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就是朝廷》是2012年2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呂卓。本書以歷史為依託,將公司帶入歷史,以獨特的角度給人啟示。
基本介紹
- 書名:公司就是朝廷
- 作者:呂卓
- ISBN:9787213047701
- 頁數:280頁
- 定價:32.00元
-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2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編輯推薦,主編自薦,企業家評語,媒體評價,案例精選,專業評論,
內容簡介
《公司就是朝廷》是南都報“公司社會”欄目的精選集,欄目於2008年開創,2011年年初起改版為現有定位。每周2-3個版面。
這是一本以歷史為依託來講管理的書。把公司組織中的一些概念,比如“職業經理人”“CEO”等融入到歷史事件中去。用這樣的手法解析歷史事件,從而給現代公司人、公司高管以啟示。
之所以要把朝廷和公司結合起來講,是因為如果把組織與人的關係放大,歷史上所有的組織其實都和今天的公司組織關係相類似。無論是今天正在重塑公司人精神甚至是整個國民精神的公司社會,還是歷史上的種種組織關係,都是可以等量齊觀的。
圖書目錄
序
第一章個人上位
蔣介石上位:股權亂局裡火中取栗
“後來者”司馬懿的MBO之道:兩度布局“富二代”
第二章領導風格
崇禎之敗:不斷試錯斫傷人才,走馬燈似的讓50高管下崗
司馬昭何以冒險用鐘會:兵行險棋,上下同欲者勝
項羽之敗:一己之力獨扛天下,創業團隊分崩離析
平原君之敗:剛愎自用盲目不識才,錯位的選才“布袋子”
第三章利益制衡
利益博弈與制衡:組織變革對症下藥,誰是“與治天下者”
王莽之敗:從利益平衡木跌落的理想主義改革者
妥協與制衡的平衡點:劉秀如何與豺狼共天下
商鞅之敗:侵害組織內各利益集團,激進變革者的毀滅之路
李斯之敗:皇權相權(老闆與經理人)之爭,深陷皇二代接班泥潭
崔浩之敗:兩大集團利益失衡,明星司徒高空失足
韓信之敗:股肱干將難成心腹大臣,創業元老黯然出局
張居正之敗:一個體制外“越軌”經理人的原罪
第四章組織異化
宋代組織膨脹之惑:一家越瘦身越發福的公司
魏晉南北朝“世家政治”:大企業病的前世今生
淝水之殤:一家無視整合、盲目擴張的巨無霸公司之死
明萬曆“掣籤法”:組織選拔機制異化的最後補丁
西晉之敗:接班人危機導致高層內斗、底層反水
第五章分權集權
“分封”VS“郡縣”:公司組織的集權與分權
公司組織的中樞掌控:該不該分權,如何分權
生殺予奪下放不得:分權模式下中樞必須掌控的關鍵
眾建諸侯VS權力集中:公司股權分割的“黃金比例”
編後記
作者簡介
呂卓 《南方都市報》高級編輯。200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後加入《南方都市報》經濟新聞中心,工作至今。
作者:
陶短房,本名陶勇,旅加拿大學者、作家。著有《皇帝公關學》《這個天國不太平》等書。
江上葦,名徐旭,天涯“煮酒論史”版塊版主,民間歷史學者。著有《大帝國的涅槃》《迷惘的諸侯——後辛亥時代的西南軍閥》等書。
范軍,曾做過報社記者、雜誌主編、影視公司文學策劃。著有《最三國》《帝國不語對枯棋》《下一個出局者》等書。
趙王,原名趙波,青年文史作家,現供職於浙江教育出版社。著有《後三國風雲》等書。
王正倫,北京大學哲學碩士,現任國龍聯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宣傳總監。著有《私奔》《帝國的酒色》等書。
編輯推薦
