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亭龍鬚茶

八角亭龍鬚茶

八角亭龍鬚茶又稱“束茶”,屬烏龍茶類,產於福建省武夷山市及建甌,早在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就有文獻對其記載。其外形壯直,形似“龍鬚”,色澤墨綠,滋味醇厚,湯色橙黃,耐沖泡,具有防癌症、降血脂、抗衰老等特殊功效。八角亭龍鬚茶的製作經過萎凋、鮮葉殺青、揉捻、理條、扎束製作而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八角亭龍鬚茶
  • 茶葉屬性:烏龍茶
  • 原產地:福建省武夷山
  • 起源:康熙年間
  • 特點:外形壯直,形似“龍鬚”
歷史發展,歷史由來,廟會發展,名稱由來,自然地理,產地分布,生長環境,品質特徵,加工工序,價值功能,主要功效,保健功能,沖泡方法,選購技巧,存儲方法,冰櫃保存,罐子存放,保溫瓶法,茶葉文化,

歷史發展

歷史由來

龍鬚茶早在清初即有文字記述。
清康熙五十六年間(一七一七年),崇安縣令陸廷燦在《續茶經》中記載:“武夷茶在山上者為岩茶,水邊者為洲茶。洲茶名色有蓮子心,白毫、紫毫、龍鬚、鳳尾……等類”。並簡述其採制之法云:“摘初發之芽一旗未展者,謂之蓮子心。連枝二寸,剪下烘焙者,謂之鳳尾龍鬚。”
據此記載,清初不但已有龍鬚茶名稱,而且還有採制方法的介紹,由此推斷,龍鬚茶至遲在明末清初就有生產,今已有三百年左右的歷史。

廟會發展

龍鬚茶也是八角亭顯善廟的廟茶,舊時常用於廟會祭祀活動。因此,每到茶期廟裡製作龍鬚茶時,需一些強壯勞動力來幫工。萎凋、殺青等重體力勞作就由僧人承擔了。僧人們能把握好萎凋和殺青工序,深知此工序是形成龍鬚茶品質的前提。僧尼將採回的芽梢薄薄地攤晾在竹蓆上,當葉片呈半柔軟葉片呈下垂狀態、葉面光澤消失時,清香透露,即為適度。用手工殺青後的茶葉要乘熱揉捻,揉至葉捲成條,茶汁外溢即為適度。因龍鬚茶講究造型,工序獨特,理條扎束是一道心細手巧的工藝,這道工藝大都是由顯善廟裡念經用齋的尼姑來完成的。她們精心地理條、扎束,完成了龍鬚茶造形的關鍵過程。扎束技術的好壞和速度的快慢,左右著龍鬚茶的品質風格。
僧尼們先將經攤涼、茶汁尚未乾的揉捻葉,一一理直,整齊平放在竹匾上,分上下兩層,長的茶條放下層,短的放在上層,一些短碎的茶梗和葉片,也被巧妙地夾在上下層之間,然後兩端用紅色或綠色的彩絲線繞扎,用剪刀將基部修剪整齊,再將兩把合併。製作出來的茶葉,有微散開的,恰似鳳尾。於是一束茶中,都具有“龍鬚鳳尾”的形狀。紮好之後的龍鬚茶,要馬上進行烘焙工序。烘焙溫度掌握得不妥,就會直接影響龍鬚茶的外形色澤、內質和乾濕均勻程度。龍鬚茶是以低溫烘焙為主,烘焙中還要多次攤涼回潮,然後補火包裝。
清朝後期,八角亭龍鬚茶由於產量驟增,它已不僅僅是廟茶了。龍鬚茶成了與武夷岩茶媲美的工藝茶,汕頭、潮州、福州等地的茶商來武夷山採購龍鬚茶,看重的是龍鬚茶的工藝美,因而龍鬚茶也成了民間的禮品茶。龍鬚茶在各地茶市上大量流通,促進了八角亭龍鬚茶的規模經營。如今,武夷山八角亭的茶農們,仍沿襲著龍鬚茶的加工舊制,具有傳奇特色的八角亭龍鬚茶,又迎來了生機,它將與武夷岩茶一樣香飄海外。

