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重門

從5月的失竊門、錯字門、會所門,到8月的瞞報門、拍賣門、屏風門、封口門,故宮一次又一次地暴露出了管理漏洞、經營問題、責任心喪失、延遲回應等諸多問題。這與故宮以往莊重大器、雍容華貴的形象形成了巨大反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八重門
  • 詞語類型:網路流行語
  • 發生地點:故宮
  • 反映:文保不力、管理漏洞等
事件經過,管理狀態,事件評論,

事件經過

5月10日失竊門
網友微博爆料,8日晚至9日凌晨,故宮被“鑿牆盜寶”,被盜物品為現代工藝品展上的部分展品。
5月11日、12日會所門
央視名嘴芮成鋼微博爆料,故宮建福宮被改造成全球頂級富豪獨享的私人會所。
5月13日錯字門
故宮向警方贈送錦旗表達感謝時,“撼祖國強盛”的“撼”字應為“捍”,故宮回應此舉為顯厚重。
7月30日自損門
網友“龍燦”爆料,稱故宮一件宋代哥窯瓷器(國家一級文物)被工作人員失手摔碎,秘而不宣。
8月2日瞞報門
網友“龍燦”爆料稱,故宮近年發生4起文物人為損壞事件,事發後故宮未向主管部門上報。
8月5日拍賣門
中國青年報》報導,故宮1997年拍得5件北宋珍貴書札,2005年以超過購入價兩倍多的價格拍出。
8月9日屏風門
財新網報導,由故宮宮廷部負責保管的清宮舊藏木質屏風,在進行修復時被水浸泡,故宮隱瞞不報。
8月9日封口門
財新網報導,2009年,故宮發生內部人士自導自演的私分票款案,敗露後被勒索10萬元“封口費”。