“公司”怎么就跟歷史上的“朝廷”扯上關係了?你能在歷史上的“朝廷”中,看到當下公司組織里的各種關係和博弈嗎?從“公司也是朝廷”的視角思考問題對當下公司人有什麼助益?你可以從一本叫做《公司就是朝廷》的書里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眼下,通俗說史的文章很多,過了頭甚至輕薄化歷史的也為數不少,尊重歷史又完全按照公司格局和組織關係解讀,《公司就是朝廷》某種程度上進行了“第一個吃螃蟹”的嘗試和突破。
與眾多通俗說史或管理視角寫史的不同之處還在於,《公司就是朝廷》的幾位作者均非學院派或專職寫手,長期浸淫於公司組織的礪煉,與其對歷史的研讀和造詣相碰撞,使他們的歷史視角和行文帶有“公司組織生活”的生鮮氣息和厚重質感。
主編自薦
任何歷史的抒寫與解讀,都可以說是“當下史”,因為都是當下執筆、當下解構,借殼上市而已。不同時代的“當下人”有不同的解讀方式,而現在的“當下人”的解讀方式必然帶有公司組織留下的烙印。因為在當下,最重要的社會組織形態就是公司,絕大部分人生活的組織環境是公司,由公司人和公司組織構成的公司社會是社會形態的主導力量。所有的公司人都身在其中,在過著“公司組織生活”。而《公司就是朝廷》就是這樣一本寫給公司人的歷史書:只要你身在公司、過著“公司組織生活”,你都能從這本書的視角,看深看透當下的公司組織格局與內外形勢。
企業家評語
TCL集團董事長、CEO李東生:這本《公司就是朝廷》講的是中國有史以來的治理結構之鑑,用冷峻的靈性之筆,描繪了一個充滿刀光劍影的真實江湖,讀來有種潤物無聲的啟迪。
格力電器副董事長、總裁董明珠:南都的視角一向敏銳、深刻,以古鑒今,更有價值。
奇虎360創始人、董事長、CEO周鴻禕:歷史書很多,通俗說史的書也多,但完全從公司運營模式解讀王朝治理的,這還是我見到的第一本,自成體系,讀來興味盎然。
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好看,耐看。歷史趣味之餘,更對歷史所呈現的組織關係有更深刻的理解。
7天連鎖酒店創始人、CEO鄭南雁:這是一本寫給現代公司人看的精彩的歷史書!
媒體評價
中新網:《公司就是朝廷》一書引發了企業界和眾多公司人就企業文化和公司組織生態的極大關注和熱烈討論。
南方都市報:在歷史與現實之間、“朝廷”與“公司”之間,架起了一個便捷的橋樑,打通了時空,讓在時間長廊里蜿蜒了兩千年的歷史,投射到了現代公司組織的鏡面上。歷史在書中變得鮮活,當代公司組織也找到了厚重感。
北京青年報:從當下的圖書分類來看,經管類圖書的火爆已歷時很久,而經由現代口吻寫來好讀的歷史書也出現了很多熱銷書,而把“朝廷”當成“公司”來研究,藉助歷代朝廷中不斷變換的組織關係、歷時人物、案例來投射現代公司管理,《公司就是朝廷》可以說開了先河。
騰訊讀書:這是一本寫給公司人的歷史書。只要你身在公司、過著“公司組織生活”,你都能從這本書的視角,看深看透當下的公司組織格局。
中華網:《公司就是朝廷》以當下公司組織的“暗線”貫穿於史料敘述的整體。在玩味歷史案例敘述本身,讓所有身在公司組織中的當下人心領神會,讀史明今,認清當下的形勢,特別是公司組織內部、外部的形勢。
案例精選
《公司就是朝廷》案例1:蔣校長上位:股權亂局裡火中取栗。當歷史的浮雲散去,起而繼承孫中山之地位和事業者,壓根就不在那個德高望重的大名單里。陡然崛起的幸運兒,是一個離集團董事會差著十萬八千里的培訓部經理。對優秀的管理者來說,有序、無序都是機會。不該存在絕對的危機,也不存在絕對的安全。正是由於組織變局蘊含著巨大的不確定性和機會,對變局、亂局的把握往往有助於小人物的急速上位。蔣介石正是藉助公司創始人離世後山頭格局的亂局火中取栗,以其高超的股權運作、分紅激勵手段,在山頭博弈中全面勝出,一步步登頂公司權力巔峰。
