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81年

公元前481年

公元前481年屬公元前五世紀,是中國的春秋(東周)時期,年號為周敬王三十九年。也是魯哀公十四年、楚惠王八年、越勾踐十六年、吳夫差十五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元前481年
  • 也稱:公元前五世紀
  • 朝代:中國的春秋(東周)時期
  • 年號:周敬王三十九年等
大紀事,《春秋》截止,齊國內亂,田氏代齊,名人出生,子思,普羅塔戈拉,名人逝世,

大紀事

《春秋》截止

《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經過了孔子修訂。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歷史,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一書的史料價值很高,但不完備,王安石甚至說《春秋》是“斷爛朝報”。亦是儒家經典之一。
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覲王室的時節。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統稱。而魯國史書的正式名稱就是《春秋》。傳統上認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認為是魯國史官的集體作品。《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簡練,事件的記載很簡略,但242年間諸侯攻伐、盟會、篡弒及祭祀、災異禮俗等,都有記載。它所記魯國十二代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確,所載日食與西方學者所著《蝕經》比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證《春秋》並非古人憑空虛撰,可以定為信史。然而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它在文字上難免有論脫增竄之類的問題。
《春秋》最初原文僅18000多字,現存版本則只有16000多字。在語言上極為精練,遣詞井然有序。就因文字過於簡質,後人不易理解,所以詮釋之作相繼出現,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稱之為“傳”。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傳》,公羊高《春秋公羊傳》,穀梁喜《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列入儒家經典。

齊國內亂

公元前481年,齊國貴族田氏族軍於臨淄(今山東淄博臨淄北)擊敗齊簡公為首的貴族集團的作戰。
齊簡公即位後,任用田恆(常)和闞止分別擔任左、右相。闞止得寵於齊簡公田恆嫉之。大夫鞅見田氏與闞止勢不兩立,遂建議齊簡公擇用一人,欲藉此除掉田恆。簡公未從。田恆意識到自己的危險處境和鬥爭不可避免,為了增強實力,繼續實行其先輩的辦法,以大斗借出糧食,小斗收還,爭取了民心。同時,田恆努力加強田氏宗族內部的和睦與團結,為爭取鬥爭的勝利準備了必要條件。齊簡公四年(公元前481年)春,闞止上朝途中遇田氏族人田逆殺人,遂將其拘捕囚禁,後被田氏營救。闞止懼怕田氏勢眾,遂一面與之結盟,以暫緩矛盾;一面則在簡公支持下,準備驅逐田氏。闡止家臣陳豹將此告知田恆。同年五月,田恆先發制人,率族眾驅車沖入公宮,劫持了齊簡公。闞止率軍攻打公宮,被田氏擊敗。闞止出逃。田氏軍窮追不捨。慌亂中闞止迷路,誤入田氏之邑豐丘,被田氏士卒俘殺。六月,田恆齊簡公於舒州(今山東滕州南),立簡公弟驁為君,即齊平公,自任齊相,獨掌齊國政權。

田氏代齊

春秋初年,陳國發生內亂,公子完奔齊,被任命為工正,這是陳(田)氏立足於齊的開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田氏與公室關係非常密切。後來,由於齊國奴隸和平民反對奴隸主、反對公室的鬥爭廣泛開展,舊制度的崩潰和公室的滅亡已成必然的趨勢。
田氏適應形勢的發展,走向背離公室的道路。代表新興勢力的田氏家族,採用施恩授惠的手段,與“公室”展開爭奪民眾的鬥爭。田桓子對貧窮孤寡的國人“私與之粟”。田常執政後,為了收買人心,以大斗出貸,以小斗收進。
同時,田氏還實行了一套“山木如市,不加于山;魚鹽蚌蜃,不加于海”的產銷地等價的政策,這是一種薄利多銷、賺取財富的手段,結果使“民財為之歸”。田氏由此獲得的雄厚資財,就為他從事“厚施薄斂”提供了保證。果然田氏“得齊眾心”,民眾大量逃往田氏門下,而重斂於民的“公室”卻逐漸被抽空了。
可是,齊國的舊勢力並不甘心退出歷史舞台。以田氏為首的新興勢力不得不以暴力手段對舊勢力展開了猛烈的進攻,於是出現了三次大規模的武裝鬥爭:
公元前481年,田乞的兒子田恆(即田成子)在民眾的支持下,以武力戰勝齊簡公親信監止,監止、齊簡公出逃,後被殺死。田恆從而掌握了齊國的大權,對殘留的舊貴族勢力盡行誅戮。以後,又任命田氏兄弟和同族人作都邑大夫,擴大了自己封地。

