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於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會議繼續將“穩中求進”作為來年經濟工作總基調,提出強化巨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強趙樂際王滬寧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會議。

習近平在重要講話中全面總結2023年經濟工作,深刻分析當前經濟形勢,系統部署2024年經濟工作。李強作總結講話,對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做好明年經濟工作提出要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 會議地點:北京
  • 會議時間: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
會議召開,會議內容,會議解讀,十個關注點,會議要點,圖片解讀,九問九答,詳解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出席領導,會議信號,

會議召開

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強、趙樂際、王滬寧、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會議。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

會議內容

習近平在重要講話中全面總結2023年經濟工作,深刻分析當前經濟形勢,系統部署2024年經濟工作。李強作總結講話,對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做好明年經濟工作提出要求。
會議認為,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後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加大巨觀調控力度,著力擴大內需、最佳化結構、提振信心、防範化解風險,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科技創新實現新的突破,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安全發展基礎鞏固夯實,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出堅實步伐。
會議指出,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要增強憂患意識,有效應對和解決這些問題。綜合起來看,我國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於不利因素,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要增強信心和底氣。
會議認為,近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有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深化了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和強大生產能力的優勢,使國內大循環建立在內需主動力的基礎上,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以高質量發展促進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發展和安全要動態平衡、相得益彰。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團結最廣大人民,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
會議強調,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大巨觀調控力度,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實增強經濟活力、防範化解風險、改善社會預期,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增進民生福祉,保持社會穩定,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會議要求,明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多出有利於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上積極進取,不斷鞏固穩中向好的基礎。要強化巨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政策工具創新和協調配合。
積極的財政政策要適度加力、提質增效。要用好財政政策空間,提高資金效益和政策效果。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強化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合理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用作資本金範圍。落實好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重點支持科技創新和製造業發展。嚴格轉移支付資金監管,嚴肅財經紀律。增強財政可持續性,兜牢基層“三保”底線。嚴控一般性支出。黨政機關要習慣過緊日子。
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精準有效。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成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盤活存量、提升效能,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轉型、普惠小微、數字經濟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要增強巨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強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科技、環保等政策協調配合,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巨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強化政策統籌,確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加強經濟宣傳和輿論引導,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
會議強調,明年要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突出重點,把握關鍵,紮實做好經濟工作。
一是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完善新型舉國體制,實施製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加強質量支撐和標準引領,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要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人工智慧發展。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開闢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廣泛套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強套用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
二是著力擴大國內需求。要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推動消費從疫後恢復轉向持續擴大,培育壯大新型消費,大力發展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積極培育智慧型家居、文娛旅遊、體育賽事、國貨“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穩定和擴大傳統消費,提振新能源汽車、電子產品等大宗消費。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最佳化消費環境。要以提高技術、能耗、排放等標準為牽引,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發揮好政府投資的帶動放大效應,重點支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基礎設施、節能減排降碳,培育發展新動能。完善投融資機制,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支持社會資本參與新型基礎設施等領域建設。
三是深化重點領域改革。要謀划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持續注入強大動力。不斷完善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體制機制,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深入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增強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在市場準入、要素獲取、公平執法、權益保護等方面落實一批舉措。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著力破除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要謀劃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落實金融體制改革。
四是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要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拓展中間品貿易、服務貿易、數字貿易、跨境電商出口。放寬電信、醫療等服務業市場準入,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認真解決數據跨境流動、平等參與政府採購等問題,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打造“投資中國”品牌。切實打通外籍人員來華經商、學習、旅遊的堵點。抓好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的落實落地,統籌推進重大標誌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
五是持續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要統籌化解房地產、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風險,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積極穩妥化解房地產風險,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的合理融資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完善相關基礎性制度,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統籌好地方債務風險化解和穩定發展,經濟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為穩定全國經濟作出更大貢獻。
六是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要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為底線,以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提升鄉村建設水平、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為重點,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強化農民增收舉措,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民眾可感可及的實事,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探索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改革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提高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標準。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
七是推動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要把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各類要素雙向流動,推動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積極融入和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最佳化重大生產力布局,加強國家戰略腹地建設。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
八是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打造綠色低碳發展高地。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落實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加強資源節約集約循環高效利用,提高能源資源安全保障能力。
九是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更加突出就業優先導向,確保重點群體就業穩定。織密扎牢社會保障網,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發展銀髮經濟,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
會議指出,要深刻領會黨中央對經濟形勢的科學判斷,切實增強做好經濟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看準了就抓緊乾,能多乾就多乾一些,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確定性應對形勢變化的不確定性。要全面貫徹明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注意把握和處理好速度與質量、巨觀數據與微觀感受、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發展與安全的關係,不斷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要準確把握明年經濟工作的政策取向,在政策實施上強化協同聯動、放大組合效應,在政策儲備上打好提前量、留出冗餘度,在政策效果評價上注重有效性、增強獲得感,著力提升巨觀政策支持高質量發展的效果。要講求工作推進的方式方法,抓住主要矛盾,突破瓶頸制約,注重前瞻布局,確保明年經濟工作重點任務落地落實。要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胸懷“國之大者”,主動擔當作為,加強協同配合,積極謀劃用好牽引性、撬動性強的工作抓手,紮實推動高質量發展。
會議強調,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經濟工作的決策部署。要不折不扣抓落實,確保最終效果符合黨中央決策意圖。要雷厲風行抓落實,統籌把握時度效。要求真務實抓落實,堅決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要敢作善為抓落實,堅持正確用人導向,充分發揮各級領導幹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要鞏固拓展主題教育成果,並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成效。
會議要求,要做好歲末年初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穩價,保障農民工工資按時足額發放,關心困難民眾生產生活,深入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守護好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身體健康。
會議號召,全黨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定信心、開拓奮進,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各項目標任務,以高質量發展的實際行動和成效,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會議解讀

