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學(第2版)》共32本,其中22本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教材內容與人才培養目標相一致,緊密結合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大綱和研究生入學考試“西醫綜合”的考試要求,嚴格把握內容深淺度,突出“三基”(即基礎理論、基本去口識和基本技能),體現“五性”(即思想性、科學性、先進性、啟發性和適用性),強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基本介紹
- 書名:全國高等醫學院校教材•生物化學
- 出版社: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 頁數:445頁
- 開本:16
- 品牌: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 作者:李剛 童坦君 童坦君
- 出版日期:2009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11167913, 9787811167917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一、生物化學發展簡史
二、當代生物化學的主要研究內容
三、生物化學與醫學
第一篇 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
第一章 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
第一節 蛋白質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性
一、生命的物質基礎
二、蛋白質的生物學功能
第二節 蛋白質的分子組成
一、蛋白質的元素組成
二、蛋白質的基本結構單位——胺基酸
三、肽鍵和多肽鏈
四、蛋白質的分類
第三節 蛋白質的分子結構
一、蛋白質分子的一級結構
二、蛋白質分子的空間結構
第四節 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關係
一、蛋白質一級結構與功能的關係
二、蛋白質的空間構象與功能的關係
第五節 蛋白質的理化性質及其分離純化
一、蛋白質的兩性解離性質
二、蛋白質的高分子性質
三、蛋白質的沉澱
四、蛋白質的變性、絮凝及凝固
五、蛋白質的呈色反應
第六節 蛋白質的一級結構測定
一、樣品的純度要求
二、胺基酸組成分析
三、多肽鏈的末端分析和序列測定
四、拆開二硫鍵
五、肽鏈的部分水解
六、完整多肽鏈順序的確定
七、二硫鍵的定位
第二章 核酸的結構與功能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核酸的基本結構單位:核苷酸
一、鹼基
二、戊糖
三、核苷
四、核苷酸
五、多核苷酸的連線及表示方式
第三節 DNA分子的結構與功能
一、DNA的一級結構
二、DNA的二級結構
三、DNA的三級結構
第四節 RNA分子的結構與功能
一、細胞內主要RNA的結構與生物學意義
二、細胞內其他RNA
第五節 核酸的理化性質
一、核酸的一般理化性質
二、紫外吸收
三、變性、復性和雜交
第六節 核酸酶
一、按照催化作用物分類
二、按照催化部位分類
第三章 酶
第一節 生物催化劑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
第二節 酶的分子結構
一、酶的分子組成
二、酶的活性中心
三、酶原與酶
四、同工酶
第三節 酶促反應的特點
一、催化效率極高
二、高度的專一性
第四節 酶促反應的機制
一、酶-底物複合物的形成和誘導契合學
二、鄰近效應及定向排列
三、多元催化
四、表面效應
第五節 酶促反應的動力學
一、底物濃度對酶促反應速度的影響
二、酶濃度對酶促反應速度的影響
三、pH對酶促反應速度的影響
四、溫度對酶促反應速度的影響
五、抑制劑對酶促反應速度的影響
六、激活劑對酶促反應速度的影響
第六節 調節酶
第七節 酶活性的測定
第八節 酶的命名與分類
一、酶的習慣命名原則
二、酶的系統命名原則
第九節 其他具有催化作用的生物分子
一、核酶
二、抗體酶
三、其他生物催化劑
第十節 酶與醫學的關係
一、酶與疾病的發生
二、酶與疾病的診斷
三、酶與疾病的治療
四、酶在醫藥學中的其他用途
第二篇 代謝及其調節
第四章 糖代謝
第一節 概述
一、糖的生理功能
二、糖的消化吸收
