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全球海洋觀測網(
- 外文名:ARGO
- 成立時間:1998年
- 用途:快速、準確、大範圍地收集全球海洋上層的海水溫度、鹽度剖面資料
2001年10月中國正式加入ARGO全球海洋觀測網。截至2010年1月,中國共投放ARGO浮標62個,在位運行的浮標為32個。
全球海洋觀測網(ARGO)計畫是1998年推出的一個全球海洋觀測試驗項目,旨在快速、準確、大範圍地收集全球海洋上層的海水溫度、鹽度剖面資料,以提高氣候預報的精度。ARGO...
“阿爾戈”浮標指用於建立全球海洋觀測網的一種專用測量設備。Argo是英文“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Oceanography”的縮寫,其中文含義為“地轉海洋學實時觀測陣...
2014年12月9日,國家海洋局印發《全國海洋觀測網規劃(2014—2020年)》。該《規劃》分形勢與現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發展目標;總體布局;主要任務;保障措施5部分。...
全球海洋觀測系統,由以下4個國際機構發起並組織實施: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IOC)、世界氣象組織、國際科學聯合會理事會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GOOS項目辦公室設在巴黎IOC...
2019年5月,《全國海洋觀測網規劃(2021年—2030年)》第一次編寫組討論會在天津召開。較《全國海洋觀測網規劃(2014年—2020年)》,新《規劃》涵蓋領域。...
海底科學觀測網是人類建立的第三種地球科學觀測平台,通過它人類可以深入到海洋內部觀測和認識海洋。2017年5月,中國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正式被批覆建立,項目總投資超20億...
全球海洋實時監測中全球海洋觀測系統的東北亞地區性示範系統。1990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目的是:(1)改善海洋服務,促使本地區海洋經濟繁榮;(2)提供數據和信息,...
建立全球海洋氣象監測網的國際性計畫。1999年由美國提出並在海洋觀測系統國際會議上通過。該會議由26個國家的300多名科學家參加。計畫在10年內建成多國參加的多個...
“海底長期觀測網路試驗節點關鍵技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深海高壓直流變換器的開發成功標誌著我國在該技術領域獲得巨大技術突破,不僅填補了國家空白,還將為我國在海洋...
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海洋探測平台呈現多樣化態勢當前,用於水文觀測的主要有遙感衛星、岸基雷達、潛標、錨定浮標、漂流浮標、Agro浮標等。尤其是由Agro浮標組成的全球...
東甌海洋綜合觀測平台是由國家海洋局溫州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承擔建設的海洋觀測平台。東甌海洋綜合觀測平台位於浙江省洞頭縣東南側約30公里的海域,觀測輻射區域包括洞頭...
《海底觀測:科學與技術的結合》內容簡介:原位、實時觀測技術的發展,正在使海洋...3.世界大洋的Ar90計畫2.1.3 海流通道的觀測1.大西洋經向環流減弱之爭2....
如在熱帶海洋與全球大氣(TOGA)計畫中,每年投放的拋棄式深溫計(XBT)達3萬個,飄流浮標達230個。海洋觀測儀器是用於海洋觀測的所有儀器的總稱,是觀測和測量海洋的...
GEOSS:自2002年以來,一個旨在全球建立一個對天氣、氣候、海洋、大氣、水體、陸地、地質動態、自然資源、生態系統進行觀測的系統——全球地球觀測系統(global earth ...
全球海洋環流試驗是指全球範圍內觀測和了解海洋各種時間尺度變化及其對全球氣候所產生的影響的全球性試驗協作活動。...
監測中心編制的各類監測產品為國家或區域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海洋功能區劃、重點海域環境保護規劃的制定,海洋環境災害減輕對策的 提出,以及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行動的決策等...
《海底觀測系統》是2006年海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燦軍。...... 海底觀測系統編輯 鎖定 《海底觀測系統》是2006年海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燦軍。...
1975年6月開始執行的“全球聯合海洋台站網海洋污染監測”的項目主要有:海洋溫熱結構、鹽度、海流、風、波浪、降水、氣溫、pH、溶解氧、氨鹽、亞硝酸鹽、硝酸鹽...
2017年12月1日,從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獲悉,《廣東省海洋觀測網建設規劃(2016-2020年)》已正式實施。《規劃》明確廣東沿海每50公里將設定1個岸基海洋觀測站。...
中國科學院在創新三期部署建設了“中國科學院近海海洋觀測研究網路”,該網路包括4個新建的海洋觀測研究站、現有的3個國家臨海生態環境監測站以及中科院近海開放航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