十個關注點

一、總目標:增活力、防風險、強預期
中央指出對於2023年的經濟表現總體滿意,認為“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加大巨觀調控力度,著力擴大內需,最佳化結構,提振信心,防範化解風險,我國經濟回升向好”。
但同時也對困難和挑戰有足夠的正視,認為“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
對於2024年的工作目標,中央明確為“增強經濟活力,防範化解風險,改善社會預期”三個方面,以此來“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增強經濟活力,即通過加大巨觀調控力度、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等方式,釋放企業創新動力和活力,調動各方積極性。
防範化解風險,即統籌化解房地產、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風險,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改善社會預期,即通過“增強巨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形成政策合力,同時通過“加強經濟宣傳和輿論引導,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以進一步改善預期、提振信心。
二、總基調: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
2021和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政策總基調均為“明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今年則調整為“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從更強調“穩”,到更強調“進”和“立”,傳遞出更為積極的政策信號。
我們認為,所謂“以進促穩”,就是要確立更適宜的目標、出台更統一的政策,通過發展來解決穩定問題。從這一角度看,明年可能確定5.0%左右的增長目標並輔之以更積極政策,以提振市場主體信心。
會議提出“先立後破”並將其置於總基調之下,目的應該是要做好新舊模式之間的銜接和切換,避免之前出現過的盲目求快或一刀切的做法。涉及到“立”和“破”的領域,除了能源結構之外,還包括經濟新舊動能、房地產發展模式等。預計在新機制正式成型之前,原有的模式還將運行一段時間。
此外,會議還要求“統籌把握時度效”。從“時”的角度看,就是“強化巨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既關注短期波動,也關注中長期的結構最佳化。從“度”的角度看,就是財政政策的“適度加力”與貨幣政策的“靈活適度”。從“效”的角度看,就是“在政策儲備上打好提前量,留出冗餘度,在政策效果評價上注重有效性,增強獲得感”。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三、財政政策:適度加力,提質增效
會議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適度加力、提質增效”。
從政策取向來看,“適度加力、提質增效”與去年的“加力提效”基本一致,體現出政策的連續性。財政部在3月初的新聞發布會上曾表示,“加力提效”中的“加力”就是要適度加大財政政策擴張力度,“提效”就是要提升政策效能。
“適度加力”意味著財政政策會根據經濟運行情況,適時、適度加大政策擴張力度,鞏固經濟回穩向好基礎。強調適度,主要是出於以下考慮:一方面,隨著經濟持續修復,財政增收有基礎,政策過度擴張力度的必要性下降,同時也為巨觀調控留下更多政策空間;另一方面,今年底中央財政增發國債1萬億元轉移支付給地方使用,考慮到債券發行、資金撥付、項目端申報等均需要時間,形成實際投資支出將在明年。
“提質增效”則是從最佳化結構和加強管理著眼,進一步完善政策實施機制,切實提升政策效能和資金效益,這是財政政策的長期目標,旨在緩解地方財政壓力、確保財政運行可持續。今年以來,由於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疊加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影響下土地市場持續低迷,地方可用財力增長乏力,而財政支出剛性增長,“三保”支出、債務還本付息、重點領域項目資金需求不斷加大,地方財政收支延續緊平衡,一些基層財政運行比較困難。
從具體措施來看,預計明年的財政赤字率可能會較今年的3.8%有所下調,但將繼續突破3.0%,從而為應對內外部的不確定性留有餘地,若經濟恢復不及預期,不排除年中上調預算的可能性;穩增長和防風險統籌考慮下,新增專項債規模可能由今年的3.8萬億元小幅增加至4.0萬億元左右;稅費優惠政策和財政支出結構將進一步最佳化,增強精準性和針對性,兼顧供給側和需求側,從而加快推動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四、貨幣政策:靈活適度,精準有力
會議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精準有效”。
“靈活適度”的提法在2019-2021年均有出現,政策基調保持穩中偏松。2024年,穩健的貨幣政策將根據內外部形勢、流動性情況變化等相機抉擇,充分運用各類總量和結構性政策工具靈活調整,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滿足實體經濟融資需求。
在外部加息周期步入尾聲、掣肘減弱以及國內穩增長、防風險的訴求下,貨幣政策穩健寬鬆的基調未變,降準降息仍有一定空間,以助力銀行體系流動性保持穩定、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著力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
在貨幣供應量方面,本次會議強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成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與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表述相比,將原有目標“名義經濟增速”拆分為“經濟成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側重強調貨幣政策在穩定價格水平預期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脹或成為下一階段判斷貨幣政策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2023年以來,物價持續低位運行,預計2024年貨幣政策有望適度發力,推動物價水平溫和上升。
“精準有效”的提法首次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出現,但“精準”之前有過類似表述,如2020年貨幣政策要求“靈活精準、合理適度”、2022年貨幣政策要求“精準有力”,而“有效”則是近期提出,體現出後續將更為關注政策實施效果,發揮政策合力疏通傳導效率。
在“精準”的方向下,貨幣政策將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平衡好短期經濟成長和長期結構最佳化問題,包括PSL在內的結構性工具有望發揮更大作用,著力加強對科技創新、綠色轉型、普惠小微、數字經濟等“五篇大文章”和“三大工程”領域的支持,推動經濟發展動能轉變,助力房地產業新模式構建,並積極配合房地產風險化解、地方政府化債,堅持“有立有破”。
為使政策效果更為“有效”,下一步也將強化貨幣政策和財政、產業、區域、科技政策等之間的協調配合,積極盤活被低效、無效占用的金融資源,實現信貸結構“有增有減”、融資結構“有升有降”,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五、產業體系建設
與去年會議相比,中央將“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作為重點工作的第一項,而擴大內需則退居次席,反映出中央對於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高度重視。
具體而言,此項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五點:
一是“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著眼於發揮科技創新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新增長引擎的引領作用,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等新質生產力指明了發展路徑。
二是“實施製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要“圍繞製造業重點產業鏈,找準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薄弱環節,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攻關,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著力補強產業鏈,促進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三是“提升產業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產業鏈韌性與安全的重要性有階段性提升,預示了明年將在今年基礎上持續深化。促進產業鏈均衡發展,提升抗衝擊的能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
四是“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數字經濟”。把握數字經濟發展機遇,一方面“加快推動人工智慧發展,打造若干戰略性新型產業,開闢未來產業新賽道”,培育未來經濟成長的新動能,另一方面“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向中高端產業邁進,激發傳統產業活力。