名人出生

子思

子思(約公元前481年—公元前402年),中國戰國初期哲學家。姓孔,名伋,字子思孔鯉之子,孔子之孫。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相傳曾受業於曾子。《中庸》大部分為子思所著。他將儒家道德觀念“誠”(真實無妄之意),引申為世界的根本性質,說“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他把“誠”視為超乎時空獨立自成的精神實體,又視之為社會倫理制度之準則。認為天地萬物依賴它而存在,又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以“誠”為天人合一的理論依據。他被封建統治者尊為“述聖”,其思想對孟子宋明理學都有影響。

普羅塔戈拉

普羅塔戈拉(約公元前481年-約公元前411年)是希臘詭辯學派的著名哲學家和“智者運動”的代表人物。又名普羅泰戈拉。 其思想是“人是萬物的尺度”。“智者運動”與雅典民主政治高峰相伴。同時他也是智者派的代表人物。
普羅塔戈拉於公元前481年左右出生於色雷斯(Thrace)南部沿海的希臘殖民地阿布德拉(Abdera)。他的父親是色雷斯人(Thracian),深受當時的波斯國王薛西斯(Xerxes)的器重,因此為普羅塔戈拉爭取到了同波斯人同樣的受教育機會。普羅塔哥拉聰明好學,才華出眾,很快便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被人們稱讚為希臘的天才。他一生旅居各地,巡迴在西西里島雅典以及其它希臘城邦開展教學或演講,收徒傳授修辭和論辯知識、開辦講座,度過了將近40年的遊學授徒的生涯。他名揚各地,是當時最受人尊敬的學者,所到之處有錢的貴族年輕人總是趨之若鶩,認真聆聽他的講座,而他也因收取高昂的學費而變得十分富有。
普羅塔戈拉被認為是舊詭辯派的典型代表,也是第一位收費的教師和第一位著名的希臘詭辯家,他的教育思想和哲學思想極大地影響了詭辯派思想的發展,甚至也影響了整個希臘文化。除少數片斷外,他的著作大都已失傳,我們只能從柏拉圖的對話錄《普羅塔戈拉篇》(Protagoras)和《泰阿泰德篇》(Theaetetus)中見到。

名人逝世

顏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字子淵,一作顏淵,又稱顏子孔廟大成殿四配之首——人稱復聖,魯國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孔子七十二門徒之首,孔門十哲德行科的高材生,是孔門弟子中德行修為最高者,所以得到特別的尊重。
孔子家語》中有顏回一篇。據說顏回非常聰明,深曉推理之術。他主張為人要謹慎,克己,多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而不應該嚴以待人。但是孔子門下的學生中,最有聰明才智的卻不是顏淵,而當以子貢等人為代表,所以顏淵不是以智慧才華而出眾,而是以德行修為取勝。他在與孔子談論志向時,曾說我無伐善,無施勞(我希望我不炫耀自己的長處,有功勞,也不誇耀)。
顏淵家境貧困,《論語》中孔子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而回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其“一簞食,一瓢飲”的安貧樂道的精神為後世傳為佳話。顏淵有才無壽,“年二十九發盡白,早死,…死有棺無槨”,英年早逝,孔子對此非常難過,發出“天喪予?”的感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