名稱由來

世界遺產地武夷山,有個叫八角亭的地方,它與崇陽溪僅一水之隔,有著坦蕩肥沃的河灘地,昔日曾是一片片美麗的茶園。歷史上,八角亭村民就是利用這片廣闊的溪洲,種植所謂的洲茶的。村民們將洲茶精製成了形似龍鬚的茶,因其產自八角亭,所以民間大都稱其為八角亭龍鬚茶。八角亭龍鬚茶在製作時,採用了五彩線綑紮成束狀,故又名“束茶”。 龍鬚茶因形似“龍鬚”而得名 。

自然地理

產地分布

主要產於中國福建省崇安和建甌兩縣。

生長環境

八角亭龍鬚茶多種植在土壤肥沃的園地上,茶樹長勢旺盛,芽梢長而肥壯.是上好的制茶原料。

品質特徵

龍鬚茶以優異的內質、美觀別致的外形、別具一格的風味馳名中外。歷史上主銷美國以及新加坡東南亞國家,是當地僑胞饋贈海外親友的禮品。龍鬚茶的品質特點是,外形壯直,形似“龍鬚”,色呈墨綠,烏龍茶香型,伴有花香,滋味醇厚,湯色橙黃,清澈明亮,經泡耐飲。

加工工序

龍鬚茶具有工藝晶的性質,它對外形的要求極高,茶束的外觀形狀,必須象滿蘸墨汁而直立的短毛筆,色呈墨綠,長約二寸八分,最大處周圓約二寸半,不宜過大或過小,四十至五十個乾茶束約重一斤。茶束分單束和雙束兩種,均扎以鮮艷的紅、綠絲線。由於經過萎凋、長時間低溫烘乾和多次攤涼回潮,芽葉中多酚類化合物經過一定程度的酶性和非酶性氧化,其內在品質特點介於烘青綠茶和烏龍茶之間。沖泡後,湯水清澈明淨,呈橙黃色,帶烏龍茶香型,優異者亦帶花香,滋味醇厚,極耐沖泡。
由於它的加工工藝獨特,因此對鮮葉原料有特殊的要求。為能取得肥壯的芽梢,茶樹多種植於土壤肥沃的園地,促使萌發較長而肥壯的新梢,以供製造龍鬚茶。茶樹品種以武夷菜茶有性群體為主。一般開採期在穀雨後至立夏前,待新梢伸育至一芽三、四葉,長度達三、四寸左右時帶梗採下,過長則於樹上留葉。採下的鮮芽葉必須順序輕放,不能重壓,以免茶梗折斷或葉片破碎,並及時送回加工處理。
龍鬚茶採制工藝獨特,技藝高超,成品既是名茶,又是美觀別致的工藝品。清《續茶經》中對其採制方法也作了簡明的敘述:“摘初發之芽一旗未展者,謂之蓮子心。連枝二寸。剪下烘焙者,謂之鳳尾龍鬚。”每年穀雨後至立夏前,採摘新梢長達10--13厘米的一芽三、四葉為原料。採摘對應順序輕放,及時送廠加工處理。加工工藝主要有萎凋、殺青、揉捻、理條扎束、乾燥、裝箱六道工序。
1.萎凋
將採回的芽葉薄攤在竹蓆上,置於室內進行萎凋,也有先行日光萎凋後再行室內萎凋的。由於薄攤,一般不經翻動,萎凋至葉片呈半柔軟狀態,葉面失去固有光澤,用手持茶伎基合,前端二葉呈乾·垂狀態為適變。
2.殺青和揉捻
殺青鍋溫掌握在200℃左右,每鍋投葉量為一市斤半至兩市斤,用揚吊結合翻炒法炒之。炒至茶梗和葉片變軟,梗折不脆斷為適度。殺青必須熟透,以抑制多酚類化合物的酶性氧化,避免發生勻:梗、紅葉,並達到去除青味、發展香氣:的目的。殺青葉必須趁熱揉至茶汁外溢、葉捲成條為適度,隨即將揉團充分抖散,並攤涼在竹籃上。
3.整理和扎束