五是“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這是新增內容,近年來首次在產業政策中提及。推動融資方式多元化發展,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提供長期穩定資金,將有利於產業穩健長遠發展。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六、擴大內需
在“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方面,會議提出“要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與以往表述相比,重點強調了“有潛能”“有效益”和“良性循環”。
在經歷了疫後一年的調整之後,恢復和提振內需工作取得一定進展,但增長勢頭尚不穩固,需求不足仍然掣肘經濟修復。從今年國內經濟運行來看,主要表現為結構性復甦,即服務消費、高新技術投資、國有企業投資等增長較快,但商品消費、基建和房地產開發投資以及民間投資增長較慢。這種發展的不平衡性,使得經濟循環不夠順暢,供過於求、供需不匹配問題逐漸凸顯,物價面臨一定壓力。
本次會議將消費和投資聯繫起來,意味著政策將不再孤立地刺激消費和投資,而是放眼長遠,兼顧提升市場經濟運行效率,力爭實現投資和消費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追求“1+1>2”的政策效果,提高內需增長的可持續性。
“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方面,既要穩定和擴大傳統消費,也要培育壯大新型消費,積極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同時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最佳化消費環境。
“擴大有效益的投資”方面,強調設備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個領域,並要求政府和社會資本加強合作,發揮好政府投資的帶動放大效應。
促進良性循環的角度考慮,預計明年投資方向會重點支持與最終需求相匹配的關鍵民生領域,如充電樁換電站、養老育幼設施、鄉村物流體系等,避免大規模刺激可能形成的產能過剩、債務積累、資金回報率下降等問題。而消費發展帶來的需求擴張,也會反過來拉動相關領域的投資,如對5G通信、綠色智慧型產品、電子商務等的需求增長,可以促進相關領域的投資和創新等,由此來實現供需匹配、良性循環。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七、深化重點領域改革
會議將“深化重點領域改革”作為重點工作的第三項,提出“要謀划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持續注入強大動力”。
深化改革的重點領域主要包括:
一是不斷完善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體制機制。一方面要“深入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增強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要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在市場準入、要素獲取、公平執法、權益保護等方面落實一批舉措”。
二是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完善適應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體制機制,如最佳化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激勵約束和考核評價體系等。
三是謀劃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預計包括持續完善預算管理體系,提升政府預算的透明度和規範性,深化稅制改革、持續推進減稅降費,健全財政體制,形成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
四是落實金融體制改革。預計包括健全金融監管體系、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推進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穩步擴大金融開放等。
八、高水平開放
去年會議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列為重點工作,此次會議則拔高至“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由重視吸引外資轉變為外貿與外資發展並重。
過去一年,我國面臨複雜嚴峻的外部形勢,主要已開發國家持續加息、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地緣政治衝突不斷湧現,導致我國對外經濟部門出現了一些波動,出口連續負增長、外商直接投資趨於下行。然而,需要認識到,出口和外資短期波動主要受國際經濟環境等周期性因素影響,就長期發展趨勢而言,我國商品出口占全球比重並未下降,商品貿易仍然具備較強的國際競爭力;我國吸引外資規模居世界前列,依舊是外資最青睞的投資目的地之一。
無論外部形勢如何變化,我國將始終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更好地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外貿方面,政策著力點包括支持外貿結構最佳化升級、加快培育以高技術、高附加值、綠色低碳等為特點外貿新動能,拓展多元穩定的國際經貿關係、抓好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8項行動的落實落地。
外資方面,將“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打造‘投資中國’品牌”。
制度型開放方面,“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更深層次地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和標準等制度型開放。近日,國務院印發了《全面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 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總體方案》,批覆了《支持北京深化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建設工作方案》,顯示出高水平對外開放正在持續推進。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九、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
會議提出“持續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與去年會議“有效防範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表述相比,強調了“持續”“重點領域”,這意味著防風險工作要繼續加強。
會議強調要“統籌化解房地產、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風險”,預示著未來持續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的關鍵點之一,在於要通盤考慮這個重點“風險三角”之間的關聯關係。
落腳到房地產方面,此次會議繼7·24政治局會議後再次刪掉了“房住不炒”的表述,要求“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的合理融資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完善相關基礎性制度,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繼續從供給端、需求端和新模式三方面落實。
我們認為,在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形成過程中,當務之急仍是打破負反饋鏈條,阻斷市場下滑,避免房地產市場風險蔓延。因此近期的政策重點在“保交樓”之外新增了“保主體”,無論是白名單制度還是“三個不低於”,目的都是打破市場的慣性下滑,疏通“金融與房地產的良性循環”,以實現“先立後破”。後續隨著房地產政策“組合拳”效力愈發顯現,市場預期有望逐步修復,房地產行業也有望築底企穩。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十、其他工作
會議部署了四個其他方面的工作:一是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要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
二是推動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要把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同時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
三是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
四是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好人民民眾關心的就業、社會保障、生育、養老等民生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這幾項工作去年並沒有單列,今年則分列四條,反映出高層對於三農、區域、綠色、民生等問題的重視,目標是“增進民生福祉,保持社會穩定”。

