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要素生產率提升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是2017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袁富華。
基本介紹
- 書名:全要素生產率提升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作者:袁富華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
- ISBN:9787520313001
《全要素生產率提升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是2017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袁富華。
《全要素生產率提升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是2017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袁富華。內容簡介《全要素生產率提升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全要素生產率的估算結果表明,較低的全要素生產率和近年來全要素生產率貢獻的下降...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民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供給側結構性...
在擴大有效需求同時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最佳化供給結構,擴大有效供給,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高投資有效性,積極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改造提升傳統比較優勢,增強持續增長...
序言二 改造中國供給體系 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宋寧 / 005 前言 如何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到實處 滕泰/ 011 理論篇 一、新供給主義經濟學 滕泰 / 003 (一)新供給經濟學的核心理論概述 / 003 (二)新供給主義經濟學創立的...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民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加速經濟低碳...
日本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包括戰後以來日本所實施的產業政策、結構改革等作用於經濟供給側的相關政策,並具有“量”與“質”雙重內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增強日本供給能力,消除資源配置扭曲,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但也引發產能過剩、社會貧富...
從中國經濟學理論看,供給經濟學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所有制和產權、現代企業制度、生產要素供給效率等方面;需求經濟學理論研究主要集中於收入分配製度、政府的作用、比較優勢等方面。長期以來,經濟學界針對供給側、需求側和結構方面的理論研究...
第三節 供給側五大要素組合的最佳化,要聚焦全要素生產率 / 049 第三章 我國供給側改革的大縱深、理論模型與實施路徑 / 054 第一節 長周期:我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縱深時代背景 / 054 第二節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模型...
四 以創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框架 第三章 以創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證分析——基於計量經濟模型 一 基於創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角度的測度 二 基於創新促進企業發展角度的測度 三 基於創新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角度的測度 四 結論...
再次,從我國經濟社會轉軌過程和具體國情看,客觀上特別需要注重供給側結構性問題,在“三農”、區域協調、環境保護、社會保障、科技創新、國防、重點建設等方面補短板、優結構,特別是以制度供給、深化改革來解放生產力,化解矛盾累積與隱患...
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和強大生產能力的優勢,使國內大循環建立在內需主動力的基礎上,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
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著力...
在有效擴大內需的同時,以攻堅姿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和中高端產品、技術比重,擴大高質量、高水平有效供給,形成需求側與供給側相互平衡、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的經濟成長新局面,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經濟...
為此,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在重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礎上重視需求側管理,實現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動態平衡。藍皮書認為,基於我國人口結構趨勢、現階段資本使用水平和全要素生產率水平,提升經濟成長質量和效率十分重要。表現在—...
圍繞貫徹落實“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加快信息化發展,直面“後金融危機”時代全球產業鏈重組,深度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加快信息化發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著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塑持續轉型升級...
開啟未來的關鍵在於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制度創新,打破傳統物理邊界和要素市場化體制機制約束,實現資源最佳化配置、產業深度融合以及治理能力提升;與此同時,以推動產業融合創新和數位化轉型為抓手,構築以新基礎設施為運行基礎、新生產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