主要目的是使成茶外形美觀,以形成龍鬚茶獨有的特徵。這是製作龍鬚茶獨特而又非常重要的步驟。扎束技術的好壞與速度的快慢,都會直接影響到成茶的外形和內質。具體做法是:將已抖散攤涼於竹籃上的茶條,趁茶汁未氣:時迅速地一根根理直,整齊地平放於竹籃上,寬約三寸,分二層,較長的茶條放在底層,較短的放在上層,並把揉捻斷碎的茶梗和葉片迅速集中起來,搓成長約寸許、大如拇指的橢圓形小團,再將已整理好的茶條色覆在外面,務使小團的茶梗、碎葉包在裡面不致外露。而後兩端用紅的或綠的絲線綑紮緊n紮好後,將基部(茶梗部位)用剪刀修剪整齊,再將兩把合併(單束的不合併),中間用另一色絲線紮緊(即兩端若用紅色絲線則中間用綠色絲線,兩端若用綠色絲線則中間用紅色絲線)。綑紮很有技巧,鬆緊必須恰到好處。同時動作要迅速,否則,茶條外麵茶汁乾後即不易互相粘著,容易鬆散。
4.烘焙與攤涼回潮
此項工作系龍鬚茶焙制中最複雜最費時的工序。由於:龍鬚茶經綑紮成束,不易烘乾,若烘焙火溫太高,則表面焦枯,反而妨礙內部水分蒸發,並引起彩色絲線變色,烘焙火溫太低,則不易於。因此,必須分階段進行烘焙。全過程分六個階段進行,除第一階段初烘(俗稱幼烘)是由茶農進行外,後面五個階段均由茶商或收購部門集中處理。
初烘:用竹製焙籠,將茶束按順序分層間隔放置,每籠約四至五市斤,在炭火上進行烘焙。焙火溫度一般掌握在100℃左右,不可太高。經三至四個小時(中間用另一空焙籠進行翻動),烘至六成千即可。此時茶束表面已基本乾燥,待稍回軟後(以免搬運時斷碎),即可送收購點投售。
再乾:將收購到畦1六成千的茶束,迅速置於焙籠中以文火烘乾,以免茶束內部變質。再乾時,每焙籠放置茶束七至八市斤,以60—70℃左右的火溫慢慢烘焙;每隔兩小時左右,須用另一空焙籠將茶束翻動一次。一般再乾時間需要四十八小時(二晝夜),翻動二十餘次。翻動時,動作要輕巧,以免茶束斷碎。
攤涼回潮;將再·千的茶束,放置於竹蓆上攤涼二十四小時(一晝夜):主右,使茶束內部殘留的水分,儘可能地擴散到表面上來。若遇雨天,可適當縮短攤涼回潮時間。
補火,將1王攤涼回潮的茶束,重新置於焙籠中烘烤。每籠七至八市斤,於60—70℃火溫下,文火慢烘七至八小時,每隔兩小時左;占翻焙一次。
再攤涼回潮:將巳補火的茶束,再取出放置於竹蓆上冷卻回潮,視氣候情況攤涼十--~-.十四小時,讓茶束內部的殘餘水分,再次擴散至表面,以利復火。
復火:這是在茶束裝箱前的最後一次烘焙,將再攤涼回潮的茶束重新放入焙籠。和補火一樣,每籠裝七至八市斤,於60—70℃火溫下文火慢烘至足乾。
5.裝箱
復火後的茶束,稍涼後即可裝箱。裝箱必須按順序排列整齊,每箱重三十八市斤,約裝一千五、六百個茶束,裝好即可外運。

價值功能

主要功效

烏龍茶是我國特種名茶,經現代國內外科學研究證實,烏龍茶除了與一般茶葉具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勞、生津利尿、解熱防署、殺菌消炎、解毒防病、消食去膩、減肥健美等保健功能外,還突出表現在防癌症、降血脂、抗衰老等特殊功效。

