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3年

公元前213年

公元前213年,公曆閏年,共366天,52周零2天;其中1月1日~11月19日為農曆丁亥年(豬年),11月20日~12月31日為農曆戊子年(鼠年),全年無農曆閏月始皇九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元前二一三年
  • 外文名:Two Thirteen BC
  • 公曆:公元前213年
  • 世紀:公元前3世紀
  • 年代:10年代
  • 歲首11月20日
  • 天數閏年,共366天
  • 中歷黃帝紀年2485年
  • 戊子年時間:前213年11月20日~前212年11月08日
  • 立春:2月7日
  • 生肖
  • 乾支戊子
  • 農曆立春單春
  • 上一年公元前214年
  • 下一年公元前212年
所處朝代,中國大事記,李斯任左丞相,淳于越諫秦,焚書事件,挾書令,築三關,修築馳道,世界大事記,迦太基之戰,羅馬人遭挑戰,

所處朝代

秦朝:公元前221年11月18日至公元前206年1月。

中國大事記

李斯任左丞相

在秦王政統一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後,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並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被任為丞相。他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毀民間的兵器,以加強對人民的統治;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還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後,他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後為趙高所忌,於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斬於鹹陽鬧市,並夷三族。
公元前213年
李斯

淳于越諫秦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置酒鹹陽宮時,他建議實行分封,以為“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遭丞相李斯駁斥。群臣聚集在鹹陽宮稱頌秦始皇時,博士淳于越很不知趣,向秦始皇說:殷周之所以存在千年,是因為它把天下分封給子弟和功臣。天下如此之大,宗室子弟沒有封地,和百姓一樣,萬一發生了田常、六卿之變,又有誰來相救呢?凡是不以古為師而天下能長久的,沒有聽說過。淳于越是以儒家的立場來看待秦朝的政治,同秦始皇的思想和行動是格格不入的,使得秦始皇大為不滿,把淳于越交給丞相李斯處理。李斯不贊同淳于越的看法,他向秦始皇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由於時代的變化,五帝三代的治國辦法也不同。三代時期的做法,也並不值得效法。那時候諸侯並列,互相爭奪,天下統一,情況完全不同,不必效法古代。一些儒生總講古代如何如何好,這是以古非今,攪亂民心。對於造謠惑眾,不利於統一天下的言行必須禁止,否則將會影響政局的穩定,有損於皇帝的權威。

焚書事件

焚書坑儒是發生在中國古代的秦朝。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齊人淳于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要求根據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駁斥,並主張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於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毀;有敢談論《詩》、 《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此即為“焚書”。第二年,兩個術士(修煉功法煉丹的人)侯生和盧生暗地裡誹謗秦始皇,並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調查,審理下來,得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全部“焚書坑”及“坑儒谷”遺址坑殺。此即為“坑儒”。兩件事合成“焚書坑儒”。

挾書令

公元前213年,秦王朝頒行《挾書令》

築三關

梅關古道設關始於秦朝。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其策略是對北方築長城以防禦匈奴,對南方則開關道,積極開發嶺南。公元前213年,秦在五嶺開山道築三關,即橫浦關、陽山關、湟雞谷關,打開了溝通南北的三條孔道。橫浦關就築在梅嶺頂上,因此梅關在秦時稱橫浦關也稱秦關,後來橫浦關為戰爭所毀。從漢至唐,梅嶺只有嶺之稱,而無關之名。宋嘉佑年間建關樓後,南雄歷代州、縣均有修葺關樓,使梅嶺關樓保存至今。
梅關古道從梅從向南北兩邊蜿蜒而下,北接江西章水,南連廣東湞水,象一條紐帶,把長江和珠江連線起來。梅嶺古道是全國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驛道。古道約6尺寬,路面整齊地鋪著鵝孵石,道旁是繁茂的灌木叢,兩側山崖樹木蔥蘢,層巒疊翠。嶺下可見古人用來餵馬的飲馬槽,古道旁修建了一座半山亭,又名來雁亭。過去沿途共有詩碑136塊,記錄了古代名人志士的名言詩句,現存已不多。
公元前213年
梅關古道

