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全息聲波技術
- 所屬學科:科學
聲全息是利用聲波干涉獲得被觀察物體聲場全部信息的聲成像技術.20世紀60年代中期,為了檢測和顯示對於可見光和X射來說是不透明物質的結構特性,人們提出用聲波代替光波的聲全息技術的研究,並且迅速地得到發展和套用.聲成像技術簡...
聲波全息攝影是使用聲波相干涉進行的全息攝影。原理與可見光全息攝影基本相同。拍攝時用兩個相干聲波,一個做為參考波,一個做為物體波,相干波產生干涉,經記錄就成為載有物波振幅和相位的全息圖。記錄聲波干涉的方法有多種,比較簡單的是液面法,即被攝體與聲源均置於液體內,干涉聲波使液面受激產生與疊合波形相似的...
全息投影技術是全息攝影技術的逆向展示,本質上是通過在空氣或者特殊的立體鏡片上形成立體的影像。不同於平面銀幕投影僅僅在二維表面通過透視、陰影等效果實現立體感,全息投影技術是真正呈現3D的影像,可以從360°的任何角度觀看影像的不同側面。技術套用 全息學的原理適用於各種形式的波動,如X射線、微波、聲波、電子波...
全息術(holography)又稱全息照相術,指在照相膠片或乾板上通過記錄光波的振幅和位相分布並再現物體三維圖像的技術。又稱全息照相術 、全息攝影術。全息術不僅可用於光波波段,也可用於電子波、聲波 、X射線和微波。普通照相只能記錄物體反射或透射光的振幅(強度) ,所以記錄的是物體的二維圖像。全息術不僅可記錄光...
雷射束掃描聲全息術是2003年公布的機械工程名詞。定義 把帶有物體信號的聲波投射在一個固體與氣體的界面上,使這個界面產生形變,再用一束雷射對界面進行二維掃描,雷射束受到界面形變即聲場的調製情況,由光電管輸出的信號中反映出來,光電管的輸出信號和參考信號疊加形成全息信號,而用示波器顯示出全息圖的方法。出處 ...
在空氣中,超聲波是指波長小於2厘米的機械波(一說1.7厘米,2cm波長對應17000Hz,1.7cm波長對應20000Hz,實際上沒有固定標準,只是一個便於記憶的數值罷了),其波長甚短,低於人耳聽覺的一般下限(2cm),人們將這種聽不見的機械波叫做超音波,次聲波的波長則一般長於20米(一說17米,20m波長對應17Hz,17m...
全息台上的所有光學器件都用磁性材料牢固地吸在工作檯面鋼板上。另外,氣流通過光路,聲波干擾以及溫度變化都會引起周圍空氣密度的變化。因此,在曝光時應該禁止大聲喧譁,不能隨意走動,保證整個實驗室絕對安靜。我們的經驗是,各組都調好光路後,同學們離開實驗台,穩定一分鐘後,再在同一時間內曝光,得到較好的效果。...
全息影像是虛擬成像技術通俗說法,又稱為全息成像和幻影成像, 其基本成像機理是利用光波干涉法來同時記錄物體光波的振幅與相位,然後再利用衍射原理再現物體的光波信息。由於全息影像再現的光波信息保留了原有物體光波的全部振幅與相位的信息,因而再現出的影像立體感強,與原物體有著與3D電影完全相同的三維特性。人們觀看...
比如,拍攝過程中若底片位移一個微米,則條紋就分辨不清,為此,要求全息實驗台是防震的。全息台上的所有光學器件都用磁性材料牢固地吸在工作檯面鋼板上。另外,氣流通過光路,聲波干擾以及溫度變化都會引起周圍空氣密度的變化。因此,在曝光時應該禁止大聲喧譁,不能隨意走動,保證整個實驗室絕對安靜。我們的經驗是,各...
例如,研究者發現人的視覺對聲波也很敏感,嗅覺是與眼下稱為oamic的波動有關,而甚至人體內的細胞也對很廣大範圍的波動敏感。如此的發現使人們推論,只有在全像式的知覺領域中,這種波動才能被整理歸類為正常的知覺。觀點討論 全像式模型理論的延伸:世界是一張全息圖 一小群逐漸增加的研究者相信,這也許是科學...
《傅立葉聲學——聲輻射與近場聲全息》是2016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美]Earl G. Williams(厄爾 · G · 威廉士)。圖書簡介 本書以傅立葉變換原理為基礎,系統地總結和介紹了平面聲波、柱面聲波以及球面聲波在波數空間的數學模型和物理概念,以及近場聲全息方法在進行正向聲場預測和逆向聲場重構時...
全息學的原理適用於各種形式的波動,如X射線、微波、聲波、電子波等。只要這些波動在形成干涉花樣時具有足夠的相干性即可。光學全息術可望在立體電影、電視、展覽、顯微術、干涉度量學、投影光刻、軍事偵察監視、水下探測、金屬內部探測、保存珍貴的歷史文物、藝術品、信息存儲、遙感,研究和記錄物理狀態變化極快的瞬時...
如對同一物場連續記錄的多幅全息圖進行任意組合疊加,從中方便地測量出參與疊加的兩個物場間的差異,或者通過相位倍增方法增大幹涉條紋密度,從而有效提高測量精度。此外,電子學全息干涉術不僅可以用於可見光波段,而且也可以用於其它波段或聲波、電子波等全息圖的記錄和重現。測量原理 普通光學全息干涉術採用兩次曝光法...
我們人類耳朵能聽到的聲波頻率為20~20,000赫茲。當聲波的振動頻率大於20000赫茲或小於20赫茲時,我們便聽不見了。因此,我們把頻率高於20000赫茲的聲波稱為“超聲波”。通常用於醫學診斷的超音波頻率為1~5兆赫。超音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強,易於獲得較集中的聲能,在水中傳播距離遠等特點。可用於測距,測速...