保健功能

防癌症
1998年6月15日《健康報》報導:不久前,由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毒理和化學研究室副研究員韓馳和她的助手徐勇,進行茶葉在動物體內的抑癌試驗。他們分別給大白鼠餵安溪鐵觀音等五種茶,同時給予餵人工合成的純度大於99.8%的致癌物甲基卡基亞硝膠。三個月後,大白鼠食道癌發生率為42-67%,患癌鼠平均瘤數為2.2-3個。而未飲茶的大白鼠食道癌發病率為90%,患癌鼠平均瘤數為5.2個,五種茶葉抑癌效果為安溪鐵觀音最佳。
降血脂
烏龍茶有防止和減輕血中脂質在主動脈粥樣硬化作用。飲用烏龍茶還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紅細胞集聚,改善血液高凝狀態,增加血液流動性,改善微循環。這對於防止血管病變,血管內血栓形成均有積極意義。此外,體外血栓形成試驗,也表明烏龍茶有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抗衰老
1983年,福建省中醫藥研究所進行抗衰老試驗表明,他們分別加餵烏龍茶和維生素E的兩組動物,肝臟內脂質過氧化均明顯減少,這說明烏龍茶和維生素E一樣有抗衰老功效。人體試驗還表明,在每日內服足量維生素C情況下,飲用烏龍茶可以使血中維生素C含量持較高水平,尿中維生素C排出量減少,而維生素C的抗衰老作用早已被研究證明。因此,飲用烏龍茶可以從多方面增強人體抗衰老能力。1985年10月王澤農教授訪問安溪茶鄉時,賦詩一首,對安溪烏龍茶的保健功效作了高度的概括:安溪芳若鐵觀音,益壽延年六根清。新選名茶黃金桂,堪稱妙藥保丹心。久服千朝姿容美,能療百病體態輕。