《公司就是朝廷》案例2:“後來者”司馬懿的MBO之道:兩度布局“富二代”。對於一個如同曹魏集團這樣一度非常成熟的公司組織而言,像司馬懿這樣的後來者要想出人頭地,仿佛只有一次機會,那就是這個組織出現裂痕或者變局的時候,而其中的領導人更迭無疑是最大的變局之一。在曹操時代始終未獲大用的司馬懿早早將目光鎖定在“富二代”曹丕身上,在曹丕稱帝後獲得了第一次飛躍。而第二度、對於曹丕下一代的布局,更是利用了曹丕兄弟間的立儲之爭,最終讓司馬懿鹹魚翻生,取代曹魏家族建立了晉朝,上演了“蛇吞象”的MBO收購之戰。
《公司就是朝廷》案例3:毛遂似乎一直被當作“人才抓住機遇”的典型,在當下勵志書中火了一把又一把。但通盤考察當時的時局情境,毛遂不過是個心胸著實有些狹隘的偏才、急才,更重要的是,CEO平原君的盲目不識才在毛遂事件中暴露無遺——若對屬下人才全盤了解,心中有個準譜,何至於要搞那么個臨陣磨槍的“海選”?對人才的識別、選擇、經營是企業管理者的第一要務。如果在人的因素上不到位,那么即便機場機會再大、再好,也會處於被動局面。
《公司就是朝廷》案例4:同盟軍成反對派,王莽改制跌落利益平衡木。以神一樣的捭闔手腕獲得了各方利益集團全力支持而上位的王莽,在其上位之後卻是在平衡協調各利益集團過程中暈招頻出。變革是激活公司組織、推動組織發展的重要方式。但變革之前一定要慎重,要充分考慮好可能會觸及到的各方的利益點和利益鏈條,否則會陷入被動的局面。誰才是變革轉型中真正值得信賴的中堅力量,並以何種手段爭取之、平衡之、穩定之,重要而微妙。
《公司就是朝廷》案例5:西晉公司之敗局。二代接班,中樞混亂;外戚、宗室鬥法,內亂升級;同族內斗,全局混亂;引狼入室,西晉謝幕——西晉公司之敗是二代接班、高層內斗的經典敗局。接班人選擇是一個企業發展的關鍵階段,也充滿了諸多不確定性和風險。西晉之短命,正是提供了一個由於接班人選擇錯誤而導致企業高層內斗、自殺式崩潰的全景掃描。原本可以做成百年老店的巨型企業,卻成了短命的匆匆過客。
專業評論
向歷史要答案:公司組織的那些秘密
當下,歷史類圖書的走紅已經持續了相當長一段時間。在“歷史可以寫得好看”的口號下,解構歷史類的書藉大多以顛覆常規語感、追求快餐閱讀為旨歸。當然也有將歷史寫得實用的。從《水煮三國》、《孫悟空是個好員工》到《血酬》、《潛規則》,這類圖書以借歷史說職場和官場的遊戲規則為特色,所謂古為今用。倘若,我們將歷史本身看成是一個巨大而不斷變化的公司組織,歷史中各色人等的存在以及互動關係比擬為公司人的生存狀態,將歷朝歷代的興衰浮沉比照當下公司組織的成長、壯大、重組兼併抑或是崩潰,這或許是經管類圖書的一個新動向。現在,這樣一本具有標桿意義的圖書已經問世了。它便是《公司就是朝廷》。
公司就是朝廷,語態上很有霸氣外露之感,充滿著不由分說——但其實,它是循循善誘的。因為歷史上的朝廷具備著當下公司組織的一切特徵。從董事長——皇帝到CEO——宰相,再到各個職能部門——六部,再再到帝國各地分公司——知府知州,他們的人際關係與行為模式,其實就是當下公司人的人際關係與行為模式。一旦行為模式異化,便呈現出諸多亂局:例如,皇權不一定大過相權,各地分公司有時也會逼宮,就像唐末的藩鎮節度使那樣,在安史之亂後將分公司獨立出來,自成法人代表了。總之,從個人上位到領導風格、從利益制衡到組織異化、從分權到集權,朝廷這家大公司將中國的歷史演繹得風生水起,足夠後人借鑑。這個後人當然也包括當下的公司人。
說到底,公司組織的秘密其實就是公司內部的關係、結構、博弈和制衡。怎樣借歷史來解讀,是需要慧眼的。楚漢之爭中項羽落敗,這樣一個人盡皆知的故事,從公司組織的角度來說,意味著什麼呢?本書作者之一趙王認為,成因很多,其中最致命的一點在於:項羽只是將才,而非帥才。他失敗的根由就在於,身處主帥之位,卻“個人英雄主義”之欲泛濫,一直迷信自己的將才,喜歡衝鋒陷陣,而對自身管理團隊的整合上既不擅長、更不上心。項羽是創業中沖在最前面的“個人英雄主義者”,但管理者需要的是“隔山打虎”,而不只是自己親自上陣去拼殺。作者如此這般的慧眼與解讀,公司中人看了,那是要會心一笑的。正所謂從公司眼看歷史,就能看出不一般的歷史來。在刀光劍影、爾虞我詐的背後,其實多為公司格局和組織關係的嬗變。
