楚風”一味放縱自我,任情自適。王象春試圖避開齊楚,探討一條詩歌新路徑:“世界中備四大宗:曰禪、曰道、曰儒,而益之曰俠。”[1]他將深受禪學影響的楚風與以儒學為根基的齊氣融合為一,其潛在的詩論信息是直接啟發了後來王士禎的“神韻”詩學觀。
走筆千言,名重京師
據清《蒙陰縣誌》載:公鼒“天性英敏,走筆千言,博學善書,名垂京師”。
著有傳奇(劇本)《千金裘》、詩文輯《小東園集》三十卷,今蒐集到的詩文僅有七十篇左右。公鼒作為明朝後期山左詩壇的主盟人物,其絕大多數詩文作品已經散佚、失傳。這對於山左詩壇的有關研究和作為當朝才子的公浮來本人來說,亦為遺憾。
萬曆後期主盟山左詩壇
公鼒淑人吳氏,副室趙氏,公鼒四子,長子先卒無子嗣,四子崇楨十五年遇兵被虜,次子文候公《潛園集》亦未立子嗣,三子蘇公遇害於傅家砦,惟三子蘇公留有後代,其淑人高氏攜十餘歲孤兒依外家以居,即長藩公也。長藩公二子(長)載聲公曾捐田百畝為學社、膏火資,載聲公三子華瞻公弱冠即秉家政,勤儉忠厚,家日起。而人戴德面斥人過,無不心折,每教子弟知物力艱難,人情甘苦,朝庭舉鄉飲禮酒,邑令延公介賓,觀者謂齒德兼隆,洵無愧雲,自浮來公以下數世皆葬河東。載聲公三子華瞻公置祭田九十餘畝,春秋時享凡下莊、黃山、蘇家堠、桃花溝、城子,南松林,自浮來公推暨者鹹祀無缺,蓋不獨華瞻公之孝思,亦足徽浮來公之遺澤焉。
清《蒙陰縣誌》載:公鼒“天性英敏,走筆千言,博學善書,名垂京師”。著有傳奇(劇本)《千金裘》、詩文輯《小東園集》三十卷,今蒐集到的詩文僅有七十篇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