沖泡方法

傳統泡法
燙壺:將沸水沖入壺中至溢滿為止.
倒水:將壺內的水倒出至茶船中。
置茶:這是比較講究的置茶方式,將一茶漏斗放在壺口處,然後用茶匙撥茶入壺。
注水:將燒的水注入壺中,至泡沫溢出壺口。
倒茶:
1.先提壺沿茶船沿逆行轉圈,用意在於颳去壺底的水滴,俗稱“關公巡城”(是因為一般壺都是紅色,剛從茶池中提出時熱氣騰騰,有如關公威風凜凜,帶兵巡城),注意磨壺時的方向,右手執壺的歡迎喝茶時要逆時針方向磨,送客時則往順時針方向磨,如是左手提壺,則反之。
2.將壺中的茶倒入公道杯,可使茶湯均勻。
3.另一種均勻茶的方法是在用茶壺輪流給幾杯同時倒茶,當將要倒完時,把剩下的茶湯分別點入各杯中,俗稱“韓信點兵”。注意倒茶時不能一次倒滿一杯,至七分滿處為好。
分茶:將茶中的茶湯到入茶杯中,以七分滿為宜。
奉茶:自由取飲,或由專人奉上。
去渣:用渣匙將壺中茶渣清出。
以備後用:客人離去後,洗杯,洗壺以備下次用。
安溪泡法
備具:茶壺的要求與潮州式泡相同,安溪式泡法以烘茶為先,另外準備聞香杯。
溫壺、溫杯:溫壺時與潮州無異,置茶仍以手抓,唯溫杯時里外皆燙。
烘茶:與潮州式相比,時間較短,因高級茶一般保存都較好。
置茶:置茶量依茶性而定。
沖水:沖水後大約十五秒中即倒茶。(利用這時間將溫杯水倒回池中)。
倒茶:不用公道杯,直接倒入聞香杯中,第一泡倒三分之一,第二泡依舊,第三泡倒滿。
聞香:將品茗杯及聞香杯一齊放置在客人面前。(品茗杯在右,聞香杯在右)
抖壺:每泡之間,以布包壺,用力搖三次。(抖壺是使內外溫度,開水沖入後不搖是為使其浸出物增多。這與潮州式在搖壺意義恰恰相反,因為所用的茶品質不同。
潮州泡法
備茶具:泡茶者端坐,靜氣凝神,右邊大腿上放包壺用巾,左邊大大上腿放擦杯白巾,桌面上放兩面方巾間放中深的茶匙。
溫壺、溫盅:滾沸的熱水倒入壺內,再倒入茶盅。
乾壺:持壺在包壺用巾布上拍打,水滴盡後輕輕甩壺,向搖扇一樣,手腕要柔,直至壺中水份完全乾為止。
置茶:以手抓茶,視其乾燥程度以定烘茶長短。
烘茶:置茶入壺後,若茶葉在抓茶時,感覺未受潮,不烘也可以,若有受潮,則可多烘幾次。烘茶並非就火爐烤,而是以水溫烘烤,如此能使粗製的陳茶,霉味消失,有新鮮感,香味上揚,滋味迅速溢出。(潮州式所用的茶壺密封性要很好,透氣孔要能禁水,烘茶時可先用水抹濕接合處,以防沖水時水份滲進。)
洗杯:洪茶時,將茶盅內的水倒入杯中。
沖水:烘茶後,把壺從池中提起,用壺布包住,搖動,使壺內外溫度配合均勻,然後將壺放入茶池中,在將適溫的水倒入壺中。
搖壺:沖水滿後,迅速提起,至於桌面巾上,按住氣孔,快速左右搖晃,其用意在使茶葉浸出物浸出量均勻。若第一泡搖四下,則第二泡,第三泡則順序減一。
倒茶:按住壺孔搖晃後,隨即倒入茶海。第一泡茶湯倒完後,就用布包裹,用力抖動,使壺內上下濕度均勻。抖壺的次數與搖次數相反。第一泡搖多抖少,往後則搖少抖多。
分杯:潮州式以三泡為止,其要求是,三泡的茶湯須一致,所以在泡茶過程中不可分神,三泡完成後,才可如釋重負與客人分杯品茗。
宜興泡法
賞茶:由茶罐直接將茶倒入茶荷(一種盛茶的專用器皿,類似小碟)。由專人奉至飲者面前,以供其觀看茶形,聞取茶香。
溫壺:將熱水沖入壺中至半滿即可,再將壺內的水倒出到茶池中。
置茶:將茶荷的茶葉撥入壺中。
溫潤泡:注水入壺到滿為至,蓋上壺蓋後立將水倒入茶公道杯中。(目的是為茶葉吸收水份並可洗去茶的不潔之嫌。)
溫杯燙盞:將公道杯中的水再倒入茶盅中,以提高杯的溫度,有利於更好的泡製茶葉。
第一泡:將適溫的熱水沖入壺中,注意時間以所泡茶葉的品質而定。
乾壺:執起茶壺,先將壺底部在茶巾上沾一下,拭去壺底的水滴。
倒茶:將茶湯倒入公道杯中。
分茶:將公道杯的茶湯倒入茶杯中,以七分滿為宜。
洗壺、去渣:先將壺中的殘茶取出,再沖八水將剩餘茶渣清出倒入池中。
倒水:將茶池中的水倒掉。清洗一切用具,以備再用。
詔安泡法
備具:首先將布巾摺疊整齊,放在泡者習慣位置,茶盤放在壺的正前方。
整茶形:因泡茶所用的者是陳年茶,碎渣較多,所以要整形,將茶置於紙方巾上,折合輕抖,粗細自然分開。整理完茶形,將茶葉置放桌上,請客人鑑賞。
燙壺:燙壺時,蓋斜置壺口,連壺蓋一起燙。
置茶:燙壺用的水倒掉後,蓋放在杯上,等到壺身水氣一乾即可置茶,將細末倒在低處,粗形倒近流口,避免阻塞。
沖水:泡沫滿溢壺口為止。
洗杯:詔安式所用茶杯為蛋殼杯,極薄極輕,洗杯時將杯排放小盤中央,每杯注水約三分之一,洗杯時雙手迅速將前面兩杯水倒人後兩杯,中指托杯底,拇指撥動,食指控制平衡,在杯上洗杯,動作必須俐落靈巧、運用自如,泡茶的功夫高低從洗杯動作就可斷定。
詔安式以洗杯來記量茶湯濃度,第一泡以雙手洗一遍,第二泡以雙手洗一來回,第三泡則以單手洗一循環,主人喝的留在最後,水溢杯後,用中指擦掉一小部份水,食指、拇指捏拿倒掉。
倒茶:持別注意要輕斟慢倒,不緩不急,以巡戈式倒法,第一杯留給自己,因為含渣機會可能比較大,茶流成滴即應停止。以三巡為止,焙火較重的茶,三巡後,香味盡去,皆不取。
清潔茶具:以備後用。