管理狀態

連續三個月被曝文保不力,故宮被指存管理漏洞、責任心差等5大問題;專家建議故宮應正面回應
問題接踵而至,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面對公眾的指責和媒體的拷問,故宮遲緩的反應卻顯得“老態龍鐘”,甚至“宮門深鎖”。
一位了解故宮的人士表示,故宮並不缺乏嚴格的制度,但缺少的是嚴格的執行。
就在外界紛紛猜測故宮究竟有多少個“門”,指責故宮缺失管理力度,甚至沒有勇氣正視問題時,故宮仍在沉默……
問題 1 建立制度仍存管理漏洞
現狀:對於故宮內部的管理,由北京博物館協會出版的《北京博物館年鑑(1988-1992)》有過描述:1987年,院裡著手建立和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新的規章制度分《故宮博物院部處職責和正副主任、處長崗位責任制》和《故宮博物院規章制度彙編》。前者對全院21個部門的職責範圍和部處主任、處長崗位責任製做了規定,後者將全院工作分為13類。
分析:這套制度的核心,在於嚴格分工,責任落實到人。但這種權責的劃分,僅限於“單位”框架,由每一個責任人逐級向上對應,最終對“單位”的最高領導負責。
該人士表示,故宮人員較多,無論多么嚴格的制度,在具體人員身上,都會有執行到位和不到位的情況,而且各個部門的管理鬆緊程度並不一樣,跟領導的重視程度也有很大關係,因此會有存在漏洞的地方。
問題 2 安保心理懈怠責任心差
事件:5月10日下午,有網友在微博上爆料,稱8日晚至9日凌晨,故宮博物院被“鑿牆盜寶”。坊間號稱第一保衛處的故宮,緣何會出現如此“低級”的盜竊事件?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這主要還是當班人員的責任心不到位,懈怠所致。
分析:據接近故宮的相關負責人稱,故宮的保衛部門包括保衛處、開放管理處等大約三四百員工,負責故宮安全。同時,故宮每年都會有關於安保的培訓,包括防火、防盜等,而且在院內大大小小的會議上,安全始終是放在第一位的。院內有涉及安全的事件,實行一票否決制,即這件事情只要有一個人反對,就不能做。
出現如此“低級”的盜竊事件,是當值人員的惰性問題,“雖然安全問題天天講,但幾年不出事,有些人就有了懈怠思想,自以為肯定不會出事,結果卻出了大事。”
問題 3 關鍵技術人員欠缺經驗
事件:7月30日,網友“龍燦”在微博上稱故宮一件宋代哥窯瓷器被工作人員失手摔碎。事後故宮秘而不宣,未將情況按要求上報有關部門。
分析:該人士表示,故宮一共有約1500名員工,其中宮廷部、古器物部、古書畫部、古建部、文保科技部等基本上實現了文保人員的延續,但在修復部門等技術人員上存在斷層。
故宮對技術人員的要求較高,比如10來年的經驗,可能在某些行業算資深人士,但對故宮的修復人員而言,經驗需要更長期的積累。而故宮招聘的大學生,由於學校沒有一套完整的系統的教育,需要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因此在工作中會有欠缺。
該人士表示,文物損壞,思想上不夠重視依然是很重要的原因,“故宮的家具是文物;盤子也是文物,每件東西怎么拿、怎么放,都要非常小心,對文物要有敬畏之心。”
問題 4 回應錯字凸顯誠懇缺失
事件:5月13日下午,故宮博物院相關負責人向北京市公安局贈送錦旗,對警方迅速偵破失竊案表示感謝。照片傳到網上後,公眾發現“撼祖國強盛”的“撼”字應為“捍”字才對。故宮對此回應,使用“撼”字沒錯,反倒顯得厚重。
分析:對此,有關人士表示,故宮沒有實事求是地承認錯誤,反而還說這樣“顯得厚重”,給故宮抹黑。
接近故宮的上述人士表示,近年來故宮在保護文物工作上做了很多事情,比如建設地下庫房,整理文物等,但在面對公眾質疑時不夠誠懇,應該徹底放低姿態,有一說一,與公眾、媒體形成良性的溝通機制。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劉慶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突發事件發生後,故宮有責任和義務在第一時間報告,以開放的姿態,通過網路、微博發布信息,我們應根據公眾呼聲來促進文物保護。
問題 5 建會所被指求商業利益
事件:5月11日和12日,央視名嘴芮成鋼接連在微博發帖,稱故宮建福宮已被改造成全球頂級私人會所,這讓人在質疑故宮是否真正保護了文物的同時,也引發了對故宮利用文物賺取商業利益的猜疑。
分析:據有關人士介紹,故宮實行收支兩條線。最初故宮大門票上繳財政,小門票以及有關經營收入歸院內自行處理;後來隨著收入的增多,大小門票都上繳,經營收入自行處理,用於員工福利、黨團經費等,但對於這些資金怎么分配有著嚴格的規定。
該人士表示,故宮的經費本身來說是比較充足的,特別是文保、科研等經費,國家撥款並不少,辦公經費也比較充足。故宮雖有專門的經營管理部門,但出現建福宮這樣的事件,其如何經營肯定不僅僅是經營部門決定的。出現違規行為,並非因為缺錢,而是因為想“賺更多的錢”。

事件評論

“故宮應穩重地還原事實”
時至今日,故宮對於公眾的質疑仍然是以片段化的應答為回應。
清華大學公共關係與戰略傳播研究所所長董關鵬認為,在對待媒體的問題上,故宮的步子要再大一些,對於媒體和公眾關注的核心問題,要予以正面的、全面的回應。
以哥窯被損事件為例,在過多的碎片信息中,除了有一些是時間、事件等指向不明的信息外,還混雜了虛假信息。董關鵬認為,故宮現在需要與媒體共同面對這些信息,將碎片化信息進行整體的還原,同時對於真假難辨的信息,去假存真地回應。
董關鵬認為,故宮作為最傳統的部門,正在接受最時新的全媒體考察。故宮現在需要做的,就是大器穩重地還原公眾和媒體質疑的事實和核心問題,拿出可推敲、可驗證的證據予以回復,只有如此才有可能重建外界對於故宮的尊敬和信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