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十講

供給側改革十講

《供給側改革十講》是賈康編著的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時間是2016年3月。

本書是著名學者賈康關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全書以理論密切聯繫實際、服務發展大局為宗旨,以準確把脈中國經濟、解決現實問題為導向,以思考縝密、觀點鮮明、講座風格、通俗易懂為特色,從巨觀背景分析到微觀改革路徑,從重點難點問題到具體突破入口,深入淺出、層層遞進,多角度、多側面地闡述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豐富內涵和現實意義。

基本介紹

  • 書名:供給側改革十講
  • 類別:時政、經濟
  • 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 出版時間:2016年3月
  • 頁數:256 頁
  • 定價:35.00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473-0949-0
  • 千字:184
  • 印張:16
編輯推薦,本書看點,作品目錄,作品思想,作品影響,作者簡介,

編輯推薦

  1. 著名經濟學家賈康關於供給側改革的最新力作,選輯他在各地高級幹部集體學習會及重要政策研討會上的系列講稿。
  2. 一本理論密切聯繫實際,全面解讀中央關於供給側改革精神和核心內涵的書。
  3. “供給側改革”已成為各方熱議的一個主題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事關我們如何認識、適應並引領經濟成長“新常態”從而對接“全面小康”和“中國夢”這一全局。
  4. 權威解讀,深入淺出,講座風格,通俗易懂,結合實際問題和案例,全面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豐富內容。

本書看點

《供給側改革十講》系著名經濟學家賈康關於供給側改革的最新力作。賈康是中國新供給經濟學派的代表人物,是受中財辦委託最早研究供給側改革的權威學者之一,被多家媒體稱為“供給側改革理論的重要創立者”。全書分十講18篇,從巨觀經濟社會背景分析入手,涉及供給側改革的多項內容,明確提出供給側理論創新與政策主張。以權威解讀、講座風格、深入淺出為特色,一書在手全面了解供給側改革的豐富內容。

作品目錄

序言 供給側改革是攻堅克難的系統工程 / 001
第一講
以供給側改革引領“新常態”對接“中國夢” / 003
供給側改革目的在於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 / 009
第二講
巨觀經濟社會背景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021
第三講
“新供給”的理論創新與政策主張 / 079
第四講
以供給創新引導和釋放需求潛力 / 097
供給側改革要解決好結構最佳化問題 / 112
第五講
股權時代的政策供給 / 121
供給側改革關鍵之一是去產能與供給管理 / 126
第六講
供給側改革核心內涵是深化改革解放生產力 / 141
供給側改革是經濟“升級版”正能量來源 / 154
第七講
供給側改革應從哪些重點領域加以實施 / 161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創新的力量由供給側發出 / 165
第八講
對供給側改革與科技創新的三層認識 / 173
以制度供給創新推動工業園區發展 / 178
第九講
對養老模式與頂層設計的三層認識 / 193
搭建養老金融平台共促供給側制度創新 / 198
第十講
對我國若干重大經濟社會現實問題的思考 / 203
附錄賈康: 供給側改革最需要有效制度供給 / 236

