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家莊村

公家莊村隸屬萊城區寨里鎮,位於萊城西北27公里處,東南距寨里鎮8公里,北臨公家莊水庫,南靠宋家埠村,西臨方家莊村,東與北庵村隔河相望。地處丘嶺,耕地面積1247畝,350戶,1040口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公家莊村
  • 電話區號:0634
據《鞏氏譜》記載,明朝成化年間,鞏姓由山西遷此建村,以姓名村鞏家莊。後鞏姓他遷,改稱公家莊。人民公社前屬香山區,後屬大王莊公社,1984年劃歸寨里鎮。
原村址被水庫占用,1979年3月遷住現址。村中有劉、沈、李、王、時、薛、陳、張、曹九姓,以劉、沈、李姓居多。村民不分宗族、貧富、多寡,世代和睦相處,耕讀繼世。民風淳樸,熱情好客,勤勞勇敢。村莊原址北臨“北圍子”,東靠東嶺,西邊有一小山,因其陡峭難攀而名為“難陡崖”。山下有一條季節河,由村西北向村東南蜿蜒流過,經北庵村前匯入瀛子河。原村莊舊址地勢平坦,村西有一條南北大路,是當時的南北交通要道。還有一條寬約6米的東西路,還有一片舊房拆遷後閒置的開闊地,這裡是異常熱鬧的場所,打拳的、賣藝的、擺攤的、說書的、演戲的盡會於此。清末民初,村中就開設油坊一處,當時是用馬、騾子等牲畜拉動大石碾(直徑約3米,厚約1米的圓形石塊),碾碎豆子、花生,人工用大錘夯木楔子擠油。當時的油坊在方圓十幾里是獨一家,生意非常紅火。公家莊人開油坊的傳統一直延續至今,當年全村油坊最多時達五家。村莊原址北邊的嶺頭上,現存“北圍子”遺址。民國初年,兵匪為患,當時隱藏在北山里(現在的泰安市上港一帶),人稱“老雀”的土匪,經常出沒於周圍一帶村莊,或燒殺搶掠或綁架村民。人被綁架後,土匪讓家屬出重金贖人,若不按時交錢或交錢不足,就將人殺死,叫“撕票”。土匪的騷擾使不少人家破人亡,村民無一寧日可過。為抗禦土匪的侵擾,公家莊村民自發組織,出錢出糧出工出力,利用居高臨下的地勢,在村北嶺頭上築起約周長400米,高5米的方形圍牆。圍牆為土石結構,底基寬約5米,頂部寬約2米,牆體外面為一平面,裡面呈梯狀。人們可以在裡面的二層台上巡邏和抵抗。在圍牆的南面開一大門,四面各建有一個炮樓,炮樓高出圍牆一米左右,裡面布有土槍土炮(當時叫“抬桿”,殺傷力較大),一旦有土匪出山的訊息,村民便都聚集到圍牆內,“重兵”把守炮台,圍牆上有人巡邏。這樣,土匪望而生畏,不敢靠前。因而村民們躲過了多次匪災。“北圍子”後因失去作用而廢棄,僅存的幾段殘垣,也被開墾種地,但它是公家莊村民反抗精神及聰明才智的見證。
從清朝末年,公家莊就有“戲班子”,演員都是本村村民。他們利用春冬農閒時節排演,一般在春節和重要節日演出,劇種是地方戲萊蕪梆子。隨著時代的發展,劇團逐漸發展壯大,最多的時候達100多人,演出水平也越來越高,他們上演的一些著名的古裝戲很有名氣。
公家莊村村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該村許多村民積極投身於革命鬥爭,出現了李長青、沈之明、劉均凱、李長亭四位革命烈士,他們的美名永垂千古。
公家莊地處丘陵,大部分土地為山坡地,土地薄,水源差,每逢早年,莊稼歉收,人畜用水也十分困難。為改變這一面貌,他們大幹苦幹,挑燈夜戰,把東嶺上的“豬臉地”整成了成方成片的“平坦良田”。期間,他們還修建了狼峪水庫、東北溝水庫、徐家溝水庫、大峪水庫,計總庫容量達80多萬方,提高了村裡的抗旱能力。
1978年冬,原萊蕪縣委組織寨里、楊莊兩個公社的萬名勞力,在公家莊村原址修建蓄水一千萬方的中型水庫——公家莊水庫。1979年春,村莊遷到原村西南的嶺頭上。搬遷時上級按人均0.8間房子計算到戶,戶均一宅。房子土坯結構,由大王莊公社建築隊承建。村子中間有一座原宋埠村修建的小型水庫,將村子分為南北兩部分,壩身成為交通要道。村子中間的制高點上,為村委大院、學校,並建有自來水蓄水池。此處地勢開闊,是人們遊玩,集會、娛樂的場所。民房建在嶺上,因為房屋成排,因地勢而建房,故而南低北高,由南向北望去,猶如一片樓房,煞是好看。村子東邊有一條灌渠,從東至南繞村而過,猶如玉帶纏身。村莊依山傍水,可謂風水寶地。修水庫,公家莊淹沒了房屋和大片良田。民宅由平坦地遷到崎嶇不平的山嶺上,人們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但也為村莊的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良機。1979年,村里建起一座變電室,村民第一次用上了電,結束了幾輩人點煤油燈的歷史,同時也為各項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