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觀測系統》是2006年海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燦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底觀測系統
- 出版時間:2006-03-30
-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 作者:楊燦軍
- 頁數:129
- ISBN:7-5027-6555-7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1.1 人類認知地球的觀測平台
1.2 海底觀測系統的構成、功能和意義
1.2.1 海底觀測技術
1.2.2 海底觀測系統的功能和意義
1.3 海底觀測系統的分類
1.3.1 海底觀測系統的構成方式
1.3.2 海底觀測站
1.3.3 海底觀測鏈
1.3.4 海底觀測網路
1.4 海底觀測系統的關鍵技術
2 海底觀測技術
2.1 概述
2.2 觀測感測器示例簡介
2.2.1 物理海洋觀測感測器設備
2.2.2 海底物探觀測感測器設備
2.2.3 化學海洋觀測感測器設備
2.2.4 生物海洋觀測感測器設備
2.2.5 浙江大學的海底觀測設備
2.3 浙江大學研製的深海熱液原位觀測感測器系統設計與套用
2.3.1 電路設計說明
2.3.2 下位機軟體
2.3.3 感測器集成封裝
2.3.4 浙江大學研製的深海熱液原位觀測感測器系統的優點
2.4 套用試驗
2.4.1 中國“大洋一號”試驗
2.4.2 美國“亞特蘭蒂斯”號試驗
2.4.3 中國“大洋一號”試驗
2.4.4 美國“亞特蘭蒂斯”號試驗
3 通信技術
3.1 概述
3.2 海底觀測站的通信技術
3.2.1 海底觀測站的RS一232、RS一485通信技術
3.2.2 海底觀測站的電磁感應式通信技術
3.2.3 海底觀測站的光學通信技術
3.3 海底觀測鏈的通信技術
3.3.1 海底觀測鏈的水聲通信技術
3.3.2 海底觀測鏈的衛星通信技術
3.4 海底觀測網路的海底光纜通信技術
3.4.1 海底光纜通信技術發展歷程
3.4.2 海底光纜的結構
3.4.3 海底光纜通信系統的構成
3.4.4 海底光纜通信技術的發展趨勢
3.5 連線岸邊基站的衛星地面站、數傳電台及CDMA技術
3.5.1 衛星地面站技術
3.5.2 數傳電台技術
3.5.3 CDMA技術
3.6 海底觀測網路的通信協定
3.7 小結
4 海底接駁技術
4.1 概述
4.2 海底接駁盒的功能及其關鍵技術
4.2.1 海底接駁盒的功能
4.2.2 海底接駁盒的關鍵技術
4.3 海底接駁盒的總體設計
4.4 海底接駁盒的電能轉換和分配模組設計
4.5 海底接駁盒的信號處理和通信模組設計
4.6 海底觀測系統的接駁技術套用實例
4.7 小結
5 海底觀測網路的其他相關技術
5.1 電能供給技術
5.1.1 海底電能供給基本概念
5.1.2 海岸能量供給站點
5.1.3 電纜分叉點
5.1.4 能量管理和控制系統
5.1.5 接駁盒能量轉換模組
5.2 基站技術
5.2.1 基站系統區域網路的構成
5.2.2 基站系統的主要特點
5.2.3 基站系統的設計原則
5.2.4 基站系統的模組化構成
5.3 布網作業技術
5.3.1 海底光/電纜施工方法
5.3.2 海底光/電纜打撈維修施工方法
5.3.3 國外海底光/電纜敷設/維護技術
5.3.4 海底觀測系統接駁盒和觀測站等設備的布放與維護作業技術
5.3.5 海底光纜/電纜敷設/維護技術發展方向
5.4 小結
6 海底觀測系統實例
6.1 概述
6.2 美國HOB0海底熱液溫度觀測站
6.3 LE0—15生態環境海底觀測站
6.4 美國NEMO海底觀測鏈
6.5 夏威夷一2海底觀測網路(Hawaii一2Observatory,H20)
6.6 新澤西大陸架觀測網路計畫(NJSOS)
6.7 海洋研究互動觀測網路(ORI0N)計畫
6.8 “海王星”(NEPTUNE)海底觀測網路計畫
6.9 歐洲海底觀測網計畫(ESONET)
6.10 日本新型實時海底監測網路計畫(ARENA)
6.11 我國上海/福建地區海洋環境立體監測示範系統
6.11.1 上海海洋環境立體監測和信息服務示範系統
6.11.2 福建省“台灣海峽及毗鄰海域海洋環境實時立體監測系統”示範系統
6.12 小結
7 後記
7.1 我國對海底觀測技術的需求
7.2 海底觀測站的建設
7.3 海底觀測鏈的建設
7.4 海底觀測網路
7.5 小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