會議要點

會議指出,綜合起來看,中國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於不利因素,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要增強信心和底氣。
會議要求,明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多出有利於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上積極進取,不斷鞏固穩中向好的基礎。要強化巨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政策工具創新和協調配合。
會議強調,明年要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突出重點,把握關鍵,紮實做好經濟工作。一是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二是著力擴大國內需求。三是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四是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五是持續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六是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七是推動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八是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九是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會議指出,要全面貫徹明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注意把握和處理好速度與質量、巨觀數據與微觀感受、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發展與安全的關係,不斷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要準確把握明年經濟工作的政策取向,在政策實施上強化協同聯動、放大組合效應,在政策儲備上打好提前量、留出冗餘度,在政策效果評價上注重有效性、增強獲得感,著力提升巨觀政策支持高質量發展的效果。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大家知道,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實踐證明,中國式現代化走得通、行得穩,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
會議還提出:黨政機關要習慣過緊日子。這句話傳遞的信號很明確,不僅要過緊日子,還要習慣過緊日子。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的,黨和政府帶頭過緊日子,目的是為老百姓過好日子。
2023年經濟工作情況
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後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加大巨觀調控力度,著力擴大內需、最佳化結構、提振信心、防範化解風險,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科技創新實現新的突破,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安全發展基礎鞏固夯實,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出堅實步伐。
當前經濟需要克服的困難和挑戰
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
當前經濟形勢研判
綜合起來看,我國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於不利因素,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要增強信心和底氣。
“五個必須”
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
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和強大生產能力的優勢,使國內大循環建立在內需主動力的基礎上,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
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
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以高質量發展促進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發展和安全要動態平衡、相得益彰。
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團結最廣大人民,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
2024年經濟工作總體要求
明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多出有利於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上積極進取,不斷鞏固穩中向好的基礎。
政策部署
積極的財政政策要適度加力、提質增效。
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強化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增強財政可持續性,兜牢基層“三保”底線。嚴控一般性支出。黨政機關要習慣過緊日子。
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精準有效。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成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
要增強巨觀政策取向一致性。
加強經濟宣傳和輿論引導,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
“九項任務”
2024年經濟工作重點內容
一、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完善新型舉國體制,實施製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加強質量支撐和標準引領,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要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人工智慧發展。
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開闢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廣泛套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加強套用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
二、著力擴大國內需求
要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推動消費從疫後恢復轉向持續擴大,培育壯大新型消費,大力發展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積極培育智慧型家居、文娛旅遊、體育賽事、國貨“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
穩定和擴大傳統消費,提振新能源汽車、電子產品等大宗消費。
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最佳化消費環境。
要以提高技術、能耗、排放等標準為牽引,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發揮好政府投資的帶動放大效應,重點支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基礎設施、節能減排降碳,培育發展新動能。
完善投融資機制,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支持社會資本參與新型基礎設施等領域建設。
三、深化重點領域改革
要謀划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持續注入強大動力。
不斷完善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體制機制,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深入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增強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
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在市場準入、要素獲取、公平執法、權益保護等方面落實一批舉措。
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
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著力破除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
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
要謀劃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落實金融體制改革。
四、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要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拓展中間品貿易、服務貿易、數字貿易、跨境電商出口。
放寬電信、醫療等服務業市場準入,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認真解決數據跨境流動、平等參與政府採購等問題,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打造“投資中國”品牌。
切實打通外籍人員來華經商、學習、旅遊的堵點。
抓好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的落實落地,統籌推進重大標誌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
五、持續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
要統籌化解房地產、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風險,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積極穩妥化解房地產風險,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的合理融資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
完善相關基礎性制度,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統籌好地方債務風險化解和穩定發展,經濟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為穩定全國經濟作出更大貢獻。
六、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
要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為底線,以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提升鄉村建設水平、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為重點,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強化農民增收舉措,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民眾可感可及的實事,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探索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改革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提高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標準。
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
七、推動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
要把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各類要素雙向流動,推動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積極融入和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
最佳化重大生產力布局,加強國家戰略腹地建設。
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
八、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
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打造綠色低碳發展高地。
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
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
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落實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加強資源節約集約循環高效利用,提高能源資源安全保障能力。
九、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要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
更加突出就業優先導向,確保重點群體就業穩定。
織密扎牢社會保障網,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發展銀髮經濟,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

