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沖村

八沖村位於西區街道北部,距離西區辦事處約5.4千米。西鄰七沖村,東抵港隆南路,北連成片農田,南靠石特涌。1949年前是中山縣二區角鄉人的散份稻田。1958年是沙朗公社沙朗大隊第三、四生產隊的吊耕田。1967年泰興圍村民移田就耕,遷此而成村。因地處石特沙第八條涌(現已填平為田),初名八涌村,後“涌”寫為“沖”,名八沖村。該村坐落於中山市中部平原,聚落沿石特涌西北岸呈線狀分布。石特涌通往石岐,可航行 20噸位船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八沖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廣東省中山市西區街道
歷史沿革,經濟,人口,歷史文化,村民由來,本地方言,傳統建築,傳統習俗,本地美食,公共設施,

歷史沿革

該村1968 年屬中山農場隆昌耕作區。1976年為沙朗大隊第八生產隊。1986年屬中山市沙朗鎮沙朗村(1989-1998年稱管理區)。1999年8月,沙朗鎮與西區合併,該村屬西區沙朗村。2005年至今屬西區沙朗社區。

經濟

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20世紀80年代,該村有農地350餘畝,主要種植水稻,也種植甘蔗、荔枝等,兼養殖豬、鵝等畜禽。現時經濟以工商業為主,村民多就近務工,從事製造業和餐飲服務業,少部分村民在村中從事農業勞動。村北分布有寶順達汽車維修中心、沙運汽車修配廠、中山三華電機有限公司等企業,南部石特涌對岸建有大型商住小區粵海莊園。現村民主要收入有工資性收入、商業經營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租金等。

人口

2015年末,戶籍人口199人。其中:男性98人,女性101人;80歲以上1人(80歲,男);常年在城鎮生活和務工約80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7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人,澳門同胞5人。

歷史文化

村民由來

村中主要為黃、蘇兩姓,先祖多於清末從香山縣黃圃、阜墟及順德縣遷至泰興圍墾耕,1967年再移居至此。

本地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通用粵方言沙田話。

傳統建築

20世紀70年代前,村民沿石特涌岸搭茅寮(泥牆禾稈蓋為主,小部分為杉皮棚寮)而居,70年代後改茅寮為磚屋,茅寮逐漸減少。80年代中後期以來,多建造鋼筋混凝土結構多層樓房。村中現存磚木結構舊式民居不足10座。

傳統習俗

八沖村所在沙朗一帶由於開村較遲,姓氏較多,沒有祠堂。舊時每逢農曆五月初五,村民組織劃五人艇比賽,後來多在陽曆5月1日勞動節舉行。此項體育活動在 20世紀70一90年代盛行。五人飛艇賽事的組織者俗稱“龍頭”,由“龍頭”召集熱心村民成立五人飛艇賽組委會,然後籌集賽事經費。款物籌好後,“龍頭”帶領組委會人員到各村及鄰近地區“貼紅標”,即相當於現在的賽事公告,宣布舉辦五人飛艇賽的時間和賽事細則,接受各村的賽艇報名參賽。每隻賽艇有五位參賽選手,俗稱“扒仔”。“扒仔”都是水性好、氣力大的男性青壯年,按艇上座位的前後順序分別稱“頭公”“二公”“掃肚”“幫崩”和“崩公”。“躺公”即掌舵之人,負責轉彎、掉頭以控制賽艇的方向,技術高超的“崩公”可邊扒船邊上下彈跳,使五人艇在水面上下翻騰,俗稱“摁龍”,以鼓舞士氣和令賽艇更加快速前進。艇賽當天早上,先要“祭龍”。在村中長者的主持下,村民把賽艇搬到廟宇或社坊土地公前,祈求神靈保佑賽艇一帆風順。後用黃皮樹葉沾水從船頭到船尾向賽艇灑水,寓意驅走邪氣。接著就是“放頭”,“扒仔”將飛艇沿村邊小河涌劃到大賽指定的集結點。當賽艇集結報到後,就開始抽籤排序。按順序一字排開後,待大會指揮一聲口令即開始比賽。因河涌淤積,變得既窄且淺,90年代以後五人賽艇逐漸式微。

本地美食

傳統食品有煎堆、松糕、欒餅、糯米粽等。

公共設施

村前合興大街直通西區彩虹大道,連線國道G105線,交通便捷。該村1965年通電,1980年通自來水,1983年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1985年通電話,2000年通網路。村中兒童多人讀石特涌南岸的粵海幼稚園、昌平國小。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