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場現有 6個農業分場,63個生產連,4個林場,17家工業企業,總人口4.5萬人。
雁窩島自然保護區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大面積濕地之一,區內容納了由低到高等植物56科500餘種;獸類5目12科25種;鳥類11目21科189種;魚類8科25種以及大量的水生生物、昆蟲資源,是我國不可多得的生物多樣性繁殖基地,為農場生產無污染天然綠色食品,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森林面積24公頃,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11916公頃。盛產水稻、大米、大豆、玉米等農產品,白瓜籽、紅小豆、大麥等7個產品已獲國家級綠色食品認證。其木耳、蘑菇、蕨菜、蜂蜜等土特山產品尤為出名,曾多次出口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日本等國。
組建時間
八五三農場,1956年10月開始組建,以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8503部隊代號定名為八五零三農場。同年11月,正式命名為八五三農場。1968年6月,組建瀋陽軍區
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編為第三師第二十一團。1976年2月,撤銷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恢復農場體制,仍改為八五三農場。下設7個農業分場和7個經營林、牧的場隊。
1992年末全場總人口3.8萬人。八五三農場地處三江平原南緣,場區北部為低平原,西臨蛤蟆通河,寶清河縱貫場區,河網密布。所屬四分場就是三面環水,一面沼澤,車馬難進,開墾難度最大的“
雁窩島”,它的開發事跡被加工改編成電影《北大荒人》,“雁窩島”之名流傳全國。1961年10月,國家副主席
董必武親筆為“雁窩島”題名。
以潛水掛鈎英雄任增學為原形的一批藝術形象走入千家萬戶。以
林予、
丁玲、陳明為代表的“雁窩島作家”集體登上了北大荒的現代文壇。
晁楣、
張明昌、方仁壽、方元、張朝陽等版畫家的許多優秀作品在全國及世界各地展出。
顧震夷、楊榮秋、
王黎光等創作的歌曲及曲藝作品成為
北大荒的文藝精品之作,影響了幾代北大荒人。經過數十年開發建設,八五三農場成為
黑龍江墾區重要的產糧大場之一。場區總面積154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81.2萬畝,以種植小麥、大豆、玉米為主。
1988年糧豆總產量達11萬噸,農業總產值超過1億元。場區南部山區,盛產人參、鹿茸、五加參、五味子等名貴中藥材及猴頭、蘑菇、木耳等土特產品。場辦工業有建材、水泥、農機修造廠等。場部所在地清河鎮,已形成初具規模的農墾小城鎮。城鎮轄區劃分為行政區、工業區、商業區、文化區和居民區。鎮內總人口已達1萬餘人,約占全場總人口的1/4。在四分場場區內,撓力河南岸,有鐵器時代古城遺址一座,在城北30米處有墓群。曾出土骨魚鏢、鐵刀、陶罐等遺物。
管理制度
農場實行三級管理,二級核算,有基層黨委12個,黨支部28個,黨員3169名,各類家庭農場7139個。經過50年的開發建設,農場已形成集農、工、商、科、貿、產、加、銷一體化,跨地區、跨所有制的具有自主經營進出口權的綜合性的國有大型企業,是全國第三大現代化國有農場。現有資產總額12億元,年銷售額15億元,年產糧豆35萬噸,商品率達90%,人均創產值27188元,累計產糧豆95億斤,上交國家糧豆67億斤,上交國家稅利2.8億多元。
經濟與發展
經濟
八五三農場是
黑龍江墾區大型現代化大農場之一,綜合經濟實力較強。八五三農場農業基礎較為雄厚,有著世界先進配套的大馬力農業機械,也有著酒、米、油、乳等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自 1999年成立組建了黑龍江雁窩島集團後,不僅取得了自營進出口權,實現了農工商科貿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生產格局,而且使酒、米、油、乳、機械、食用菌等9大系列160多個品種的產品以“雁窩島 ”為品牌打入市場,在全國有著較大的影響力。
科技
八五三農場是
墾區有名注重科技攻關與投入的大場,“九五”期間承擔國家“三江平原大豆高產攻關配套項目”、“高效機械化整治新技術”、“寒地水稻工廠化育秧設備研製”等多項課題,分別獲國家級及省級科技獎項,僅“九五”期間就有8項獲國家級獎勵,17項目獲省科委獎。在此期間的科技投入與推廣,僅糧豆增產就達98.6萬噸,經濟效益累計增加5.01億元。
如今,再次承擔的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三江平原規模化現代化農業模式與技術研究》等課題已全面起動。搞好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八五三農場近年來在管理上的一個突破,其種植業結構調整已逐步向效益農業、特色農業、精深農業轉化,已發展無污染、無公害高產優質水稻42萬畝,其大豆、啤酒大麥、紅小豆、白瓜籽等35個農、副產品,經濟作物產品都註冊了雁窩島牌商標,綠色農業占農產品的70 %,年產水稻20萬噸,糧豆總產達30餘萬噸。