修築馳道

公元前213年,即秦平南越設縣立郡的次年,秦始皇為了有效地控制遼闊的國土,下令遣有罪的官吏修築名為"馳道"的戰略大路。
通往嶺南的新道共有四條,均是將原有的嶺南通嶺北的陸地馳道加寬拓平:一條從江西南安越過大庾嶺進入今廣東南雄;一條從湖南郴州越嶺進入廣東連縣;一條從湖南道州入廣西賀縣;一條從湖南入廣西全州、靜江。
這樣一來,中原到南越水陸並通,大大加強了中央王朝對嶺南的控制。秦郡縣制推行順利,嶺南終於從"各有君長"、"互不統一"的原始社會進入了封建社會。謫戍嶺南的移民,又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南越的開發。
雖然越人在"五羊降臨"後就掌握了水稻的種植方法,但沒有什麼優良品種和先進的管理手段,主要採用原始工具以粗放的"刀耕火種"、"火耕水耨"法來種植水稻。前者是用大火燒荒,然後開墾種植。"火耕水耨"也是先用火燒去雜樹小草,然後灌水種稻,等到田中的稻和草一起生長至七八寸高時,便下田除草,二次放水灌田,以後田中就不再長草了。後一種方法比"刀耕火種"先進些,不過仍是"望天收",產量非常有限,並不能保證人們生活所需。
好在南越靠海,境內河湖縱橫交錯,有豐富的水產資源,山上又有許多野果和野生動物,可補食物之不足。在南越的許多地方,漁獵甚至重於農耕,蟲蛇、蛤貝皆為日常食物,以至中原人很不理解。
秦移民帶來了鐵制農具和中原牛耕等農業技術,開荒種地。隨著歲月的推移,稻米漸漸成為嶺南人的主食。中原的造船技術也於同一時期帶到嶺南。
南海大小島嶼星羅棋布,嶺南地區海岸線漫長且彎彎曲曲,有不少天然良港,"陸事寡而水事眾",人們很早就會製作小舟。但越人造船技術原始,最常用的獨木舟,是砍下一棵大樹幹,除了要挖掉的地方外,其餘表面都塗上一層厚厚的泥巴,然後用火燒烤要挖掉的部分,使有泥巴的木料保留下來,沒泥巴的地方被燒成炭,再把焦炭挖空就成了首尾不分的小舟。另外他們還削篾編制竹排木筏,風平浪靜時,便乘著竹排木筏和獨木舟在河流和淺海灣里捕魚捉蝦,相互來往。後來越人又發明了"舫",即將兩隻獨木舟的船舷用繩索或皮條綑紮互相連線。單只獨木舟容易翻,雙舟連成的舫則穩多了,船體寬大一倍,能抵禦一定的風浪。越人駕著舫沿海岸線從東往西航行,與沿海各地的土人做生意。今天東南亞一帶的土著居民,不少是古代百越族的後裔。

世界大事記

迦太基之戰

公元前213年
羅馬軍隊
公元前213年,羅馬徹底戰勝了迦太基,迦太基人被迫後撤,羅馬人開始了對號稱“地中海穀倉”和“地中海門戶”的西西里島的野蠻大掃蕩。重新征服敘拉古,就成為羅馬人的戰略目標。羅馬帝國派出羅馬最有名的將領,執政官馬賽拉斯統帥龐大的羅馬軍隊,從海陸兩路向敘拉古進擊。馬賽拉斯率領的羅馬軍隊在西西里島上橫衝直撞,島上的城邦在羅馬帝國的鐵蹄下紛紛滅亡,島上的居民遭受著凌侮和蹂躪,美好的家園在羅馬帝國的鐵蹄下消失了,羅馬軍隊踏平西西里島後,島東部還有一座僅有的敘拉古城

羅馬人遭挑戰

公元前213年,羅馬圍攻西西里城市敘拉古,遭到阿基米德的挑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