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2年度報告新聞發布會

科技部2013年5月28日下午14:30,舉行“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2年度報告”新聞發布會。會議由科技部辦公廳副主任李桂華主持,國家遙感中心廖小罕主任、科技部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司楊鹹武副司長、國家遙感中心李加洪總工程師以及郭華東院士、梁順林教授、陳軍研究員等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工作的有關專家出席了發布會。廖小罕主任介紹了年度報告的有關情況並與相關專家一同回答了媒體提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2年度報告新聞發布會
  • 時間:2013年5月28日下午14:30
  • 舉辦單位:科技部
  • 主持人:李桂華
時間,地點,內容,

時間

2013年5月28日下午14:30

地點

內容

會議由科技部辦公廳副主任李桂華主持,國家遙感中心廖小罕主任、科技部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司楊鹹武副司長、國家遙感中心李加洪總工程師以及郭華東院士、梁順林教授、陳軍研究員等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工作的有關專家出席了發布會。廖小罕主任介紹了年度報告的有關情況並與相關專家一同回答了媒體提問。
文字摘編
[主持人]: 各位來賓、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下午好!
歡迎大家出席科技部今天舉行的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2年度報告新聞發布會!
出席今天新聞發布會的領導和專家有: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主任廖小罕;科技部高技術發展及產業化司副司長楊鹹武;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總工程師李加洪;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工作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所長、院士郭華東;《陸地植被生長狀況》分報告編寫組組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梁順林;《陸表水域面積分布狀況》分報告編寫組組長,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總工程師、研究員陳軍。
今天會議還特別邀請了武漢大學李德仁院士、國務院辦公廳電子政務辦公室李靜華副主任和尹志剛處長,參加這次新聞發布會的還有來自發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農業部、林業局、中科院、地震局、氣象局、國防科工局、海洋局、測繪地信局、總參謀部、總裝備部等中國參加國際地球觀測組織(GEO)部際協調小組成員部門的各位聯絡員以及有關專家。科技部高新司、基礎司、社發司、合作司的有關領導也出席了今天的發布會。
今天,出席發布會的還有來自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科技日報、中新社、即刻搜尋、中國地理信息產業網和遙感信息等新聞媒體的朋友。
我們對各位專家、領導和媒體朋友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
接下來請遙感中心廖小罕主任發布有關信息,大家歡迎!