選購技巧

首先,從外形上看,八角亭龍鬚茶形似“龍鬚”.粗壯筆直,色澤呈墨綠色。而質量較次的八角亭龍鬚茶大多條索鬆散,顏色綠而不純。
其次,從香氣上看.上好的八角亭龍鬚茶不僅具有青茶的芳香。而且會伴有清新的花香。如果茶品中所含的香氣過分地濃郁,則多半是含有人丁香料所致。
最後,從內質上看,八角亭龍鬚茶沖泡後,湯色橙黃,清澈明亮。飲入口中,滋味濃厚醇香,鮮爽回甘。葉底均勻完整。而且,該茶的茶葉經泡耐飲。如果葉底零散,並且湯色伴有混濁狀.則說明是劣質的八角亭龍鬚茶。

存儲方法

冰櫃保存

茶葉置於乾燥、無異味、能密封的盛器瓶中放入冰櫃的冷藏櫃中即可。如茶葉數量少而且很乾燥,也可用二層防潮性能好的薄膜袋包裝密封好,放在冰櫃中。

罐子存放

茶葉裝入有雙層蓋的馬口鐵茶葉罐里,最好裝滿而不留空隙,這樣罐里空氣較少。雙層蓋都要蓋緊,用膠布粘好蓋子縫隙,並把茶罐裝入兩層尼龍袋內,封好袋口。

保溫瓶法

茶葉裝入乾燥的保溫瓶中,蓋緊蓋子,用白蠟密封瓶口。
注意事項:茶葉在保存中的含水量不能超過5%(綠茶)—7%(紅茶),可先將茶葉炒乾或烘乾,然後再收藏;而炒茶、烘茶的工具要十分潔淨,不能有一點油垢或異味;並且要用文火慢烘,要注意避免茶葉焦糊和破碎或被其它異味污染。
茶葉保存最基本的求:一要乾燥,二要低溫(一般0-5℃較合適)。

茶葉文化

八角亭龍鬚茶的由來,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人間仙境的武夷山,不僅有清幽的九曲溪、崇陽溪,還有許多神奇的嘉木,於是引來了龍翔與鳳棲。
一次,臥於九龍窠看守大紅袍的,被一隻突然飛來的鳳凰叫醒了,飛累了的鳳凰棲身在九龍窠的一棵大紅袍茶樹上。鳳凰說:“我從武夷山東面八角亭飛來,那裡有高大的梧桐樹,是我夢寐以求的棲身之處。我聽仙人說,九龍窠有幾株神奇的茶,凡夫俗子是不能享用的。”龍哥告訴鳳凰:“這茶樹是我們的命根,我們九兄弟一直廝守著,它是皇帝享用的神茶。”鳳凰心想,我八角亭梧桐樹下長的那溪洲也好種茶咧,於是執意要龍哥贈送九龍窠里的茶苗給她。龍哥在贈送茶苗的同時,還從嘴角拔下幾縷龍鬚,說:“鳳凰妹子,你種下茶苗時把龍鬚一同種下。然後再找海清大帝顯靈,你的茶苗就種得活!”
種茶那陣天大旱,但由於海清大帝顯靈招雨,九龍窠的茶苗在沙壤土上種活了。春茶開園採摘時,鳳凰變成了八角亭茶園裡美麗的採茶村姑。春茶開採之夜,鳳凰想起了龍哥曾賜予她的龍鬚,於是給茶取名叫“龍鬚茶”。
後來,地方官把八角亭龍鬚茶當做御茶奉獻給朝廷皇帝品嘗,皇帝一聽說茶名含有“龍鬚”二字,龍顏大悅,遂御賜八角亭廟為“顯善廟”。數百年來,八角亭龍鬚茶的名字就這樣叫開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