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83年是公元紀年,即周安王驕十九年、戊戌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元前383年
- 外文名:In 383 BC
- 時代:東周-戰國
- 核心人物:楚悼王、秦獻公
公元前383年是公元紀年,即周安王驕十九年、戊戌年
公元前383年是公元紀年,即周安王驕十九年、戊戌年 概述 公元前383年,周安王驕十九年。戊戌年。中國的東周戰國時期。以下為本年發生的大事。大事件 公元前383年—楚悼王 1、公元前383年:周安王十九年,秦獻公二年秦築櫟陽城(今...
次年,宣布“止從死”,廢除了用人殉葬制度。其後又制定戶籍制度和建立縣制,並於公元前383年修築櫟陽(今陝西省富平東南)城,自涇陽(今陝西涇陽西)遷都於此。秦獻公的上述改革與都城東移,有利於封建統治的加強與邊防的鞏固,為後來...
國都原在雍(今陝西鳳翔東),秦靈公遷都涇陽(今陝西涇陽西北),公元前383年秦獻公遷都櫟陽(今陝西富平東南),到了公元前350年衛鞅第二次變法時,遷到鹹陽(今陝西鹹陽東北毛王溝到柏家咀一帶)。秦長城建立於昭王破義渠後,...
趙國於周安王十九年(公元前383年)出兵攻衛(衛都濮陽,頁嬸檔今河南濮陽西乃盼捆南),衛國向魏求救,魏乃發兵援衛攻趙,在兔台(今屬河北)大敗趙軍。次年,趙又攻打衛國,衛國再次乞師於魏,魏聯合芝整殼齊國出兵助整芝刪翻衛攻趙。
公元前384年(秦獻公元年),秦獻公嬴師隰廢除自秦武公嬴說起秦國實行三百多年的活人殉葬制度。 [6] 公元前383年(秦獻公二年),秦獻公嬴師隰將都城從位於秦國西部的雍城遷到秦國東部、地近河西地的櫟陽(今陝西省西安市) [7] ...
到公元前6世紀末,他們摸索出了固定的置閏規則,起先是8年3閏,以後是27年10閏,最後於公元前383年定為19年7閏,和默冬周期一致。 古希臘天文學 V百科往期回顧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8253次 編輯次數:10次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 w_ou(...
公元前383年,秦國國都正式從雍遷到櫟陽。從此,櫟陽揭開了其歷史新的一頁。 秦獻公遷都櫟陽的目的,是為了收復被魏國占去的河西(今陝西洛河以東,黃河以西的地區)領土。秦獻公遷都櫟陽後,繼續實施改革措施,國力不斷增強,於是展開了對...
公元前529—公元前504年,曾使用8年3閏法。公元前503—公元前384年使用27年10閏法。及至公元前383年,由西丹奴斯再改為19年7閏。由他實測回歸年長為365.236天,朔望月長29.530594天。由此發現預報日月食的“沙羅周”。該歷直接影響...
秦獻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獻公將都城從位於秦國西部的雍(今陝西鳳翔)遷到了秦國東部、地近河西地的櫟陽(今陝西臨潼北)。獻公遷都一方面是向國人表明他要奪回西河之地重振秦國國威的決心,另一方面是要擺脫奴隸主聚集的舊都雍的束縛...
在公元前6世紀以前,置閏沒有一定規律,是由國王根據情況宣布的。公元前529看到至公元前504年間,採用八年三閏法,其置閏的年次為三、三、二年,閏月為亞達月,即閏12月。八年三閏法廢除後,曾用二十七年十閏法,最後於公元前383年起...
同年,趙敬侯將都城從中牟(今河南湯陰)遷到邯鄲。交戰齊魏 趙敬侯二年(公元前385年),趙國在靈丘擊敗齊國軍隊。趙敬侯三年(公元前384年),趙敬侯派兵到廩丘援救魏國,大敗齊軍。趙敬侯四年(公元前383年),魏軍在兔台打敗...