這樣的嬗變在歷史上其實不乏成例。本書另一作者王正倫看司馬懿的發跡史,同樣也看出了歷史背後的成功或者說上位法則。王正倫先生認為,司馬懿在曹魏集團組織中作為後來者,若想出人頭地,其實只有一次機會,那就是當組織出現裂痕或變局之時,而領導人更迭無疑是最大變局之一。王正倫在文中寫道:“在曹操時代始終未獲大用的司馬懿早早將目光鎖定在‘富二代’曹丕身上,在其稱帝後獲得了第一次飛躍。而第二度、對曹丕下一代的布局,最終讓司馬懿鹹魚翻身代魏立晉,上演了蛇吞象的MBO之戰。”這樣的一種比擬或者說認知,其實也是“公司眼看歷史”,目光所及,一切都是公司人的行為規則,成敗都在局裡局外間。
正如許倬雲在他的《從歷史看組織》一書序中所講:“治大國如烹小鮮,只要是人類的組織體系,一些結構性的問題,都會湧現。”這說明了歷史的豐富性和為當下所用性。“秦漢諸節,著眼在一個複雜組織的擴張與深化。三國與南北朝諸節,敘述一個複雜組織瓦解後的重組,尤其是重組過程中的族群融合。唐代諸節以諫諍為主題,因為決策的權力,已不在宰輔了。宋明諸節,主題在怎樣將已經成型的組織,從內部的改革,求增加效率。清代諸節則著重在組織於轉變階段新資源的開闢。”這就是許倬雲眼中歷史的秘密,其實也是公司組織的秘密。《公司就是朝廷》一書當然不是炒冷飯,它所提供的,卻是許倬雲書中沒有的借鑑。因為該書定位很明確:在當下社會,我們每個社會人其實都是公司人——只要你生存在一個具體的組織當中。而公司人所面臨的上位、去位,博弈、制衡其實在歷史上都曾以案例的形式栩栩如生地演繹過,只不過皮相是以軍事、政治等形式來表現的。至於箇中的潛規則、潛運作,則是我們當下公司人正在遭遇和可資借鑑的。
或許可以這么講,《從歷史看組織》一書重在巨觀,而《公司就是朝廷》重在微觀。後者是前者的條分縷析,是方法論,也可以說是升級版。在公司組織以及公司人眼中,看歷史不僅僅是看故事,更需要看的是那些規則或者說內在關係。至於條分縷析的工作,該書作者都已經做了,讀者要完成的,無非是“領悟”二字而已。
其實,無論是“歷史可以寫得好看”,還是“歷史可以寫得好用”,它都說明了歷史的內在張力,以及它的適應度和柔韌度。而《公司就是朝廷》一書問世的意義在於,它在經管類圖書千篇一律的模式背後,小心翼翼地切入歷史,然後頗為興奮地發現了那些當下公司組織與之遙相呼應的秘密,從而為類型化圖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這正是該書的亮點之所在。
歷史的一千零一張面孔
歷史老兒是個變臉高手。
N多年前,歷史是衛道士手中的匕首和投槍,故“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若干年後,歷史是有志青年遭受不公待遇後的發憤之作,故太史公腐刑之餘仍孜孜以“究天人之際,察古今之變”,成就一部煌煌《史記》;許多年後,歷史是帝王接受在職教育或養成教育的必讀教材,如司馬光所撰之《資治通鑑》、張居正所編之《帝鑒圖說》;又過許多年,歷史成了“階級鬥爭”的枯燥說教和概念堆砌,讓廣大莘莘學子如聞老太婆裹腳布般避之唯恐不及,並落下後遺症,每每回想仍有噁心欲嘔之狀;到了現在,歷史又搖身一變,成了草根作者筆下插科打諢的“這些事兒”和“那些事兒”,帝王將相或被稱“同學”、“哥們”,或慘遭“水煮”、“麻辣”,紛紛成為市井小民茶餘飯後的笑料談資——如此解構,輕鬆固然輕鬆,好玩固然好玩,卻難免口水化、低俗化之虞。不難想見,在“全民歷史熱”的一番饕餮之後,歷史的珍饈佳肴只能被快餐化消費,最終剩下的必將是殘羹冷炙和一地雞毛。
那么,歷史到底能不能有這樣一種面目:既不失其固有的嚴謹與厚重,又避免老學究式的刻板與陳腐;既有最切合時代語境與個體關切的先鋒姿態和新銳言說,又避免譁眾取寵、調侃為王的浮華文風和媚俗套路;既能以當下的組織行為學視角對古老的歷史文本進行全新觀照和深度解碼,又避免落入生搬硬套、牽強附會的“比較文化”的窠臼?
