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山間

《兩山間》是宋代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詩。此詩通過臨行前與回歸後兩種情態的對比,表達了王安石對山林田野生活的喜愛以及對仕途生涯沉浮不定的憂慮。全詩連用了九個“山”字,形成了獨特的行文特色,使主題內容表現得更加形象生動,達到了人與山渾然融為一體的藝術效果。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兩山間
自予營北渚,數至兩山間。
臨路愛山好,出山愁路難。
山花如水淨,山鳥與雲閒。
我欲拋山去,山仍勸我還。
只應身後冢,亦是眼中山。
且復依山住,歸鞍未可攀。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兩山間:鐘山的兩座山峰之間。
②營:經營,建造。北渚:北面的水涯。
③數:屢次,頻繁。
④只應:就應該。冢:墳墓。
⑤歸鞍:指騎著回城的坐騎。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自從我在臨近北面的水涯邊建造了鐘山半山園,曾有好幾次到鐘山的兩座山峰之間遊玩。
臨行前總是喜愛那山間“曲徑通幽”的美好,等到出山回家時卻因為曲折的山路而發愁犯難。
那裡的山花像用清水洗過一樣明淨鮮艷,山中的鳥兒和天上白雲悠閒。
我想要拋開大山而去,大山卻勸我趕快回來。
想來我身後的墳墓,就應該是眼前這座山了。
不如就暫且依著兩山之間住下吧,這樣就可以不用再費力攀登馬鞍騎馬回城。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王安石退居江寧以後所寫。王安石在去鐘山的半路上修建了一個居住的地方,起名叫“半山園”。幾十年的政治生涯,在爭爭鬥斗之中度過,王安石也有些厭倦了,此刻退居到鄉野,也算是實現了投老山林的心愿。

作品鑑賞

王安石卸掉推行新法的政治擔子,感覺到了生活簡單淳樸而美好的樣子,所以他深深地愛著大自然,時常徜徉其間,甚至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其中“臨路愛山好,出山愁路難”,這兩句既是寫實,又是深有寓意。通過臨行前與回歸後兩種情態的對比,表達了王安石對山林田野生活的喜愛以及對仕途生涯沉浮不定的憂慮。這首詩連用了九個“山”字,形成了獨特的行文特色,使主題內容表現得更加形象生動,達到了人與山渾然融為一體的藝術效果。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慶曆二年(1042)進士。嘉祐三年(1058)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熙寧七年(1074)罷相,次年復任宰相;熙寧九年(1076)再次罷相,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半山園,封舒國公,不久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諡文。執政期間,曾與其子王雱及呂惠卿等注釋《詩經》《尚書》《周官》,時稱《三經新義》。其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所著《字說》《鐘山一日錄》等,多已散佚。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後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