作品思想

供給側改革是攻堅克難的系統工程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供給體系質量、效率提升的方針,體現我國經濟工作思路和巨觀調控指導思想上的新思維。需求和供給是經濟中一對相輔相成的概念,政府的調控職能在於實現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動態平衡。過去,經驗較豐富、較成熟的是總量型的“需求管理”,以抽緊或放鬆銀根、對總需求刺激或抑制實施“反周期”操作。被人們長期忽視的是供給管理,其區別對待、突出重點、定向調控的結構性特徵十分明顯,理性掌握的難度也比需求管理大得多。
首先,從經濟學基礎理論層面說,人的需求是原生動力,但供給側對需求側的回響機制及其特徵,卻是劃分經濟發展不同階段和不同時代的決定性因素。使人類社會從以採集、狩獵來滿足生存需要的原始狀態,一路走過以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和信息革命為標誌的文明提升過程,其中關鍵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創新,都發生在供給側。在全球化時代,供給側以美國蘋果產品為代表的產出創新,可以在中國引出釋放消費需求的購買熱潮;出於對國內一些供給品魚龍混雜、質量無法保證的預期,中國遊客會到日本去大量出手購買使家庭衛生設施升級換代的“馬桶蓋”。過去需求側總量視野內稱為動力來源的消費、投資、淨出口“三駕馬車”,其實必然演變出“結構化”的動力問題,但我們只有將這種結構化邏輯傳導、轉移到供給側充分展開,才真正形成了對整個經濟成長動力體系的認知和把握——在真實世界並非以完全競爭自動解決全部結構最佳化問題的情況下,政府便不得不處理引導結構最佳化的“政策供給”和激發潛力釋放的“制度供給”的複雜問題。
其次,從經濟調控實踐經驗說,政府如何合理實施供給側管理問題無法迴避。應對世界金融危機衝擊,美國當局以區別對待把握重點的措施先後給花旗、“兩房”、通用注資,成為引導復甦過程的決定性轉折點;中國近年也一再努力以“定向寬鬆”實行貨幣政策的結構化運用,財政政策方面更是為最佳化結構而不遺餘力。
再次,從我國經濟社會轉軌過程和具體國情看,客觀上特別需要注重供給側結構性問題,在“三農”、區域協調、環境保護、社會保障、科技創新、國防、重點建設等方面補短板、優結構,特別是以制度供給、深化改革來解放生產力,化解矛盾累積與隱患疊加引領新常態,形成中長期可持續發展後勁。
所以,中央正是在深刻總結中外經濟理論與實踐得失的基礎上,在中國完成經濟、社會現代化轉軌升級的問題導向下,形成了關於著力推進供給側改革的明確要求。
供給側改革不是貼標籤式地選擇新概念,而是實行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理論密切聯繫實際”的創新;供給側改革不是否定需求側意義、作用和簡單搬用美國供給學派的“減稅為主”思路,而是借鑑中外所有需求管理、供給管理有益經驗而側重於供給體系建設的系統工程;供給側改革不是所謂搞“新計畫經濟”,而是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總體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前提下,把有效市場和有為、有限政府相結合,實現中國守正出奇的現代治理和追趕—趕超的超常規發展。
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內涵,是問題導向下以改革攻堅克難為關鍵、解放生產力的長期行為。十八大後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需要繼續大踏步跟上時代,最終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新常態“新”已明朗,“常”未實現。面臨矛盾凸顯的挑戰和“中等收入陷阱”前車之鑑的潛在威脅,必須打造新的動力體系。各國經驗都表明,供給側涉及的勞動力、土地及自然資源、資本、科技和制度這五大要素中的前三項,在一個經濟體達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前的過程中,較易表現出其支撐力和對發展的貢獻,但其後因不能順利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導致經濟成長動力不足而轉向衰減,中國即如此——低廉勞動力比較優勢支持我們一路走來成為“世界工廠”;土地和自然資源開發中無價變有價、低價變高價形成物質利益驅動的生機勃勃的超常規發展;引進外資帶來技術和管理經驗啟動本土原始積累過程並發展到民間資本十分雄厚的今天。然而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後,新的問題卻接踵而來: 民工荒、用工貴、招工難;征地拆遷補償的綜合成本急劇抬高且頻頻引發矛盾衝突;常規投資普遍出現“邊際收益遞減”。為引領新常態,我們必須更多地依靠後兩大要素的潛力釋放——科技第一生產力和制度改革帶來“最大紅利”,這就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對衝下行因素、打造經濟發展“升級版”的主要“正能量”元動力。這樣的問題導向,亟須在改革中解除供給抑制、放鬆供給約束,包括調整人口政策,最佳化勞動力供給,積極推進土地制度改革以適應統一市場建設要求,深化金融改革,使間接、直接融資產品多樣化而服務實體經濟升級換代,實施教育、科技改革,破解“錢學森之問”,依科研規律釋放科技創新潛力,配套化、實質性推進改革、減輕企業綜合成本、激發微觀主體活力,主要依靠優勝劣汰市場機制承受陣痛,淘汰落後、過剩產能,等等。雖然新階段供給側發力“攻堅克難”任務艱巨,但我們別無選擇,必須迎難而上,敢涉險灘,啃硬骨頭。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人不僅可以有技術層面的“後發優勢”,不僅可以消解漸進改革“路徑依賴”上的某些“後發劣勢”,還有望形成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學理支持之下供給側偉大實踐的“先發優勢”,去如願對接全面小康和“中國夢”!

作品影響

2016年12月,該書在由中共中央組織部黨員教育和幹部測評中心、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出版管理司、國家圖書館聯合舉辦的第三屆全國黨員教育培訓教材展示交流活動中榮獲精品教材。

作者簡介

賈康,全國政協委員、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財政學會副會長。北京市、上海市人民政府特聘專家,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特聘教授。1995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多次參加國家經濟政策制訂的研究工作,多次受中央領導同志之邀座談經濟工作。主持多項課題、出版多部專著、發表數百篇論文。孫冶方經濟學獎、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中國軟科學大獎獲得者。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近年致力於推動創立中國新供給經濟學,主張從供給端發力,加大制度創新,最佳化要素供給,全面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