圖片解讀

  • 15
    中央定基調,明年經濟工作這么乾
  • 1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思維導圖
參考資料:

九問九答

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全面總結2023年經濟工作,深刻分析當前經濟形勢,系統部署2024年經濟工作。
“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引領中國經濟的風向標”,這次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不僅為中國經濟把脈問診,還為明年如何做好經濟工作把向定調。如何更好理解會議精神,可從九個方面來解讀。
一問:會議是如何為今年中國經濟把脈問診的?
今年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具體體現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科技創新實現新的突破,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安全發展基礎鞏固夯實,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出堅實步伐。
會議談到了成就,也沒有迴避問題: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聚焦實踐遇到的新問題、改革發展穩定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人民民眾急難愁盼問題等,並不斷解決問題,才能闖關奪隘,邁向新台階。
二問:會議提出“五個必須”有何深意?
“五個必須”分別是: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
這“五個必須”都是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它們具有內在的邏輯關聯。掌握了這些規律性認識,對於做好經濟工作,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具有重要意義。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三問:做好明年經濟工作,為何要堅持這十二個字?
此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已經強調,“明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此次重申這十二個字,並提出:多出有利於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上積極進取,不斷鞏固穩中向好的基礎。
這說明做好明年經濟工作必須處理好穩和進的關係,穩下來,並向前進,才能更好地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還要處理好立和破的關係,早在2021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強調:“必須堅持穩中求進,調整政策和推動改革要把握好時度效,堅持先立後破、穩紮穩打。”這次再度提及“先立後破”,既體現了中央決策一以貫之,還說明中央明年將出台更精準措施,以確保經濟發展穩中有進。
四問:會議為何提出“黨政機關要習慣過緊日子”?
“黨和政府帶頭過緊日子,目的是為老百姓過好日子,這是我們黨的宗旨和性質所決定的。”今年11月7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明確指出,要始終堅持“過緊日子”的思想,加強財政資源科學統籌和合理分配,合理確定預算收支規模,統籌保障和改善民生,杜絕奢靡浪費等現象。
“足國之道,節用裕民”。黨政機關習慣過緊日子,既能更好增強財政可持續性,兜牢基層“三保”底線,也能率先垂範,激發全社會更加注重把財力用在刀刃上。
五問:此次會議對民營經濟有何利好?
會議指出,不斷完善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體制機制,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此外,會議還提出: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在市場準入、要素獲取、公平執法、權益保護等方面落實一批舉措。
黨中央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三個沒有變”,始終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當作自己人。僅今年下半年,中央就出台了一系列助力民企發展的好政策,並設立了民營經濟發展局。隨著政策持續發力,民營經濟也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六問:會議對新質生產力有何闡述?
會議指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是以創新為第一動力、智慧型為重要資源、數據為核心生產要素的生產力。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發展新質生產力,才能為高質量發展輸送源源不斷的動力。會議部署明年九大任務,把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放在第一條,也正是因為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
七問:會議對改革開放有何新布局?
會議多次提到改革和開放,並強調“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具體來說,就是要謀划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持續注入強大動力。還要放寬電信、醫療等服務業市場準入,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認真解決數據跨境流動、平等參與政府採購等問題,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打造“投資中國”品牌。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我們不僅要改革和開放,還要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今年是改革開放45周年,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我們的事業將迎來新的飛躍。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八問:會議對民生工作有何部署?
會議指出,更加突出就業優先導向,確保重點群體就業穩定。織密扎牢社會保障網,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發展銀髮經濟,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
就業、社保、生育、養老等,都是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民生連著民心,不斷提高公共服務均衡化、優質化水平,不僅有利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也是在不斷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九問:做好明年經濟工作的信心在哪裡?
信心來自多方面。比如,綜合起來看,我國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於不利因素,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最關鍵的是,我們有黨的全面領導,有黨中央關於經濟工作的正確決策部署。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前三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5.2%,我們有信心實現全年經濟目標。我國經濟仍然是全球增長最大引擎,今年對全球經濟成長的貢獻將達到三分之一。
“信心賽黃金”。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增強信心和底氣,深刻領會黨中央對經濟形勢的科學判斷,切實增強做好經濟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看準了就抓緊乾,能多乾就多乾一些,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確定性應對形勢變化的不確定性。
“把舵定向穩馭舟”。如何做好明年經濟工作,黨中央已經作了決策部署。只要我們不折不扣抓落實、雷厲風行抓落實、求真務實抓落實、敢作善為抓落實,就能推動中國這艘經濟巨輪一路劈波斬浪、行穩致遠。

