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2000年,八達嶺結合長城物保護、景區總體規劃、長城文化挖掘等諸多方面,創造性提出了“大博物館”建設新思路。6月18日,作為“大博物館”建設的重要環節,八達嶺殘長城自然風景區舉辦了開園儀式,以不經任何人工修復的長城與原始的自然風光結合展現給遊客。
2000到2003年,
大眾汽車公司在八達嶺殘長城景區進行植樹造林活動。
2003年
成龍等人到八達嶺殘長城景區進行修復古長城活動。
2008年8月,拉脫維亞總統
瓦爾季斯·扎特萊爾斯一行在參加完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後,專程到古長城景區觀光旅遊,並刻名留念,這是殘長城旅遊景區迎接的第一位外國元首。
2009年,八達嶺旅遊總公司投入400萬元對景區進行升級改造,其中200萬元用於景區道路硬化,200萬元用於長城搶險加固。2010年,總公司又投資360萬元對景區水、電、路、停車場等進行升級改造,提升了景區的軟硬體設施,改善了旅遊環境。
2010年4月29日,法國總統
薩科齊到八達嶺殘長城景區參觀遊覽。2010年中秋節,殘長城景區與中國長城協會舉行大型中秋賞月活動。
2014年4月9日,首屆八達嶺古長城杏花節開幕,百畝杏花品種多樣,花期有長有短、顏色各異,是北京地區天然生長杏花最集中連片且規模最壯觀的區域。
2015年4月4日,八達嶺古長城第二屆杏花節開幕。杏花節以“粉色的龍鱗,長城腳下看杏花”為主題,歷時16天,期間北京市民可享受半價票優惠。
主要景點
闖王破關處 闖王破關處位於景區大門後不遠處,步道兩邊是兩處殘缺的城牆,據考證是“李自成破關”原跡。城牆外側用
花崗岩壘成,攻破如此堅固的防禦,可見當年戰爭的激烈。
長城主體
景區的長城牆體平均高7.8米,牆基平均寬6.5米,牆頂平均寬 5.8米左右。牆體內部是夯築堅實的泥土和石塊,外面用花崗岩條石包砌。牆頂兩側都有牆,內側的叫女兒牆或宇牆,高約一米。外側叫垛牆或
雉堞,高約兩米,垛牆上凸出的部分叫垛口,底凹的部分稱堞口,每個垛口上面有望孔,以便瞭望,下面有射孔,可以射箭。牆頂上還有排水溝和吐水嘴,吐水嘴做成長長的石槽伸出牆外,以防雨水淋濕牆體。
古長城景區共有十二座烽火台可以到達,長城城台有兩種,即牆台和敵台。牆台設施簡單,與牆體在同一平面,突出牆體的平台叫“馬面”築有垛牆,可供巡城守衛的軍士們暫時避風禦寒。敵台與牆台相比結構更為複雜,它是高出牆體,跨牆而築的兩層或三層的建築。上層供守城兵士瞭望,下層儲存
糧草、彈藥,也是守城兵士的住處。
石料廠、古磚窯遺址
在古長城景區有兩處具有考古價值的遺址,一是
石料廠,二是
磚窯群,都是明代修築長城工程材料廠。
東溝長城石碑
東溝長城石碑位於八達嶺古長城景區西三樓與西四樓之間牆體東側,地理坐標為東經115°58'11.3",北緯40°19'41.8",海拔932米。石碑於2008年八達嶺東溝段長城西四樓牆體保護施工時出土,存放於該段城牆東側並加框保護。碑身為花崗岩石質,整體保存完整,但碑文風化嚴重,字跡辨識不清,右下方有“
保定等處軍務監理”等字樣,疑為“長城分修碑”。碑身寬0.51米,長0.86米,厚0.15米,肩高0.7米,現背靠長城而立。
景區特色
八達嶺古長城景區是在原來殘破
坍塌、野草叢生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種儘可能還原和維持原貌的加固與補坍,使得這段蜿蜒在崇山峻岭間的古長城將那份歷史滄桑和厚重感保留下來。但嚴格說,這裡不能算是“野長城”,因為有過人工的修補。
拾級而上的路程越高越陡,可以用“爬”字來形容,有的台階只能容下一半的腳面,遊人必須手腳並用才能確保自身的安全,不過此段長城兩邊都添加了木階梯和鐵扶手,既有利於遊人攀登,也有利於保護長城。
文化傳說
明
崇禎十七年(1644年)
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大順”政權,親自率領大軍東征,過黃河進山西,經大同克宣府,長驅直入,兵臨雄關八達嶺,冒死衝殺,死傷無數,久克不下。正愁腸百結,當地老者獻計,轉而本襲石峽關,首將唐英中計離關,李自成趁隙破關而入,兵逼北京城。後人將此歷史事件編成
京劇,名為《
三疑計》,廣為流傳。
旅遊信息
門票信息 成人40元,學生(憑證)20元,1.2米以下兒童、現役軍人、殘疾軍人及北京市65歲以上老年人(憑證)免費。
旺季開放時間:6:30-17:30
淡季開放時間:7:30-16:30
交通路線
德勝門乘坐919路、大站快車到“八達嶺古長城”站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