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古代日本“氏”、“姓”分離,“氏”表示出身的部族或職業,“姓”則是依據與大和王權的關係來表示其身份等級,這就是日本的“氏姓制度”。“氏”、“姓”均為天皇所賜,主要的“姓”有臣、連、伴造、國造、百八十部、縣主等。由於大化改新和“壬申之亂”的衝擊,各氏族的實力和地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天武天皇即位後,對日本的“姓”作了重新改訂。天武十三年(684年)十月,天武天皇下詔規定:“更改諸氏之族姓,作八色之姓,以混天下萬姓。一曰真人,二曰朝臣,三曰宿禰,四曰忌寸,五曰道師,六曰臣,七曰連,八曰稻置。”於是標誌著“八色之姓”正式誕生。
“八色之姓”即八個姓,其序列基於各氏祖先或與皇室關係的親疏而定。第一位姓是“真人”,初始授予自繼體天皇以來以諸代天皇為祖先的公姓豪族13氏,後來亦授予下降為臣的皇族;第二位是“朝臣”,初始授予皇室系統諸氏,平安時代後亦授予皇子皇孫,如“藤原朝臣”等;第三位是“宿禰”,授予原持有“連”姓的有勢力的朝廷豪族諸氏,如“大伴宿禰”等;第四位是“忌寸”,主要授予歸化人諸氏如“東文忌寸”等;第五位是“道師”,授予具有世襲技藝的諸氏;第六位是“臣”,授予上升為“朝臣”姓以外的原“臣”姓諸氏;第七位是“連”,授予上升為“宿禰”以外的原“連”姓諸氏;第八位是“稻置”,授予地方官。實際上真正授予的是前四個姓,而後四個姓在史料中未見其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