秦獻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秦將都城向東遷往櫟陽(今陝西臨潼區)。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秦又遷都鹹陽。公元前246年秦王贏政(秦始皇)即位後,在統一戰爭中,每滅一國,在鹹陽北原上仿建其宮殿一處,號稱“六國宮殿”。統一後...
櫟陽是戰國初秦獻公和秦孝公的都城。秦獻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秦國遷都櫟陽。在商鞅的主持下,秦國營建了鹹陽城,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遷都鹹陽。秦國定都櫟陽,共歷二世、三十四年。歷史沿革 戰國初期 戰國初期,魏國乘秦國...
公元前六世紀以前,置閏無一定規律,而是由國王根據情況隨時宣布。著名的立法家漢謨拉比曾宣布過一次閏六月。自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前486年在位)後,才有固定的閏周,先是8年3閏,後是27年10閏,最後於公元前383年由西丹努斯定為...
雍城秦都城春秋時期德公初居(公元前677年)的雍城,戰國時期獻公所城(公元前383年)的櫟陽以及秦孝公徙都(公元前350年)的鹹陽,作為城址,三處保存得都不夠好,基本情況沒能象其它都城遺址搞得那么清楚。現已作過資料查閱的這些...
今鳳翔以南,後世稱南古城。自秦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至秦獻公二年(公 元前383年),雍城一直是秦國的都城。即使遷都之後,雍城的地位也非常重 要。那時,一逢大事,秦人必定要到雍城去告知祖廟。後來,秦王贏政的加 冕典禮也是在...
後來他發現戰爭的唯一受益者是雅典,遂與斯巴達人媾和,公元前386年迫使雅典接受《安塔西達和約》。阿爾塔薛西斯二世兩次遠征埃及(公元前385年—公元前383年,公元前374年),均被擊敗,他在位後期,安納托利亞叛亂不斷,當他明顯衰落...
在這個問題上斯巴達又在重複著一百年前雅典在提洛同盟的問題上所犯的錯誤。二者惟一的區別是雅典奉行民主政體,而斯巴達卻崇尚寡頭政治。斯巴達犯的另一個大錯誤是在公元前383年它以武力解散了底比斯的民主政府,並強行扶植了一個依附於...
公元前六世紀以前,置閏無一定規律,而是由國王根據情況隨時宣布著名的立法家漢謨拉比曾宣布過一次閏六月。自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前486年在位)後,才有固定的閏周,先是8年3閏,後是27年10閏,最後於公元前383年由西丹努斯定為...
公元前六世紀以前,置閏無一定規律,而是由國王根據情況隨時宣布。著名的立法家漢謨拉比曾宣布過一次閏六月。自大流士一世後,才有固定的閏周,先是8年3閏,後是27年10閏,最後於公元前383年由西丹努斯定為19年7閏制。
秦獻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秦國都城由雍城遷至櫟陽,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在此實施了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為統一中國打下了基礎。秦末項羽三分關中,櫟陽曾作為塞王司馬欣的都城,漢高祖劉邦也曾一...
秦獻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秦都自雍城遷至櫟陽,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遷至鹹陽。項羽三分關中,塞王都櫟陽。漢劉邦初年亦都櫟陽,至七年(前200年)始遷長安。十年(197年),更名櫟陽為萬年縣。自戰國至漢初的180年間,櫟陽一直是...
秦獻公二年(公元前383年),他將都城從位於秦國西部的雍(今陝西鳳翔)遷到了秦國東部的櫟陽(今閻良區武屯鎮北)。在秦獻公的治理下,櫟陽很快就成為秦國新的政治和軍事中心,代替了雍的地位。到了秦獻公十一年(前374年),設立櫟陽縣。
七歲:公元前383年,周安王十九年。魯穆公卒,子奮立,是為共公。孟子在鄒。八歲:公元前382年,周安王二十年,孟子在鄒。九歲;公元前381年,周安王二十一年。楚宗室殺吳起。孟子在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