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幼心鑒》,四卷。明代寇平撰,初刊於成化四年(1468年)。卷一總論小兒先天稟賦、陰陽氣血等生理特點、面部與手部望診、小兒的保育與調理、兒科醫生守則等;卷二論述小兒脈法、初生兒的護理及常見病;卷三、卷四論小兒諸病,以內科病證為主,包括痘疹。附錄《小兒明堂灸經》。書中除選集經效古方予以闡述外,對面部、虎口三關、指紋望診作了較細緻的描述,並附圖40餘幅。
基本介紹
- 書名(異名):《全幼心鑒》
- 作者:寇平
- 成書年代:明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流傳版本,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影響評價,
流傳版本
現存明成化四年(1468)全幼堂刻本、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玉峰書堂刻本、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清江堂刻本、日本寬文十一年刻本等版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5年出版排印本。
作者簡介
寇平,明代兒科醫家。字衡美,嵩陽(今河南登封)人。
內容簡介
1.強調醫德的重要性 寇氏在全書第一卷的卷首強調醫德的重要性,痛斥私藏良方不傳於他人的自私醫者;批評將前人之方“妄加一二味,改易其名便為秘方,以惑眾聽”的濫竽充數者;批評不用心學習,只會誇誇其談,治病即束手無策的醫者;批評對患者“自逞明能,謾談異說”,迷惑患者的醫者;或對患者“不敢進言實情”,隨患者所喜而刻意討好的醫者。寇氏認為“醫乃九流之祖、百世之宗”,當醫生必須認真學習《素問》、《難經》、《脈訣》等醫學經典,通曉五運六氣學說,深諳藥性、針灸之道,並當存好心,以救人為念,“勿問貧富貴賤則與善藥”,不可為財而損德,不可為利而損仁,不可趨炎附勢,“貧富一般醫,上不欺乎天,下不欺乎地,中不欺乎人,依方修合,積德救人。”寇氏指出,為醫者要中正平和,不能嫉妒賢能,所謂“醫門一業,慈愛為先,常存救治之心。”他對於某些醫生在治療疾病之時訾毀前人的做法深惡痛絕,這些人不量病有淺深,效有遲速,惟以妒賢嫉能為務,利己害人,驚謔病家,此類行徑與禽獸無異。為醫生者,一定不能過於貪財和趨炎附勢,無論晝夜寒暑、遠近親疏、富貴貧賤,病患一旦有請,一定要隨時應對。“凡有請召,不以聞命即赴,視彼之疾,舉切吾身,藥必用真,材無過望,推誠拯救,勿憚其勞”,這才是為醫之道。寇氏的這一思想正是中國古代一貫重視醫德的體現。
2.強調護養重於調治 小兒血氣未充,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冷易熱”,故預防小兒疾病的發生應首先注重護養。書中對小兒的護養有詳細的闡述。未滿月之嬰兒應避免與外人接觸,以防染病。平日應順時調攝,外護寒邪,內節飲食,睡莫當風,坐莫近水,飲食宜清淡,不可過飽,不可貪食生冷甘肥等,以防“食甜成疳,食飽傷氣,食冷成積,食酸損智,食苦耗神,食鹹閉氣,食肥生痰,食辣傷肺”。若小兒剛剛能坐,不可令其久坐,亦不必強令其早走路,小兒筋骨柔弱,久坐、早行恐傷筋骨。寇氏總結護養之法,要“忍三分寒,吃七分飽”。他對富家子弟過於溺愛嬰兒,不令其見風日、接地氣的做法提出批評。富家之人,但令襁褓不令見地氣,藏之幃帳不令見風日,導致幼兒筋力緩弱,秀而不實,誠非愛護之法。他提出護理嬰兒應注意保持背暖、肚暖和足暖,若風寒傷於肺經,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病,或咳或嗽,或喘或嘔,背暖則風寒不易侵犯。若肚冷則物不腐化,導致腸鳴、腹痛、嘔噦、泄瀉等疾病。肚暖則胃熱,能消化食物,飲食正常則百病不生。中醫有“寒從足下生,溫足保太平”之說,腳是陰陽經穴交會之處,屬於神經末梢,對外界的寒邪最為敏感。如果腳部受涼,與足部反射區相對應的內臟就會感到不適,只有腳部暖和,全身才能抵禦寒冷。
3.強調調理脾胃在治療兒科疾病中的重要性,具體病證要區分表里虛實 寇氏指出,脾胃安和對於人體健康非常重要。若脾胃全固則津液通行,氣血流轉,使表里沖和,一身康健。小兒蟲積、疳積、食癖、泄瀉、盤腸、伏暑、身體發黃、弄舌、腹脹、慢驚、慢脾、陰癇、吐瀉等各種疾病均由脾胃失調引起。在寇氏所列的治療各種疾病的方藥中,很多都具有溫脾健胃的功效,通過對脾胃的調節增進人的食慾,榮養百骸潤澤四肢,扶持正氣,祛除邪氣,這樣能夠很好地對治療各種病證起到輔助作用。在具體病證診治上,寇氏強調要區分表里虛實,辨證治療。以中醫熱證為例,寇氏認為小兒生稟純陽,血氣壅實,五臟易生諸熱。五臟所主熱各不同,其治亦不同,應當辨明表里,表熱宜發汗而散之,里熱當攻下以滌之。小兒諸病,惟熱最多,古分驚熱、疳熱、風熱、潮熱、傷寒熱、瘧熱、積熱、丹熱、瘡疹熱、餘毒熱等10種。先當辨其虛實,隨證治之。他還具體指出了虛熱、實熱、汗下熱不除等不同熱證的表現形式與治療方法。熱證治療的基本原則是身中有熱先除熱,熱里逢虛先補虛。
4.辨證與治療善於通權達變 在《全幼心鑒·通變》篇,寇氏雲:“良工進藥,藥用在人,通變為醫。醫行存志,志若通則醫不繁,機能變則藥不紊。通變者為奇,得志者為妙,古雲心通方學道,愚曰志變作良醫。”寇氏指出,他著作此書看似嘍嘍喋喋,過於瑣碎,其目的便是使人明白通權達變的道理,診治疾病不能拘於成法,要善於變通,要根據證候的傳變而靈活化裁。治病應因人、因地制宜,診治疾病既要遵循一般治療原則,又必須根據證候的傳變而臨機處置。由於古今人的體質、自然環境的不同,對於古人行之有效的處方也要辯證看待。不同的人飲食坐臥不同,饑飽勞逸有異,即便同樣的症狀也必須辨證施治,分別用藥,正所謂“主治在乎通而知其變,此乃良工用心規矩;疑其變且智不通,此乃庸夫用心操執。”對於小兒得病之源,寇氏區分大喜後乳食飲水、大哭後乳食飲水、大飢後乳食飲水、大飽後飲水迎風、大驚後乳食飲水、當風乳兒飲水、夜露下乳兒飲水、正餐便乳、正汗便乳、食熱面乳兒、食酸鹹炙煿乳兒、母醉臥當風乳兒、母飽便乳兒、飲水便乳、飲酒食肉乳兒、嗽後乳兒飲水、悲喜未定乳兒飲水、兒啼未定乳兒飲水、拭浴未乾乳兒飲水等各種情況,一方面引經據典,一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並對古人的某些訛誤加以糾正。
影響評價
《全幼心鑒》作為明代一部較為重要的兒科著作,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