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思巴文是元朝忽必烈時期由“國師”八思巴創製的蒙古新字,世稱“八思巴蒙古新字”。八思巴文是古代的“國際音標”和“世界語”,它的創製推廣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蒙古社會的文明進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八思巴蒙古字
- 創製時期:元朝忽必烈時期
- 創造者:八思巴
- 別名:八思巴蒙古新字
起源
八思巴蒙古字——構成編輯本段回目錄 這種蒙古字在西藏、印度文字的基礎上,根據蒙古語言音詞,創製出一種方形文字——蒙古文字,它由梵、藏字母演化而成,有42個字母。其中母音10個,子音32個。用以拼寫蒙語,也拼寫漢語。字母基本通用,但有些字母在拼寫蒙語和漢語時,代表的音值不同。八思巴制蒙古字,改為方體,自上而下直寫,自右向左行,當是參照了蒙古畏兀字和漢字的書寫及構字方式。
文獻
現存八思巴字資料中,譯寫維吾爾語、藏語和梵語的很少,譯寫蒙古語和漢語的較多,其中包括元朝官方檔案的原件、碑刻、印章、牌符、錢鈔、圖書、題記等。
八思巴字百家姓《事林廣記》卷五/續集十二下元朝一代,八思巴蒙古字始終作為官方文字行用。元朝亡後,北元也還用以鑄造官印。此後,八思巴蒙古字漸不通用。蒙古畏兀字經過改革,沿用至今。
八思巴蒙古字——意義編輯本段回目錄 誕生在錫林郭勒草原上都古城的蒙古新字——八思巴字使用僅100餘年,雖終以失敗而告終,但語言學的歷史上將永遠鐫刻著八思巴的不朽英名,它是祖國文化寶藏中的一塊閃爍著奇異光彩的瑰寶。作為佛學大師,八思巴一生著述頗豐,有30多種,傳世之作有《薩迦五祖集》。他生前還將內地的印刷術、戲劇藝術等傳至西藏,將藏族的建築和雕塑技術介紹到內地,促進了內地和西藏之間及漢、藏、蒙等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作為政治家,他協助元朝實現了對西藏的統治,為今日中國版圖的確立,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簡介
元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八思巴受封國師,“授以玉印”,任中元法主,管理全國的佛教事務。同時,根據八思巴壁畫道路情況,設定驛站,保證道路的暢通,為元朝中央政府對西藏地區的有效控制和施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溝通了西藏與祖國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 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八思巴以國師身份兼領總制院事,管理全國佛教及藏區事務,成為中央政權的藏族高級官員。二年後返藏,為元朝在藏區建立地方行政機構。建立起藏族史上著名的政教合一政權——薩迦地方政權。該政權代表元朝中央政府有效地行使著對西藏地方政教事務的管理。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返大都(今北京),獻所創製蒙古新字——“八思巴字”,頒行全國。次年升號“帝師”,加封“大寶法王”,賜玉印,統領西藏十三萬戶。
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由真金太子護送返薩迦,興辦曲彌法會,任薩迦寺第一代法王,僧俗並用,軍民兼及,此為西藏實行貴族僧侶統治之始。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在薩迦南寺的拉康喇讓圓寂。忽必烈追賜他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開教宣文輔治大聖至德普覺真智佑國如意大寶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師”。為表彰他一生的功績,忽必烈還在大都為他修建了舍利塔,供人們瞻仰。元仁宗時,又為他修建了帝師殿。
八思巴經過潛心研究,在西藏、印度文字的基礎上,根據蒙古語言音詞,創製出一種方形文字——蒙古文字,它由梵、藏字母演化而成,有42個字母。其中母音10個,子音32個。經過6年艱苦的努力,八思巴創製成功。隨後忽必烈詔行全國,正式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