詳解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

今年主要預期目標有望圓滿實現 明年有利條件強於不利因素
問:今年經濟運行有何特點?如何看待明年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內外部環境?
答: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對今年經濟工作進行了全面總結,對明年經濟形勢作了深刻分析。我們理解,概括起來講,今年我國經濟運行呈現“一高一低兩平”的特點,即增速較高、就業平穩、物價較低、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主要預期目標有望圓滿實現。一是經濟實力再上新台階。有機構和專家學者預測,全年經濟成長5.2%左右,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26萬億元。今年我國仍是全球增長的最大引擎,對全球經濟成長的貢獻約為1/3。二是就業物價總體穩定。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降到5.2%左右、比去年低0.4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約0.3%。三是國際收支基本平衡。進出口額同比基本持平,出口占國際市場份額有望維持在14%左右的水平。四是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積極進展,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安全發展基礎鞏固夯實,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明年我國經濟面臨的機遇大於挑戰,有利條件強於不利因素。從國際看,當今世界變亂交織,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政治紛爭和軍事衝突多點爆發。世界經濟成長動能不足,據國際機構預測,明年世界經濟和貿易整體上不如疫情之前。從國內看,經濟大循環存在堵點。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意願不夠強;部分新興行業存在重複布局和內卷式競爭,一些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企業存在不願投、不敢投現象;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化解多年積累的房地產、地方債務、金融風險需要一個過程。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仍面臨諸多機遇。一是我們擁有世界上最有潛力的超大規模市場。隨著社會預期逐步改善,高儲蓄將逐步向消費、投資轉化。二是巨觀政策會對經濟恢復持續提供支撐。今年增發一萬億元國債,以及降準降息、減稅降費等政策效應將在明年持續釋放,明年還將出台新措施,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形成疊加,有力推動經濟恢復向好。三是政策空間仍然較足。我國物價較低,中央政府債務水平不高,加力實施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是有條件的。四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注入強大動力。我們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加大吸引外資力度,持續最佳化營商環境,將不斷激發經營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五是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蘊含新機遇。人工智慧、商業航天、量子科技、生物製造等領域技術加快突破,綠色發展推動生產消費加速轉型,這些將催生產業變革,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舞台。
總的看,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支撐高質量發展的要素條件不斷集聚增多,我們要增強信心和底氣。
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
問:會議提出要加大巨觀調控力度,明年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巨觀調控政策有哪些考慮?
答:實現明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我們理解,工作指導上要把握好幾點。
第一,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穩是大局和基礎,要多出有利於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進是方向和動力,要有力進取,該立的要積極主動立起來,該破的要在立的基礎上堅決破,不斷積累更多積極因素,實現經濟社會大局穩定。同時,調整政策和推動改革要穩紮穩打,把握好時度效,不能脫離實際、急於求成。
第二,積極的財政政策要適度加力、提質增效。要用好財政政策空間,提高資金效益和政策效果。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強化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嚴控一般性支出,真正把資金用在刀刃上。要最佳化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投向和額度分配,合理擴大用作資本金範圍。落實好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要嚴格轉移支付資金監管,嚴肅財經紀律。增強財政可持續性,兜牢基層“三保”底線。
第三,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精準有效。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成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這個表述有兩方面新意,一是把社會融資規模指標排在貨幣供應量前面,因為這一指標與經濟成長的關係更緊密;二是把以往的“名義經濟增速”改為“經濟成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這樣可以更好統籌經濟成長和價格水平的目標要求,並強調價格水平是貨幣政策的重要調控目標。要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盤活存量、提升效能,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轉型、普惠小微、數字經濟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要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第四,要增強巨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強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科技、環保等政策協調配合,確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比如,在化債進度、補充銀行資本、政府債券發行等方面,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加強配合。會議第一次提出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巨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這對加強政策協同具有很強針對性。要加強經濟宣傳和輿論引導,強化預期管理,與巨觀調控政策同頻共振,為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提供有力支撐。
“三駕馬車”協同發力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
問:目前我國需求不足的問題較為明顯,明年如何實現“三駕馬車”協同發力,促進經濟回升向好?
答:明年要加強需求側管理,有效驅動消費、投資和出口“三駕馬車”,使生產能力有用武之地。必須統籌擴大內需和最佳化供給,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和強大生產能力的優勢,使國內大循環建立在內需主動力的基礎上,並帶動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實現“三駕馬車”協同發力,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加強和改善巨觀調控,實施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明年要強化巨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政策工具創新和協調配合。財政政策中,提出要用好財政政策空間,強化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合理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用作資本金範圍。貨幣政策中,提出要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同經濟成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落實好這些巨觀政策要求,強化巨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就能夠有效擴大總需求,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二是更好統籌消費和投資,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明年要努力促進居民消費從疫後恢復轉向持續擴大。要大力發展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等新型消費,積極培育智慧型家居、文娛旅遊、體育賽事、國貨“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帶動相關產業和消費場景的投資。要以提高技術、能耗、排放等標準為牽引,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這方面潛力很大,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和人民高品質生活的必然要求,在政策上適當支持引導就能夠釋放很大的需求。要發揮好政府投資的帶動放大效應,重點支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基礎設施、節能減排降碳等領域,培育發展新動能,加快經濟社會薄弱領域補短板和重大項目建設。要實施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支持社會資本參與新型基礎設施等領域建設。