非國有經濟發展迅猛,全場個體工商戶已發展 1916戶,從業人員2826人,私營企業32家,從事農業自營經濟人數達7630人。年 牛、羊、豬、等大牲畜業養殖39000餘頭;奶、肉蛋總產量達8260餘噸,非國有經濟總產值達2.1億元,年實現利潤3000餘萬元。
釀酒業
釀酒業是八五三農場一大優勢,著名的“雁窩島”白酒是以特產 紅高梁、紅小豆等為原料,用小清河山泉水精心釀製而成,產品多次在省及國家獲獎, 1999年以來,連續三年獲北京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稱號。2000年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綠色食品”,並被中國質量學會、中國工業食品協會評為中國系列白酒“十佳品牌”。
八 五三農場的小城鎮建設是以生態為主題、以農場部為核心,由東向北、西、南三個方向的六個分場級小鎮輻射,共分核心區、豐收區、雁窩島、天鵝島、前進、林源、濱橋七個區,核心區占地面積410公頃,人口1.5萬人,住房磚瓦率100%,樓房集中供熱率100%,自來水入戶率100%,有線電視入戶率90%,程控電話入戶率80%,綠化覆蓋率15 % ,城區50%的主幹、線路實現水泥硬面化。區與區之間有長達56公里的,以展示高科技示範園區相連的觀光農業、生態農業和綠色農業的科技示範長廊,不僅充分展示了現代化大農業的氣勢,更為生態城鎮的發展,為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旅遊業
發展旅遊業是八五三農場近年來拓展的新項目,雁窩島濕地自然保護區夏季氣候宜人,空氣清新,是難得的避暑勝地,也是難得的旅遊資源。當祖國南方炎熱難耐之時,雁窩島卻是百花爭艷、百鳥爭啼、艷陽高照、涼風羽羽,自然保護區內既有天鵝島、五星湖、萬斤王牌金銀魚窩子等自然風光,也有歷史遺留的
落馬湖、炮台、古城林子、
烈士陵園、黎明新村等有著豐富文化底蘊的人文景點。夏日的雁窩島,成群的大雁、丹頂鶴、白天鵝、灰鸛、白鷺等大型涉禽、游禽碧空翱翔,狍子、野豬、熊、貉等野生動物自由出入為八五三農場平添了幾分迷人的景色。
知青歲月
在中國知識青年指從1950年開始一直到
文化大革命結束為止自願從城市奔赴到農業區域的年輕人。
上海去黑龍江知青共165186人,兵團、國營農場、林場138140人,插隊27046人。其中5516名上海知青曾在原大興安嶺地區呼瑪縣(包括現在的塔河、漠河縣)插隊、20000餘名上海知青曾在原黑河地區(愛輝、德都、遜克、孫吳、嘉蔭等縣)、原嫩江地區(克山、克東、依安、甘南、泰來等縣)、原合江地區等處插隊。
上海
知青在黑龍江分布廣泛,其中知青分布情況為:三師十九團(五九七農場)、二十團(八五二農場)、二十一團(八五三農場)。他們當時是注入
北大荒農墾兵團的新鮮血液,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基礎建設、精神風貌有著積極的影響。
教育
八五三農場位於黑龍江省完達山北麓的
三江平原腹地,著名的國家級
雁窩島濕地自然保護區就在境內。清河中學就坐落在美麗富饒的場區東部小清河畔。
清河中學成立於1959年3月,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書法家
郭沫若,著名的歷史學家周谷城先生,曾分別親筆為學校題寫過校名。經過幾代教師的無私奉獻,清河中學為農場培養了一批批優秀建設者,為國家輸送了4000餘名大中專學生。
2006年6月,由於辦學體制的需要,清河高中撤併到紅興隆分局後,由原清河一中、二中合併成八五三農場唯一的一所初級中學。學校占地面積98000平方米,校園建築面積近20000平方米。現有在校學生1500餘名,38個教學班。教職員工175名,其中專任教師107名,高級教師11名,中級教師61名。總局骨幹教師6名,分局骨幹教師12名,省級優秀教師1名,分局級勞動模範2名。良好的師資,為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多年來,農場始終高度重視教育工作,採取多元投資方式,積極改善辦學條件。實驗樓、語音室、多媒體教室、電教室、微機室、理化生實驗室、圖書資料室、閱覽室、音樂室、舞蹈室、美術室、綜合實踐活動室等教學設備齊全。2002年投資650餘萬元新建6900平方米教學樓一幢。2004年投資500餘萬元新建5500平方米學生宿舍樓一幢。2005年建設1300平方米學生食堂一幢。2008年投資200餘萬元新建660平方米階梯教室一幢,160平方米的廁所2棟,翻建1500平方米學生食堂一幢,維修實驗樓1670平方米。如今的清河中學,校園環境幽雅,校園文化氣氛濃厚,為順利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農場名人錄
王黎光——著名作曲家,
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北京中青年“德藝雙馨”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