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增加1秒

今年(2012年)7月1日7時59分的這一分鐘,將包含61秒,而非通常的60秒。確定在6月30日23:59:59後面增加一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全球增加1秒
  • 年份:2012年
  • 確定:6月30日23:59:59後面增加一秒
  • 閏秒:本來就是人工添加
簡介,設立閏秒,本是為了協調,多個嘀嗒,成本投入巨大,沒有閏秒,時間文化喪失,

簡介

今年(2012年)7月1日7時59分的這一分鐘,將包含61秒,而非通常的60秒。確定在6月30日23:59:59後面增加一秒,記為23:59:60,然後才是第二天的00:00:00。相對於台北時間,也就是7月1日7:59:59後面增加一秒,出現7:59:60的特殊現象,然後才是8:00:00。此時,世界其他時區也同樣增加1秒,這多出來的1秒被稱為閏秒。閏秒的設定,原本是為了協調地球自轉速度不均勻造成的世界時和精確原子時之間的差異不致過大。但隨著全球化趨勢日益深入,一系列高精尖設備對時間精確度要求越來越高,要讓全世界的衛星定位系統、電台電視台、乃至一切基於時間的服務,在同一時刻精確地多“添加”一秒,全球將為之付出巨大成本。閏秒本來就是人工添加。

設立閏秒,本是為了協調

閏秒的誕生,和“秒”的定義不斷發展有關。一開始,一秒被定義為一天的1/86400,所謂的“一天”則是根據地球自轉決定的。這套計時系統被稱為“世界時”。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計時的精確性要求更高,設備條件也更先進。於是原子秒誕生了。1967年國際計量委員會決定,1秒被定義為一種特定的銫原子躍遷所產生的電磁波輻射振盪周期的9192631770倍。
但是,人們對於時間的感知,還是依靠日出日落等晝夜變化規律——這仍然是基於地球自轉的世界時系統。有資料顯示,地球正有越轉越慢的趨勢,日長在每100年內大約會增加1—2毫秒。為了讓原子時和世界時儘量接近,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於1972年引入閏秒概念:當兩者之間相差0.9秒(含)以上,就要在當年的年中(6月30日最後1分鐘)或者年底(12月31日最後1分鐘),對原子時系統增加或減去1秒。對於東八區的中國來說,就是在7月1日(或者翌年1月1日)7時59分內增加1秒。整整40年裡,地球一直越轉越慢,所以自閏秒誕生以來,都是“多1秒”,先後共有25個閏秒。由於地球自轉變慢的速度不規律,閏秒的出現也沒有規律可循。

多個嘀嗒,成本投入巨大

全世界有那么多定位衛星,還有數不勝數的基於時間提供服務的機構,要讓世界各國在同一個瞬間增加一個閏秒,絕非易事。稍有疏忽,電腦、手機、空中交通管制和金融交易市場就會因時間誤差而導致混亂。而且,基於閏秒出現的無規律性和不可預知性,要在設備上預留“置閏”設定也非常麻煩。總而言之,為了多一個“嘀嗒”,全世界要多付出許多人力財力成本。更難的是,隨著全球化的深入,一旦有一兩個國家拒絕採用閏秒、或者沒有精確完成置閏,許多高精度系統就無法在全世界範圍內實現銜接。
那么,何不乾脆全世界統一取消閏秒?事實上,以美國為代表的“實用派”,已經提出取消閏秒的建議。他們認為,既然原子時足夠精準,何不乾脆擯棄由地球和太陽構成的 “天然大鐘”,在軍事、商業、科學測繪等各個領域徹底採用原子時?畢竟這樣一勞永逸。

沒有閏秒,時間文化喪失

與此同時,以英國為代表的懷舊派,堅決“捍衛”閏秒存在的必要性。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原台長、上海市天文學會名譽理事長趙君亮認為,這不僅僅是因為格林尼治天文台在英國,更重要的理由是,如果取消閏秒,完全按照原子時生活,將“割裂人類生活的時間與大自然之間的內在聯繫。”有人這樣描述原子時:“作為科技進步的產物,全面採用原子時,意味著人們可以完全擺脫地球自轉與日月更替,孤獨地奔跑在向前的路上。”
根據國際計量局測算,如果沒有閏秒,約5000年後原子時將和世界時差1小時。在更遙遠的未來,原子時意義上的正午,對應的景象則是滿天星斗,這樣一來,許多歷史記載中的“某年某月某日某時,發生某事件”,將很難令後人理解,因為“某時”在彼時,對應的已經是完全另外一副景象。“這種局面意味著人類對於伴隨自我進步的‘時間文化’的一次拋棄”。
閏秒是去是留?這場爭論從1999年開始持續至今,在今年1月的國際電信聯盟無線通信全會上,決定把“最後決定時刻”推遲到2015年。短暫的1秒,蘊含著深厚的政治經濟博弈。不過趙君亮分析,用“閏分”或“閏時”來取代閏秒可能是個比較好的折中方案。如採用閏分,大約100年調整一次;閏時則是5000多年調整一次。比起每隔若干年就要調整一次的閏秒,這樣至少不太折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