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設定歷史,機構組成,路制變遷,
設定歷史
[北宋二十四路圖(政和元年1111年)]
[南宋十七路圖(嘉定元年1208年)]
機構組成
轉運司是諸路的重要機構,前述北宋所謂十五路十八路、二十三路、二十四路等,皆指轉運司路而言。帥、漕、憲三司路分有時不盡相同,如元祐元年(1086),漕司為二十三路,而憲司為十八路,時將京東東、西兩路,京西南、北兩路,永興軍和秦鳳兩路,河北東、西兩路,淮南東、西兩路提點刑獄合併為京東、京西、陝西、河北、淮南路。
安撫司並非逐路皆設,而有些地區路分又與轉運、提刑司不同,如慶曆以後,河北分大名府、高陽關、真定府、定州四路安撫司。陝西分永興軍、秦鳳、延、環慶、涇原、熙河六路安撫司。有時帥漕憲三司路分相同,治所又不在一地。茲以政和元年(1111)漕、憲二司二十四路制(見表 1[漕司路制])及帥司二十八路制(見表2[帥司路制]),凡治所與前相同者,今地從略。
路制變遷
紹興十四年,利州分為東、西兩路,則為十七路;乾道四年(1168)又合為一路,仍為十六路;淳熙二年(1175)復分兩路,三年又合,五年復分,紹熙五年(1194)再合,慶元二年(1196)又分,嘉定三年(1210)複合。帥、漕、憲三司治所往往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