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聲甘州·送伯愚都護之任烏里雅蘇台

《八聲甘州·送伯愚都護之任烏里雅蘇台》是清代詞人王鵬運創作的一首詞。這首詞是作者為降任烏里雅蘇台的伯愚餞行而作。此詞上片以男兒萬里長征,“袖平戎策,乘傳行邊”勉勵伯愚;下片著重述情,抒發年華易逝的傷感,對黑暗政局的抗議,壯志難酬的憤懣,以及對伯愚的期望和慰藉。全詞雋永有味,慷慨蒼勁。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八聲甘州·送伯愚都護之任烏里雅蘇台
  • 作者:王鵬運
  • 創作年代:清代
  • 出處:《半塘定稿》
  • 作品體裁: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八聲甘州·送伯愚都護之任烏里雅蘇台
是男兒、萬里慣長征,臨歧漫悽然。只榆關東去,沙蟲猿鶴,莽莽烽煙。試問今誰健者,慷慨著先鞭。且袖平戎策,乘傳行邊。
老去驚心鼙鼓,嘆無多憂樂,換了華顛。盡雄虺瑣瑣,呵壁問蒼天。認參差、神京喬木,願鋒車、歸及中興年。休回首,算今宵月,猶照居延。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八聲甘州:詞牌名,原為唐邊塞曲。簡稱“甘州”,又名“瀟瀟雨”“宴瑤池”。全詞共八韻,所以叫“八聲”。詞分上下兩片,上片寫景,下片抒情,脈絡十分清晰。
  2. 伯愚:志銳,字伯愚,又字公穎,他塔拉氏,滿洲正紅旗人。光緒六年(1880)進士,選庶吉土,授編修,累遷詹事,升任禮部右侍郎。工詩詞,通曉軍事。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上書批評李鴻章、葉志超等誤國,竭力主戰。因其妹瑾、珍二妃得罪慈禧太后,受到牽連而降任烏里雅蘇台參贊大臣。後任伊犁將軍。1912年被新疆起義新軍槍殺。烏里雅蘇台:清代在外蒙古三音諾顏西境,今為蒙古人民共和國扎布汗省會扎布哈朗特。
  3. 臨歧:分道惜別。漫:休;莫。
  4. 榆關:山海關,在今秦皇島市。此處泛指邊關。
  5. 沙蟲猿鶴:比喻從軍戰死。
  6. 莽莽烽煙:指甲午戰爭。
  7. 健者:有雄才大略的人。
  8. 著先鞭:占先;;領先。
  9. 乘傳:古代驛站的馬車。
  10. 鼙(pí)鼓:古代軍中的小鼓。
  11. 華顛:白頭。
  12. 虺(huǐ):毒蛇。瑣瑣:細小卑賤的樣子。
  13. “呵壁”句:出自《楚辭·天問》王逸章句:“屈原放逐,憂心愁悴,彷徨山澤,見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函天地山川神靈,琦瑋儒佹,及古賢聖怪物行事,周流罷倦,休息其下,仰見圖畫,因書其壁,呵而問之,以渫憤懣。”後因以“呵壁”為失意者發泄胸中憤懣者之典實。
  14. 神京:京城。
  15. 鋒車:即追鋒車。常指朝廷用以徵召的疾馳之車。
  16. 中興:復興。
  17. 居延:古邊塞名。漢武帝時修建,在今甘肅省。此處借指烏里雅蘇台。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是堂堂男兒,就要慣於萬里長征,分別時,不要神色悽然。只是離開榆關東去,到處是陣亡者的屍骨,以及無邊無際的戰火硝煙。試問如今有雄才大略的人才中,有誰能慷慨占先。暫且袖藏著平定敵寇的策略,乘車去巡邊。
人年老時聽到戰鼓聲就會心驚,嘆息自己,已沒有多少憂慮和歡樂,頭上也會白髮盡染。周圍儘是些毒蛇,只好面對牆壁像屈原一樣質問蒼天。請記住,那些高高低低的,京城裡的喬木,但願追鋒車召你回歸時,能趕上中興之年。不必回首眺望,算來那中宵的明月,也能同時照到您所謫守的邊關。

