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華嚴

八十華嚴

《八十華嚴》,唐實叉難陀譯,又稱“新華嚴”或“唐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大乘佛教要典之一,是華嚴宗根本經典。《華嚴經》是釋迦牟尼成道後之第二七日,於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上位菩薩所宣說之自內證法門,內容記述佛陀之因行果德,開顯出重重無盡、事事無礙之妙旨。《華嚴經》之漢文異譯本(相當於整部《華嚴經》),共有三種:一、《六十華嚴》,凡六十卷,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又稱“舊華嚴”或“晉經”。在《開寶藏》(《趙城金藏》)中該經分為五十卷,與流通本分卷不同。二、《八十華嚴》,凡八十卷,唐實叉難陀譯,又稱“新華嚴”或“唐經”。我國華嚴宗之根本經典就是《八十華嚴》。三、《四十華嚴》,凡四十卷,唐般若譯,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略稱《普賢行願品》,又稱“貞元經”,為新舊兩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之別譯,內容記述善財童子歷參五十五善知識(或謂五十三參),而成就普賢之行願。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八十華嚴
  • 作品別名:“新華嚴”或“唐經” 
歷史記載,經文目錄,人物介紹,

歷史記載

據《開元釋教錄》記載,實叉難陀於證聖元年三月十四日,在東都洛陽大遍空寺開始翻譯此經,由武則天親受筆削,聖歷二年十月八日於佛授記寺完成全經。
已經且完備的《華嚴經》,于闐國三藏法師實叉難陀在唐武后證聖元年(公元695年)於東都大內遍空寺譯出,具三十九品共八十卷,四萬五千偈頌,史稱“新譯”或“唐譯”。後期的清涼國師、李通玄長者都是依據此八十卷《華嚴經》而作疏鈔與合論的。

經文目錄

從整體看,八十卷的《華嚴經》已具備序分(卷1到卷5,世主妙嚴品)、正宗分(卷6到卷61中,共55卷半。如來現相品到入法界品初。)與流通分(卷61末到卷80,共19卷半。三十九品八十卷《華嚴經》在品目上分為七處九會,具體情況如下:
會次
品卷
處所地點
備註
第一會
6品11卷
菩提道場
人間三處之一
第二會
6品4卷
普光明殿
人間三處之二
第三會
6品3卷
忉利天
天上四處之一
第四會
4品3卷(第19~22品)
夜摩天
天上四處之二
第五會
3品12卷(第23~25品)
兜率陀天
天上四處之三
第六會
1品6卷(第26品)
他化天
天上四處之四
第七會
11品13卷(第27~37品)
普光明殿
人間三處之二
第八會
1品7卷(第38品)
普光明殿
人間三處之二
第九會
1品21卷(第39入法界品)
逝多林
人間三處之三

人物介紹

實叉難陀(652~710),意譯學喜、喜學,唐于闐國譯經三藏,精通大小二乘。證聖元年(695),實叉難陀持梵本《華嚴經》來到東都洛陽,奉武后命,與菩提流志、義淨等人於東都大內大遍空寺翻譯此經,即新譯《華嚴經》八十卷。此外,實叉難陀又譯成《大乘入楞伽經》《文殊授記經》等十九部,一○七卷。長安四年歸國,後經再三迎請,遂於中宗景龍二年再度來華,不久患病,景雲元年十月示寂。荼毗之後,其舌不壞,門人送其靈骨及舌返回于闐,起塔供養;後人於荼毗處建七重塔,稱華嚴三藏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