[廖小罕]:今天科技部在此舉行新聞發布會,正式對外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2年度報告》。
2012年初,根據國際地球觀測系統的發展態勢,在中國參加地球觀測組織(GEO)部際協調機制下,在我部長期組織向國辦及有關部門報送遙感監測信息服務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國際合作渠道,在863計畫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領域相關項目支持的成果套用基礎上,發揮國內多部門優勢,啟動了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年報的編制工作,並將其作為一項開創性、基礎性的長期業務工作。黨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我們這項工作進一步指明了方向,提高了認識,堅定了信心。開展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堅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綱,面向需求,抓住機遇,充分發揮遙感技術可以快速、準確、直觀監測全球到區域多種生態環境要素及其變化的優勢,在全球尺度上以國家為單元,在全國尺度上以省(區、市)為單元,對生態環境要素進行動態監測,面向政府部門、社會及科技界,每年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報告和數據集產品。
在我部萬鋼部長、王志剛書記和曹健林副部長的領導下,在國務院辦公廳、財政部的大力支持下,以及我部辦公廳、科研條件與財務司、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司、國際合作司等相關司局的支持下,國家遙感中心根據科技部的總體部署,在國家863計畫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領域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組織北京師範大學、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清華大學、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等國內優勢科技力量,開展2012年度報告的編制工作。組織召開了各類研討、諮詢和評審會,涉及相關領域知名專家400多人次,確保了報告的科學性和權威性。報告中所採用的多個遙感定量數據集產品均屬全球首次發布。其中《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2年度報告》中的分報告“陸地植被生長狀況”這個報告所採用的1982-2011年遙感數據產品,是由我國科學家基於國內外遙感衛星數據研發的,形成了每8天一次的30年時間序列全球陸地植被葉面積指數產品。這是國際上公開發布的首個最長時間序列的同類產品;年度報告中的另一個分報告“陸表水域面積分布狀況”是以30米空間解析度衛星數據為基礎,形成2010年全球陸表水域面積分布遙感定量數據集產品,這也是目前全球最高空間解析度的同類產品。2012年度報告是在全球、各大洲、國家和我國各省(區、市)的葉面積指數和陸表水域面積統計結果基礎上分析得到的,主要成果概括為以下五點:
第一點:報告系統揭示了全球30年陸地植被生長的空間格局和分布規律,為今後開展全球陸地植被生態系統變化研究提供了背景參考數據。全球植被葉面積指數總體呈現赤道地區最高、溫帶地區次之、亞熱帶和極地地區較低的地帶性分布特徵。最高值區域出現於赤道附近的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最低值區域主要分布在亞洲和非洲的沙漠以及南極洲和青藏高原等地的常年冰雪覆蓋區域。
第二點:報告對全球30年陸地植被生長狀況時空變化進行了系統分析,揭示了時空變化的特徵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總體來看,30年來反映全球陸地植被生長狀況的葉面積指數呈緩慢上升趨勢,變化趨勢較平穩,這表明全球地表植被生長狀況總體轉好。研究發現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葉面積指數顯著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與全球變化造成的該地區溫度升高密切相關;而南美洲的熱帶雨林南緣和非洲熱帶雨林周邊地區葉面積指數顯著減少,顯示了人類活動對植被生長的影響。
第三點:報告表明,我國陸地植被生長狀況空間格局分異明顯,30年來總體呈現好轉趨勢。我國植被生長狀況區域差異較大,葉面積指數總體分布呈現東部高、西部低,從東南向西北遞減的趨勢。30年來葉面積指數的增長速度明顯高於世界和亞洲平均值。海南、雲南、湖南、廣東、江西、福建和浙江等省的大部分地區,葉面積指數有較大增幅;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城市擴張區域有較大降幅。我國實施的“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草)、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大生態保護工程,對改善我國的生態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四點:報告結果顯示,全球陸表水域空間分布極為不均,水域主要集中於北半球的中高緯度地區和赤道地區。2010年全球陸表水域總面積為367.67萬平方公里,占全球陸表面積的2.73%。其中,北美洲和亞洲擁有全球約75%的陸表水域面積。除南極洲外,各大洲陸表水域面積占全球陸表水域面積的比例大到小依次為:北美洲、亞洲、歐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
第五點:報告結果表明:我國陸表水域空間分布總體呈現南多北少、東多西少的特點。2010年我國陸表水域面積為14.23萬平方公里,全球排名第四位,在加拿大、俄羅斯、美國之後。水域面積最大的五個省(區、市)依次為西藏、青海、江蘇、新疆、湖北。鄱陽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該湖水域面積年際和季節變化較大,豐水期和枯水期面積之差達2000-3000平方公里,水域面積總體呈現萎縮趨勢。
以上簡單介紹了報告的五個方面成果,本次發布的年度報告和相關數據集產品已同時在中國空間信息網和即刻搜尋網發布,歡迎大家訪問、下載、使用。此前,支撐本年度報告的相關數據集產品已於2012年11月在巴西召開的國際地球觀測組織(GEO)第9次全會上首次進行了介紹,並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2013年4月22日召開的第35屆國際環境遙感大會上我們印發了兩個報告的中英文簡本,也得到了國際同行的密切關注和高度評價。希望大家通過中國空間信息網和即刻搜尋網關注並了解《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2年度報告》的詳細信息。
今後,編制並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年度報告》將作為科技部一項重要的常規性工作和國務院辦公廳“全國空間信息系統”的重要服務內容,長期、持續地開展下去。目前,此項工作已得到中央財政專項工作經費支持,科技部也為此制訂了系統性的工作規劃,後續研究工作正在穩步推進。我們將加大投入,充分利用國際和國內兩個渠道開展工作,國際上將藉助政府間地球觀測組織(GEO)合作平台和中國作為GEO聯合主席國的有利條件,推進更廣泛的國際合作,繼續加強對現有遙感數據產品的國際驗證,進一步擴大該工作的國際影響和套用;在國內,將充分利用國家科技計畫相關成果,發揮多部門合作的優勢,藉助中國GEO部際協調機制和國家遙感中心業務部協調機制,更多地採用中國國產衛星遙感數據,開展對更多的全球生態環境因子的持續監測與數據更新,特別是加大我國氣象、海洋、資源、環境、測繪等衛星數據的綜合套用,提高對我國生態環境遙感監測能力建設的水平。並將此項工作與“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專項行動”、“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等相關科技計畫緊密結合,協同創新。
我們將以此次發布會為新的起點,進一步做好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年度報告工作。根據政府部門、學術界和社會公眾的意見和反饋,進一步加強工作組織,提高研發水平,提升成果層次。我們也希望國際社會密切關注我們的工作動態,開展合作,不斷提出意見和建議,支持這項工作從中國走向世界,為推動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在此,我代表報告組織編寫的具體部門特別感謝國務院辦公廳電子政務辦公室、GEO部際協調小組各成員部門對我部開展這項工作的大力支持,感謝參與本年度報告的顧問組、專家組、編寫組,以及今天參加會議的各位領導、專家和媒體朋友們!
謝謝大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