有的。
我手上這本《公司就是朝廷》,給了我肯定的答案。在看多也看倦了歷史的一千張面孔之後,該書向我指呈了絕然不同於傳統和流俗的一千零一張面孔。
梁啓超曾經不無遺憾地說過,二十四史其實就是二十四姓的家譜;他還說過,一部《資治通鑑》就是一部“相斫書”——為了權力,父子可以反目,兄弟可以相殘,親人朋友可以互砍,你砍我砍大家砍,直砍出一部血淋淋的歷史。
我曾深為梁啓超的論斷折服,可現在看來,那也只是歷史在大師眼中的一張面孔而已。讀完《公司就是朝廷》一書,歷史的深度、厚度、廣度,以及與當下經濟生活和公司組織的關聯度與相似度,皆遠遠超乎我的想像,也絕非“二十四姓家譜”和“相斫書”所能涵蓋。
人類的一切組織都有其共性。無論是古代的王朝,還是當下的公司,在組織格局、權力架構、制度安排、利益制衡、管理機制、博弈策略等方面,都有關聯度和相似度極高的脈絡和跡象可循,一些結構性、本質性的問題都是類似的。《公司就是朝廷》的編者和作者們,正是以其卓爾不群的眼光,握住了這一“古今一脈”的理論利器,逕往歷史的縱深處掘進,並穿過那些從未被勘探和開採過的豐富礦脈,直抵當下讀者最為關切卻未曾照面的歷史之核。
於是,在司空見慣的“帝王家譜”和“相斫書”背後,一些意蘊豐贍的文化暗碼被一一破譯了。在《公司就是朝廷》全新的解讀下,以往熟稔的史料竟變得異常陌生,一些久已瞭然的事件、人物和現象也紛紛生出疏離之感。然而,恰恰就是在這樣的陌生與疏離中,N面的歷史卻通過《公司就是朝廷》深刻、充滿張力、既睿智又靈動的敘述,自另外一個維度向我們回歸和靠攏,而其歷久彌新的多元價值和現實意義也就此彰顯。
不可否認,舊有的認知框架也能夠給予我們歷史知識,但它卻無助於我們獲取真正可以鏡鑒當下的歷史智慧。如果說,在當下的組織生活和公司語境中,各方面的知識儲備是每個職場中人不可或缺的引擎,那么從全新的“歷史—公司”的詮釋模式中,獲得有關組織運作、公司治理和權力博弈的啟悟,則無異於為這架引擎填充必不可少的燃料。
通讀《公司就是朝廷》一書,我們發現,楚霸王項羽在楚漢之爭中,原本握有義帝楚懷王在手,且外有趙、魏、淮南等盟友拱衛,內有范增、陳平、韓信等一流人才輔佐,擁有絕對優勢,卻因迷信“個人英雄主義”、缺乏對團隊的有效整合而敗於劉邦,最終黯然出局自刎烏江;與此相反,民國初年的蔣介石在孫中山病故時,只是遠離國民黨權力高層的小小“培訓部經理”,可他卻在當時錯綜複雜的山頭博弈中抓住時機,急遽上位,並借北伐發起惡意併購,操縱定向增發,顛覆董事會,之後又以持股分紅為誘餌猛挖對手牆角,終於在股權亂局中火中取栗,登上權力巔峰。
在蔣校長與楚霸王的一成一敗之間,我們得出了一條組織行為學原理:對一個管理者來說,組織狀態的有序和無序並不必然指向成功和失敗——無序不代表絕對的危機,有序不等於絕對的安全。轉換之機,端在於管理者對自身資源的整合效率之高低,以及對外部資源掌控的巧與拙、強與弱。
歷史上被稱為“以狐媚取天下”的司馬懿,堪稱大器晚成的職場高手。他在一個人微言輕、臨深履薄的組織困境中堅忍自持、審時度勢,兩度布局企業接班人,從而鹹魚翻身,使得司馬家族最終得以上演MBO的“蛇吞象”大戲,取代曹魏,建立晉朝。
而西晉一統三國後,一度國力強盛,大有做成百年老店之勢,可惜卻在二代接班後陷入中樞混亂,此後宗室親王同室操戈,內亂不斷升級,終而引狼入室,僅歷37年而亡。歷史在此走了一個弔詭的循環——在曹魏公司因兩度布局皇二代而最終篡魏立晉的司馬家族,最終卻同樣因接班人問題上演了一出自殺式崩盤的悲劇。