而每一個全息圖均能獨立地再現,互不干擾。此外,全息圖的每一小部分都可再現原來物體的全部圖樣。因此,全息照相方法的出現開闢了光學記錄的新紀元。全息技術還被引入聲頻領域,形成了聲學全息成像技術。用相干聲源可以獲得與光學全息具有同樣優點的聲全息圖,只是由於聲波波長較長,其解析度較光學全息圖為低。
全息遙感技術是全息學的一個典型的套用。全息學的原理適用於各種形式的波動,如X射線、微波、聲波、電子波等。只要這些波動在形成干涉花樣時具有足夠的相干性即可。光學全息術可望在立體電影、電視、展覽、顯微術、干涉度量學、投影光刻、軍事偵察監視、水下探測、金屬內部探測、保存珍貴的歷史文物、藝術品、信息存儲、...
在期刊《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的描述中這項運用超聲波的技術被命名為聲輻射力,它來源於聲波的分散和吸收。藉由觀察聲波在撞擊物品後的行徑,可以推斷出物體的形狀。研究團隊還意識到,可以通過將超音波的複雜圖案匯集在我們的手上,從而使我們能夠觸摸這些形狀。為此,研究人員用空氣擾動製造了能看的見並且...
全息術和普通攝影之間的聯繫和區別:首先,全息術和普通攝影都是以光波作為信息的載體,(當然全息術也可以用射線或聲波),以光信息的存儲和顯示作為目的。但是二者之間在下述幾個方面卻存在著根本的區別。在原理上,普通攝影是將光強分布記錄在二維感光材料上,只保留了物體的振幅信息,而丟失了位相信息,因此從普通“照...
我們人類耳朵能聽到的聲波頻率為20~20,000赫茲。當聲波的振動頻率大於20000赫茲或小於20赫茲時,我們便聽不見了。因此,我們把頻率高於20000赫茲的聲波稱為“超聲波”。通常用於醫學診斷的超音波頻率為1~5兆赫。欣宇超音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強,易於獲得較集中的聲能,在水中傳播距離遠等特點。可用於測距,...
比如,拍攝過程中若底片位移一個微米,則條紋就分辨不清,為此,要求全息實驗台是防震的。全息台上的所有光學器件都用磁性材料牢固地吸在工作檯面鋼板上。另外,氣流通過光路,聲波干擾以及溫度變化都會引起周圍空氣密度的變化。因此,在曝光時應該禁止大聲喧譁,不能隨意走動,保證整個實驗室絕對安靜。我們的經驗是,各...
聲成像(acoustic imaging)是基於傳聲器陣列測量技術,通過測量一定空間內的聲波到達各傳聲器的信號相位差異,依據相控陣原理確定聲源的位置,測量聲源的幅值,並以圖像的方式顯示聲源在空間的分布,即取得空間聲場分布雲圖-聲像圖,其中以圖像的顏色和亮度代表強弱。基本介紹 聲學照相機,又名聲相(像)儀,是利用傳聲器...
聲全息和聲成像是無損檢測方法的重要發展。將聲信號變成電信號,而電信號可經過電子計算機的存儲和處理,用聲全息或聲成像給出的較多的信息充分反應被檢對象的情況,這就大大優於一般的超聲檢測方法。固體位錯上的聲發射則是另一個無損檢測方法的基礎。聲波在固體和液體中的非線性特性可通過媒質中聲速的微小變化來研究...
當位於 A 點的聲波的波長 λ 同時小於曲面鏡直徑 D和 A、B 兩焦點之間的距離 L 時,經曲面鏡反射後聚焦於 B 點,這時傳聲器感受到的聲壓遠大於自由聲場的聲壓。而掃描平面其他位置的聲源經曲面鏡反射後不能聚焦 B 點,由此可以判定掃描點處是否存在聲源。然而,聲學聚焦鏡的工作原理決定了其只能對某一區域的...
(c)研究平面和球面波束成形方法和技術,實現遠場/近場聲源的識別定位及3D聲場全息成像(Beamforming Technology);(2)研究3D傳聲器陣列理論及聲圖像處理方法與技術,最佳化3D陣列硬體拓撲結構對聲波的採集與空間濾波,實現近場與遠場聲源的精確定位與識別(Array Signal Processing);(3)研究以近場聲全息為基礎的非...
景觀漫遊、虛擬互動、增強現實、全息、幻象系統(單面、3面、4面)、潘多拉系統;簽字系統、拍照系統、翻書系統、融合系統、多螢幕拼接系統、同步聯動系統、遊戲開發、中控系統等; 多媒體互動系統、單點觸控系統、多點觸控系統、體感互動系統、感應互動系統(紅外、聲波、共震、熱能);機械控制、智慧型編程、數碼編程;...
超聲學是研究超聲的產生、接收和在媒質中的傳播規律,超聲的各種效應,以及超聲在基礎研究和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套用等內容的聲學重要分支。頻率高於人類聽覺上限頻率(約20000赫)的聲波,稱為超聲波,或稱超聲。發展歷史 超聲的研究和發展,與媒質中超聲的產生和接收的研究密切相關。1883年首次製成超聲氣哨,此後又出現了...
人造黑洞的構想最初由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威廉·昂魯(William Unruh)教授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他認為聲波在流體中的表現與光在黑洞中的表現非常相似,如果使流體的速度超過聲速,那么事實上就已經在該流體中建立了一個人造黑洞。然而,利昂哈特博士打算製造的人造黑洞由於缺乏足夠的引力,除了光線外,它們無法像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