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倫天文學

巴比倫天文學

古巴比倫又稱美索不達米亞,在今伊拉克共和國境內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一帶,是人類文明最早的發展地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比倫天文學
  • 領域:天文學
  • 提出:巴比倫
  • 性質:名詞
發展歷史,曆法,總結,

發展歷史

從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蘇美爾地區(蘇美爾是古代的地域名稱,是具體的地理概念,即在今伊拉克東南部幼發拉底河和底格 里斯河下游而“蘇美爾文明”決不等於“蘇美爾地區文明”,也不完全等於“蘇美爾人創造的文明”,至今沒有統一意見。)城市國家形成,到公元前64年為羅馬所滅的三千年間,雖然占統治地位的民族多次更迭,但始終使用楔形文字。他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有些一直套用到今天。如分圓周為360°、分1小時為60分、1分為60秒、以7天為一個星期,分黃道帶為12個星座等。
巴比倫天文學巴比倫天文學

曆法

古代兩河流域的科學,以數學天文學的成就為最大。據說在公元前三十世紀的後期就已經有了曆法,當時的月名各地不同。在發現的泥板上,有公元前1100年亞述人採用的古巴比倫(約公元前十九世紀至公元前十六世紀)歷的12個月的月名。
因為當時的年是從春分開始,所以古巴比倫歷的一月相當於現在的三月到四月。一年12個月,大小月相間,大月30日,小月29日,一共354天。為了把歲首固定在春分,需要用置閏的辦法,補足12個月和回歸年之間的差額。
公元前六世紀以前,置閏無一定規律,而是由國王根據情況隨時宣布。著名的立法家漢謨拉比曾宣布過一次閏六月。自大流士一世後,才有固定的閏周,先是8年3閏,後是27年10閏,最後於公元前383年由西丹努斯定為19年7閏制。
巴比倫人以新月初見為一個月的開始。這個現象發生在日月合朔後一日或二日,決定於日月運行的速度和月亮在地平線上的高度。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塞琉古王朝的天文學家自公元前311年開始制定日、月運行表。
這個表只有數據,沒有任何說明。它的奧秘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被伊平和庫格勒等人揭開。他們發現,第四欄是當月太陽在黃道十二宮的位置,第三欄是合朔時太陽在該宮的度數,第三欄相鄰兩行相減即得第二欄數據,它是當月太陽運行的度數。以太陽每月運行的度數為縱坐標繪圖,便可得三條直線。前三點形成的直線斜率為+18',中間六點形成的直線斜率為-18'。若就連續若干年的數據畫圖,就可得到一條折線,在這條折線上兩相鄰峰之間的距離就是以朔望月表示的回歸年長度,1回歸年=12.5朔望月。
在這種日月運行表中,有的項目多到18欄之多,如還有晝夜長度、月行速度變化、朔望月長度、連續合朔日期、黃道對地平的交角、月亮的緯度等等。
有日月運行表以後,計算月食就很容易了。事實上,遠在薩爾貢二世(約公元前九世紀)時,已知月食必發生在望,而且只有當月亮靠近黃白交點時才行。但是關於新巴比倫王朝(公元前626~前538年)時迦勒底人發現沙羅周期(223朔望月:19食年)的說法,有人認為是不可靠的。

總結

巴比倫人不但對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周期測得很準確,朔望月的誤差只有0.44秒,近點月的誤差只有3.6秒,對五大行星的會合周期也測得很準確。這些數據遠比後來希臘人的準確,同近代的觀測結果非常接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