三是積極穩定外貿基本盤,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要拓展中間品貿易、服務貿易、數字貿易、跨境電商出口。要鞏固外資企業在華發展信心,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發揮完善的產業配套體系優勢,支持外資企業繼續“在中國、為世界”,深度參與國際大循環。
問:今年以來我國吸引外資規模有所下降,外界炒作“外資撤離中國”。引資規模波動的原因是什麼,未來走勢如何?下一步有哪些舉措更大力度吸引和用好外資?
答:受全球跨國直接投資持續低迷、去年同期基數較高等因素影響,今年前10個月我國吸引外資規模同比下降9.4%,但金額仍處於歷史高水平,特別是服務業、高技術製造業外商直接投資加快,新設外資企業數量增長32.1%,高技術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增長9.5%,加拿大、英國、法國、瑞士、荷蘭等已開發國家對華投資大幅增長。
對於近期外資數據出現的波動,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經濟因素,也有非經濟因素。一是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地緣政治風險顯著上升,一些國家推動產業和資金回流,出台涉華投資限制措施。已開發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紛紛出台大力度優惠政策,招商引資國際競爭愈加激烈。二是疫情造成的衝擊和影響。疫情阻斷了線下考察交流,造成跨國公司對中國的實際情況缺乏了解,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誤解誤讀,影響了投資決策。三是隨著國內發展階段變化,勞動力成本上升,低成本優勢弱化。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因比較優勢變化發生梯度轉移,這是經濟因素決定的,也是正常的。
展望未來,我們吸引外資仍具備諸多有利條件。一是超大規模市場的吸引力。中國人均GDP已超過1.2萬美元,中等收入群體已有4億多人,全球規模最大而且還在不斷增加,這些都構成了一個規模巨大、增長性強的國內市場,將為各國企業提供廣闊市場空間和合作機遇。很多外資企業表示,中國市場不是選答題,而是必答題。二是完整產業體系的支撐力。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的國家,產業配套能力和集成優勢是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三是新發展格局的聚合力。在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過程中,外資企業在聯通國內國際循環、最佳化配置資源要素方面發揮著獨特的紐帶橋樑作用,大有可為,前景廣闊。
利用外資是中國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的重要內容,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一是穩步推進制度型開放,結合高水平經貿協定談判,主動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深化國內相關領域改革。全面取消製造業外資準入限制,擴大電信、醫療等服務業開放,努力破除影響外資準入的隱性壁壘,保障內外資依法平等進入負面清單之外的領域。二是積極回應外資企業訴求,認真解決數據跨境流動、平等參與政府採購等問題,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促進公平競爭,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三是進一步便利中外人員往來,在近期宣布的單方面免簽政策、互免簽證安排、加快恢復國際航班等基礎上,切實打通堵點,提升外籍人員來華經商、學習、旅遊的便利化水平。
新質生產力以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為核心標誌
問:如何理解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的內涵,怎樣加快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
答:習近平總書記近期到地方考察調研,多次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這一重要論斷,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進一步豐富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內涵,既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又具有深刻的實踐意義。
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產力,它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最佳化組合的質變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為核心標誌。
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要把握好三點。一是打造新型勞動者隊伍,包括能夠創造新質生產力的戰略人才和能夠熟練掌握新質生產資料的套用型人才。二是用好新型生產工具,特別是掌握關鍵核心技術,賦能發展新興產業。技術層面要補短板、築長板、重視通用技術。產業層面要鞏固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前布局未來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三是塑造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生產關係。通過改革開放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和高效配置。
具體而言,有6個方面的政策舉措。
一是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弘揚科學家精神和企業家精神,營造鼓勵大膽創新的良好氛圍。二是加快完善新型舉國體制,發揮好政府的戰略導向作用,讓企業真正成為創新主體,讓人才、資金等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三是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激勵企業加快數智化轉型,實現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的深度融合。四是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持續最佳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真正發揮超大規模市場的套用場景豐富和創新收益放大的獨特優勢。五是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數據和資本等生產要素活力,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力資本導向。六是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不斷改善營商環境,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與全球企業和人才共享中國的發展紅利。
問:我們如何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答: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有關部門和地方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有效應對一些國家不斷升級的遏制打壓,科技和產業領域湧現了不少里程碑式成果。此次會議明確提出,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領會好、落實好會議精神,重點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要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我們所講的新型舉國體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舉國體制,既要發揮好政府的戰略導向作用,也要發揮好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要加快補上工業化基礎、深層次積累等方面的差距,不斷強化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提高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安全水平。
二要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要積極主動適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快發展人工智慧,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開闢量子、腦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鼓勵綠色低碳產業發展。要運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等先進適用技術為傳統產業注入新動能,加快實現轉型升級。
三要凝練產業需求,最佳化創新體系布局。要根據產業的當下急需和長遠發展需要,再凝練部署一批關係全局、影響長遠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不斷加強套用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進一步發揮好國家實驗室體系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作用。要通過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支持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更多地投向科技創新。
