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八十三萬人馬下江南
- 外文名:無
- 時間:建安十三年九月
- 內容:軍隊進行適應性、整合性訓練
被陳毅元帥引用,“江南”具體的解釋,
被陳毅元帥引用
曹操“八十三萬人馬下江南”這句話,流傳甚廣、婦孺皆知。陳毅元帥1946年7月14日所撰《如何爭取自衛戰爭的勝利》一文,提到“過去曹操八十三萬人馬下江南,周瑜只有五萬人就把曹軍打得大敗”(《陳毅軍事文選》,解放軍出版社1996年出版)。1949年1月,平津戰役勝利後,毛澤東主席在香山接見第四野戰軍師以上幹部會議上的講話,提到“當年曹操八十三萬人馬下江南,今天,我們兩百多萬人馬,三路大軍下江南”(《紅旗飄飄》第14集,中國青年出版社1960年出版)。足見這句話千百年來已深入人心,值得細細品味。
“江南”具體的解釋
曹操八十三萬人馬下江南,是指集結訓練水軍,準備攻打東吳的軍事行動。東吳當時不稱江南,而稱江東。《三國志》關於江南、江東的指代是明確的。《魏武帝紀》有赤壁戰敗後,“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的記載,可知江南之所指。《周瑜傳》有“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之語,可證江東之所在。另外,《史記·貨殖列傳》有“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此東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是南楚也”的記述,也可以判斷“江南”所指絕非東吳。漢時的江南,與清代“乾隆皇帝游江南”之江南是有區別的,乾隆皇帝所游江南主要是指江浙一帶。東漢時的江南主要是指荊江以南地區。
曹操的軍隊占領江陵以後,打算沿江東進,就得下到“江南”作水上訓練。劉表的水軍營地應當就在江南,在湖南省華容縣東南部的巴丘湖,即今東洞庭湖北部。《通典》和《括地誌》載“巴丘湖中有曹由洲,曹公為孫權所敗燒船處”,這個曹由洲就是曹操訓練水軍的大本營。所以,曹軍東進是從洞庭湖出發的,赤壁之戰失敗後,曹操從原路返回。華容道只能在江南。
曹軍的出發地點在今江南,進退軍路線在今江南而不是今江北。當時的長江自江陵以下,分為南江和北江。這南江北江之說,古代文獻早有記載。酈道元《水經注》有“(江水)又南過江陵縣南,江有洲,曰枚回洲,江水自此兩分而為南北江也。”的記載。南北朝盛弘之《荊州記》,有“南江上有龍洲,下有寵洲”的記載。北江就是現稱荊江,有九曲迴腸之稱,江水處於漫流狀態,江岸邊沒有人工大堤,沿途與眾多湖泊相連,舟船行進路程較遠,且不利於水陸並進。據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長江水利委員會前身)1985年編寫出版的《今日長江》記述,到了現代,即解放以後,下荊江自藕池口到城陵磯的河道蜿蜒曲折,繞了16個大灣,總長度240公里的水路,直線距離只有80公里。1800年前的下荊江河段可能還要複雜一些,曹軍若從這段江道沿程進退,是不現實的。而南江即夏水,後稱華容河(現存華容河只是古代華容河的一部分),相對彎道要少,直接通往洞庭湖。南江之下的寵洲,與《水經注》“夏水又逕交趾太守胡寵墓北”的記載相符,就是埋有胡寵墓葬的河中高地,現已靠岸成陸,即現在湖南省華容縣城的所在地。胡寵的墓葬,華容《胡氏族譜》有明確的記載,在華容縣城荷花市場東南部。從南江到達水面寬闊的洞庭湖後,同樣可以經三江口進入長江,繞過了下荊江的曲折水路,有利於東進。曹軍正是經過在洞庭湖兩個多月的訓練,然後從洞庭湖出發,經三江口進入長江,向東進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