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居委會於1985年5月成立,隸屬大江鎮人民政府。位於本鎮的北部,也位於台山市北端,和開平市水口鎮隔潭江相望,轄區總面積1.7平方公里,內設6個居民小組3個農業生產隊,總人口7000多人,外來人口3000多人。居委會農場設有3個生產隊,人口有600多人,土地面積400多畝。旅居世界84個國家和地區鄉親達1萬人。居委會設在上環街41號。1988年,改稱第二管理區,1998年復稱第二居委會。1990年,籌集資金將原居委會辦公室改建成樓高三層100平方米的辦公樓。1996年7月,遷入城西新樓辦公。
二居委是大江鎮管轄的一個圩,也是現在的公益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益圩第二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江門市
- 人口數量:7000多人
基礎設施,經濟發展,歷史文化,
基礎設施
公益圩是一座和新寧鐵路同時誕生的小城,它的命運和新寧鐵路休戚與共。
1904年,正當新寧鐵路在緊張的籌劃的時候,新寧縣文章都斗洞堡沙沖村歸僑伍於政聯絡附近東頭村的李乙楠、李乙璉,山前村的伍眉山,水樓村的李世容,石橋村的雷談如,鐵沖村的吳羨如,以及台城的李袞臣等人成立埠董局,計畫在潭江邊建一新埠。當時,他們議定埠名為“寧海埠”,建在滘口,但因故改在現址建埠,定名“公益”——“公共得益”。
轄區內街道設計為長560米、寬300米的方塊,城區面積為0.168平方公里。南北方向為6條300米長的直街:海旁街、長樂街、蘇杭街、中興街、維新街、南華街。東西方向是5條560米長的橫街:上海街、上環街、中環街、下環街、東華街。城市布局呈“無”(“無”字的繁體)字形,上面的筆劃象徵橫盤形的筆直街道。下面的一橫,象徵埠東的一條小河,四點是蘇杭、中興、維新、南華四條街與河相交的四條跨河石橋。
設計者規劃了每條街的用途。南華街最寬,最高級住宅區,兩邊全是帶花園的洋房。中興街是金融街,銀行、金鋪、錢莊、銀號集中於此,蘇杭街專營布匹綢緞。其他為商住街,開間大小統一,前門是筆直的大街,後門是筆直的2.5米小巷,它是一座微型的近代化城市。
經濟發展
轄區作為一個港口墟鎮,具有以下特色:
一、水陸交通方便。轄區內有大型貨運碼頭,也有客運碼頭,1987年1月12日,橫跨潭江的公益大橋落成,廣湛、台鶴和新台高速公路穿鎮而過,1993年11月18日公益港試航成功,公益成為台山客、貨海運的主要口岸,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交通的樞紐。2010年1月1日公益大橋收費站撤銷收費,將後必會帶來更大的交通方便。
二、工商業高度發達。轄區內有多家三資企業,多家個體私營企業,工業發展較好,私營企業有五金電器,印刷包裝、家私工藝、化工塑膠、皮鞋、紅磚等多行業。
三、文教衛生事業發達。區內有一所中學、國小一所、幼稚園兩所。
歷史文化
賢人薈萃 史冊留名
公益在歷史上,有3人的傳記被錄入《四庫全書》,他們是宋朝人伍隆起(《四庫全書》文淵閣版563-710頁)、元朝人伍驥和羅蒙正(同上書564-158頁)。
伍隆起是崖山抗敵英雄,在崖門義士祠里有他的畫像和生平事跡介紹。羅蒙正是元朝著名詩人,《四庫全書》除傳記外,還有他的詩作。伍驥是一位見義勇為者。
文化巨人 雪泥鴻爪
明朝評定的台山八景,公益占有兩個:“蘇渡懷賢”和“鳳山石室”。前者紀念宋代文學家蘇東坡在此巧遇歌仙劉三姐,後者是劉三姐“得道成仙”的地方。
1933年6月6日,巴金先生乘坐新寧鐵路火車從會城來公益訪問,寫了散文《朋友》和《機器的詩》。巴金用濃墨重彩,描寫輪渡載火車渡過潭江的奇觀:“到了潭江,火車停下來。車輪沒有動,外面的景物卻開始慢慢地移動了。這不是什麼奇蹟。這是新寧鐵路上的一段最美麗的工程。”
繼往開來 再創輝煌
抗戰時,公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繁榮景象使它成為日軍重點打擊和爭奪的目標。1937年10月22日至1941年10月29日,公益遭到日寇轟炸。公益機器廠和火車站的全部設施,炸毀商店55間。1938年12月12日新寧鐵路被全線拆毀後,公益失去了四邑(當時人們對台、開、新、恩四縣的稱謂)交通樞紐的地位,失去了往昔的繁華,絕大部份茶樓關門,商店停業,房屋空置。1944年6月,公益落入日軍手中。僅僅過了一年,日本投降。1945年9月28日,入侵廣東江會地區的日軍代表來到公益鎮的胥山紀念堂,現在的"越華中學",向國民黨64軍投降。 舉辦受降儀式的胥山紀念堂,今天還在。
目前,轄區內擁有日用化工、鑄造、家用電器、五金製品、製衣製鞋、化肥化工、絲印工藝、塑膠加工、彩色印刷、搪瓷等企業、作坊500多家,產品銷往全國各省市、港澳及北美、西歐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