“富不過三代”的財富魔咒在此顯露了巨大的威力。面對歷史的斑斑血跡,我們不難發現,接班人選擇是一個企業發展的關鍵,充滿了諸多不確定性和風險,是創業者必須深思熟慮的問題。企業接班人的傳承,絕不僅僅是位子的傳遞,也是企業文化和管理模式的傳遞。只有進行前瞻性的長遠規劃和精心安排,才能避免與曹魏、西晉相同的命運。
在《公司就是朝廷》一書中,歷史上的組織變革與利益博弈也非常值得當下的公司人細細玩味。從中國變法史上最著名的先行者商鞅,到痴迷於復古改制的理想主義者王莽,直至推行萬曆新政、締造大明中興的超級職業經理人張居正,其改革的最終失敗與遭遇清算,都凸顯出組織內部利益分配的艱難與利益之爭的慘烈。變革者既要突破原有的組織格局,又要顧及利益均沾的原則,避免過度侵害組織內各個階層的利益,同時還要控制好自己的權力邊界,防止越軌、架空老闆,其難度不亞於懸崖邊舞蹈、高空上走索。當下的管理者在實施公司組織變革時,應以上述案例為鑑,以免重蹈歷史覆轍。
無論古今,當一個組織或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必然遭遇組織機構膨脹之惑,以及集權與分權之爭。比如有宋一代,裁撤冗官、精簡機構的努力和實踐始終未衰,但至南宋末年,官吏數量數倍於帝國全盛之時。越瘦身越發福,這一組織怪圈和癌症,其實早在趙匡胤創業之初便已埋下致病基因。歸根結底,就是趙匡胤為了矯正唐末五代以來的組織亂局,在制度設計時矯枉過正,為求組織穩定,不惜犧牲效率與公平,致使組織背上沉重負擔,終致沉疴難起、回天乏術。而穩定與效率的矛盾,同樣是今天的組織中人進行制度設計時繞不過去的暗礁。
在中國王朝公司幾千年的發展演變中,“分封VS郡縣”孰優孰劣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歷代董事長和經理人們。從秦漢到清末,分權與集權之爭始終以或明或暗的方式影響著歷史的面貌和走向。其實,無論歷代王朝公司在各自發展階段作出怎樣的選擇,本身都沒有絕對的好壞,關鍵還要看所處的形勢和實施後帶來的結果。換言之,在某個特定的時段、場合,選擇集權還是分權,需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而判斷的關鍵就在於對付出與所得的權衡。在當代企業運行環境下,如果分權能夠發揮基層組織的能力,充分調動其積極性,且無須組織中樞付出太多,就是優秀的決策;反之,如果因分權造成財、權、利的分散和管理層級的紊亂,甚至製造和激化內部矛盾,那分權就是錯誤的。
讀罷《公司就是朝廷》,讓我看清了歷史第一千零一張面孔上所有複雜與微妙的表情,也讓我在歷史中看到了當下所有的公司格局、組織關係、博弈制衡和進退之道。我想,這也許正是李東生、董明珠、周鴻禕、周厚健、陳一舟、鄭南雁等企業家大力推薦此書的原因所在。
過去我們經常講一句話:讓歷史照進現實。而《公司就是朝廷》的編者和作者們所做的,無疑是讓現實照進歷史。或許,正是在這樣的兩極相照之中,一些足以讓我們受用無窮的歷史智慧,才能從故紙堆中透脫而出,照亮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