創作背景

1894年,在中日甲午戰爭期間,形成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主和派,以光緒皇帝為首的主戰派。隨著清軍的屢屢敗績,清廷中主戰派更加受到主和派的嫉視。慈禧太后乘機藉故削弱光緒皇帝的力量,先是把支持皇帝的瑾、珍二妃貶為貴人,接著又解除了正在熱河練兵的志銳的兵權,降任烏里雅蘇台參贊大臣。當時作者王鵬運和盛昱、文廷式、沈曾植都寫了《八聲甘州》送別。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烏里雅蘇台在今蒙古扎布哈郎特,距北京甚遠。故開篇云:“是男兒萬里慣長征,臨歧漫悽然”,起句脫口而出,足見豪氣。高適《別韋參軍》詩云:“丈夫不作兒女別,臨歧涕淚沾衣襟。”此處用高適詩意,以壯行色。詞人思緒忽而跳越,想到伯愚所去之地:“沙蟲猿鶴,莽葬烽煙”,那是古來征戰之地。“試問今誰健者,慷慨著先鞭。”詞人反以祖逖、劉琨枕戈待旦,爭著先鞭的志業激勵伯愚及早為國立功。“且袖平戎策,乘傳行邊”。甲午之役,志銳上疏畫戰守策,累萬言。光緒覽奏召見,志銳敷陳,至於流涕。志銳上萬字平虜戰策,不被採用,反而被貶烏里雅蘇台。故云“袖平戎策,乘傳行邊”。詞中含同情與嘆婉,寓鼓勵之意,又隱有對慈禧太后等當政者的不滿。
過片乃作者自抒懷抱。其中“驚心鼙鼓”,指中日甲午戰爭。“盡雄虺瑣瑣,呵壁問蒼天”。作者自抒悲憤,亦為志銳寫照,以毒蛇橫行喻朝廷中讒佞小人對志銳的攻擊迫害。“呵壁問蒼天”,用屈原放逐、呵壁問天事,抒發無可告語的憤懣之情。作者希望志銳此去能夠早日歸京,一展雄才,並相信祖國必有中興之時,故云:“認參差、神京喬木,願鋒車,歸及中興年。”結句中“休回首”三字,呼應起句,希望志銳勇往直前。“算中宵月,猶照居延”。寫得語淡情濃,仿佛詞人的心將會化人皎潔的月光中,陪同志銳長征萬里,直抵邊關。此句用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意,表示作者的懷念和慰藉之意。
這首贈別詞,慷慨蒼勁。詞人主張詞有“重、拙、大”三要,這首詞正是這種“大境界”。作者與遠行人,胸中同有廣闊的社會,一樣的政治抱負,他們的團聚與分別都是以天下為己任。所以真正能一洗惻軟酸腐之態的,還在於作者的氣骨,非單在文字。
這首詞領字特多,“是”“只”“且”“嘆”“盡”“願”“算”等,在詞中起到轉折騰挪跳躍的作用,拓展了語境。臨歧之際,自有千言萬語,但寫詞只能“以少總多”,這就需要虛實結合。詞中有讚嘆,有構想,有呵問,有祝願,而領字將層層情景巧妙轉折,使語境若瀚海蒼穹,有很大容量。這些領字音節短促,鏗鏘有力,恰如擊節悲歌。
結句“算中宵月,猶照居延”,忽歸遐思默想,意味深長。結語與前面既要有起落反差,變濃烈為雋永,又要渾化不覺。這首詞的結尾,正顯示了王鵬運的雄オ。

名家點評

中華詩詞編著中心總編輯周篤文:此詞上片以男兒萬里長征,袖平戎上策,乘傳巡邊相勉勵,可謂旨大聲宏。下片著重述情。如“驚心鼙鼓”之恨別,“雄虺瑣瑣”之擔憂以及“無多哀樂,換了華顛”皆悃摯情深之句。最後以鋒車速歸為祝,筆健而神完,不愧名手。(《豪放詞典評》)

作者簡介

王鵬運(1848~1904),字幼遐,一作幼霞,號半塘,又號鶩翁。廣西臨桂(今桂林)人,原籍浙江山陰(今紹興)。清同治九年(1870)舉人。選授內閣中書。歷官侍讀、監察御史、禮科給事中。在諫垣敢直言議朝政、劾權貴光緒二十八年(1902)告歸。寓居揚州,主儀董學堂講席。過蘇州,病卒。一生精力萃於詞學,探本原,窮蘊奧,轉移風會,領袖時流。其詞冶眾制於一爐,運悲壯於沉鬱,為“清季四家”之首,又與況周頤被尊為“臨桂詞派”。輯刊《四印齋所刻詞》《宋元三十一家詞》。詞集有《袖墨詞》等九種,晚刪定為《半塘定稿》《剩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