此外,備受關注的鋰電池、光伏、新能源汽車等“新三樣”行業近年來發展比較快,在國際市場上也具有較強競爭力。要大力支持企業深度拓展國內、國際市場,推動最佳化行業技術標準,營造良好競爭環境,實現符合市場規律的優勝劣汰。
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壯大 加大政策落地力度
問:今年中央推出一系列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政策措施,目前落實情況和成效如何?怎樣進一步提振民營企業的信心?
答: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力量。今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隨後,相關部門陸續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舉措,形成了“1+N”政策體系。目前,這些政策舉措正在抓緊落實落地,民營經濟呈現出積極向好的發展態勢。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發展壯大民營經濟進一步進行部署,再次強調了堅持“兩個毫不動搖”。領會好、落實好會議精神,要完善相關政策舉措,加大政策落地力度,著力讓民營企業可感、可及。
一是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依法維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破除制約民營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制度障礙。推動民營企業轉變發展方式,轉換增長動力,做強實業,加強自主創新,實現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
二是在市場準入、要素獲取、公平執法、權益保護等方面落實一批標誌性舉措。開展招標投標領域涉民企歧視專項治理,清除所有制打分等歧視性做法。推動健全民企參與重大項目建設體制機制,破解民企融資難題。最佳化民企信用修復和服務機制。在查辦涉企案件和異地辦案中依法維護民企合法權益。
三是激發民營企業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推動在重點行業建立公共研發平台,支持民營企業與科研機構、高校合作建立技術研發中心等創新平台,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加大高端裝備、智慧物流、綠色低碳等領域套用場景開放力度,鼓勵民營企業參與新場景開發建設。進一步完善創新政策環境,有效實現民營企業創新產品優質優價、創新者獲利。
積極穩妥化解房地產風險,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問:我國房地產市場仍處於調整周期,中央提出積極穩妥化解房地產風險,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明年政策側重點是什麼?
答:當前,我國房地產市場形勢及發展走向受到各方面高度關注。這次會議對做好明年乃至今後更長時期的房地產工作作出了專門部署。領會好、落實好會議精神,需要著重把握好三方面內容:
一是積極穩妥化解房地產風險。今年以來,各有關方面認真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適時調整最佳化房地產調控政策,陸續出台了首套房“認房不認貸”“降低首付比例和利率”“支持金融機構滿足房企合理融資需求”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積極效果。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最新數據,僅11月份以來,工、農、中、建、交等五大銀行向非國有房企投放開發貸款300多億元,其中近兩周投放了140多億元。下一步,要持續關注房地產市場走勢,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的合理融資需求,對正常經營的房地產企業做到不抽貸、不斷貸、不惜貸,更好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要切實加強預售資金監管,確保在建項目順利完成。經過各方共同努力,防風險、穩市場的政策目標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二是抓緊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這是黨中央根據房地產發展新形勢作出的重大部署。“三大工程”既是解決人民民眾急難愁盼問題的重大民生工程,又有利於帶動房地產相關投資消費,穩定巨觀經濟大盤。目前,有關工作已經啟動。下一步,要抓緊完善各項配套支持政策,儘早推動一批項目落地實施,形成實物工作量,見到實實在在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三是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這次會議就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提出了明確要求。這是破解房地產發展難題、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治本之策。要在推進“三大工程”建設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加快構建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的住房供應體系,滿足工薪收入群體剛性住房需求,滿足城鄉居民多樣化改善性住房需求。同時,要針對房地產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完善相關基礎性制度,為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奠定良好的體制基礎。
當前,我國房地產市場正處於轉型期,雖然遇到了一些困難,但持續發展仍然有廣闊的前景和堅實的支撐。隨著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持續落實,各項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進實施,相信一定能夠有效化解風險,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推動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問:這次會議對防範化解風險做了哪些部署,如何防範風險,特別是系統性風險?
答: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及不久前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要持續有效防範化解房地產、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重點領域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領會好、落實好會議精神,需要把握三方面的原則:
一是要統籌風險化解與穩定發展的關係。債務風險高的地區要邊化債邊發展,在債務化解過程中找到新的發展路徑,要更大力度激發民間投資、擴大利用外資。債務風險較低的地區要在高質量發展上能快則快,特別是經濟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為穩定全國經濟作出更大貢獻。
二是要全面加強監管,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要嚴格財政監管,加強財會監督,嚴肅財經紀律,兜牢基層“三保”底線。要依法將所有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地方政府要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各方面要齊抓共管、密切配合,對各類違法犯罪行為和非法金融活動,要及時出手,堅決打擊。
三是要堅持系統觀念,找到正確的方式方法。要善於盤活存量資產,抑制增量風險。統籌化解房地產、地方債務和中小金融機構風險。
總的看,儘管當前一些領域風險隱患仍然較多,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只要堅持正確的原則和工作方法,風險仍是可防可控的,一定能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出席領導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領導同志,國務委員,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全國政協有關領導同志以及中央軍委委員等出席會議。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畫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政主要負責同志,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有關人民團體、中央管理的部分金融機構和企業、中央軍委機關各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等參加會議。

會議信號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王一鳴:增強經濟活力,關鍵是增強市場主體活力,增強民營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防範化解風險,比較突出的是房地產和地方債務等重點領域風險。改善社會預期,重要的是回應社會關切,推進相關領域改革。
中央定調明年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明年要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突出重點,把握關鍵,紮實做好經濟工作。這段表述里的重點和關鍵分別是什麼?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王一鳴:以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抓住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以戰略性前沿技術的突破來推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建設更有韌性的產業鏈、供應鏈。以高新技術突破,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基礎研究發展,推動戰略性技術突破,要打通“科技—產業—金融”鏈條,促進金融更好地支持科技創新,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就會呈現嶄新局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