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卷通榜

公卷通榜,是隋、唐五代及宋朝初年科舉考試選拔人才的一種制度。

介紹,發展,

介紹

所謂“公卷通榜”乃是指的“公卷”與“通榜”兩個內容。公卷,是指考生於考前將平日所做詩文送至朝廷中的碩學名儒手裡,經他們傳閱評判,在評審圈中打響知名度。這樣,考生在未考之時,就已有了一定的客觀地位,不必再經過考試,一經公眾推薦,即可任用。
至於通榜,則是按照實際的輿論來排定選取知名之士,不靠考場上的臨時發揮。這裡有個有名的故事,說是主考杜黃裳請考生袁樞擬榜,袁自列第一,無人不服,傳成佳話。

發展

在唐朝及五代時期,參加考試的士人除了向公卿大臣投獻自己所寫的詩文等作品,即“行卷”以求“公薦”外,還要事先向主考官奉上自己所撰的詩文,稱為“省卷”,也稱“公卷”,以供其了解自己平時所學專長。宋朝初年,在解試、省試中仍然盛行公卷。如蘇頌就曾說:“秋試先納公卷一副,古律詩、賦、文、論共五卷。”後來,有些考生所送的公卷,多假借他人文字,或用舊卷裝飾重行書寫,作弊之風日盛,於是,北宋慶曆元年(1041)八月,宋仁宗親自下詔廢除公卷,從此科舉考試中的納公卷正式推出歷史舞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