三、血糖的來源與去路
第二節 糖的分解代謝
一、糖的無氧氧化
二、糖的有氧氧化
三、磷酸戊糖途徑
第三節 糖原的合成與分解
一、糖原的合成
二、糖原的分解
三、糖原生成與分解的調節
第四節 糖異生
一、糖異生的途徑及其調節
二、糖異生的生理意義
第五節 糖代謝紊亂
一、血糖濃度的調節
二、耐糖現象
三、低血糖
四、高血糖及糖尿病
第五章 脂類代謝
第一節 概述
一、脂類的概念與組成
二、脂類的生理功能
三、脂類的消化吸收
第二節 血漿脂蛋白
一、血漿脂蛋白的分類
二、血漿脂蛋白的組成
三、血漿脂蛋白的結構
四、血漿脂蛋白的代謝
五、血脂測定與血脂異常
第三節 三醯甘油的中間代謝
一、脂肪酸的化學
二、三醯甘油的動員
三、脂肪酸的分解代謝
四、脂肪酸的合成
五、甘油的代謝
六、三醯甘油的合成
七、酮體的生成和利用
第四節 磷脂的代謝
一、磷脂的組成與分類
二、甘油磷脂的代謝
第五節 膽固醇代謝
一、膽固醇的結構與生理功能
二、膽固醇的外源性攝取和影響因素
三、膽固醇的內源性合成和調節
四、膽固醇的酯化
五、膽固醇的轉化與排泄
六、異常膽固醇血症的治療策略
第六節 脂肪酸源激素的代謝
一、脂肪酸源激素的分類、結構和命名
二、脂肪酸源激素的合成
三、脂肪酸源激素的生理功能
第六章 生物氧化
第一節 概述
一、生物氧化的概念和意義
二、生物氧化的特點
第二節 線粒體氧化體系
一、呼吸鏈的組成及其作用
二、呼吸鏈中電子傳遞鏈的排列順月
三、體內重要的呼吸鏈
第三節 ATP的生成、利用和儲存
一、ATP的生成
二、ATP的儲存和利用
三、線粒體內膜對物質的轉運
第四節 非線粒體氧化體系
一、微粒體氧化體系(加氧酶系)
二、過氧化物酶體氧化體系
第七章 胺基酸代謝
第一節 蛋白質的營養和胺基酸的生理作用
一、氮平衡
二、蛋白質的生理需要量
三、蛋白質的營養價值
四、胺基酸的生理功能
五、胺基酸的來源
六、胺基酸的代謝概況
第二節 蛋白質的消化及吸收
一、胃的消化作用
二、小腸中的消化作用
三、胺基酸的吸收
第三節 蛋白質的腐敗作用
一、腐敗作用
二、腐敗作用的產物及其生成
三、氨的生成
第四節 胺基酸的一般代謝
一、體內蛋白質的分解
二、胺基酸的脫氨基作用
三、酮酸的代謝
第五節 氨的代謝
一、氨的來源
二、血氨及氨的代謝途徑
三、氨的轉運
四、尿素的生成
第六節 個別胺基酸代謝
一、胺基酸的脫羧基作用
二、一碳單位代謝
三、含硫胺基酸代謝
四、芳香族胺基酸的代謝
五、支鏈胺基酸的代謝
第八章 核苷酸代謝
第一節 核苷酸的合成
一、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二、嘧啶核苷酸的合成
第二節 核苷酸的分解代謝
一、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謝
二、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謝
第九章 物質代謝的相互聯繫與調節
第一節 物質代謝的相互聯繫
一、物質代謝的特點
二、物質代謝的相互聯繫
第二節 物質代謝的調節
一、細胞水平的調節
二、激素的調節與生長因子
三、整體水平的調節
第三節 代謝調節障礙
第三篇 分子生物學基礎
第十章 DNA的生物合成
第一節 DNA的複製
一、DNA複製的方式——半保留複製
二、參與複製的酶類及蛋白質因子
三、DNA複製過程
第二節 DNA的修複合成
一、DNA損傷
二、DNA損傷的修復
第三節 逆轉錄作用
一、逆轉錄作用與逆轉錄酶
二、端粒與端粒酶
第十一章 RNA的生物合成
第一節 轉錄體系
一、轉錄作用及其特點
二、RNA聚合酶
第二節 轉錄過程
一、起始
二、鏈的延長
三、鏈的終止
第三節 轉錄後的加工過程
一、信使RNA(mRNA)的加工
二、tRNA前體的加工
三、rRNA前體的加工
第四節 RNA的複製
第十二章 蛋白質的生物合成
第一節 蛋白質合成體系
一、mRNA與遺傳密碼
二、胺基酸的“搬運工具”——tRNl
三、肽鏈合成的“裝配機”——核糖
第二節 蛋白質的合成過程
一、胺基酸的活化與轉運
二、肽鏈合成的起始
三、肽鏈的延長
四、肽鏈合成的終止
五、真核生物與原核生物蛋白質合成的異同
六、翻譯後的加工
第三節 蛋白質合成與醫學
一、分子病
二、蛋白質生物合成的阻斷劑
三、蛋白質合成障礙的相關疾病
第十三章 基因表達調控
第一節 基因表達調控的概念及原理
一、基因表達的時間性和空間性
二、基因表達的基本方式
三、基因表達調控的基本原理
四、基因表達調控的生物學意義
第二節 原核基因的表達調控
一、原核基因表達的基本類型
二、原核基因轉錄調控的基本特點
三、乳糖操縱子的調節機制
四、乳糖操縱子的轉錄調控
第三節 真核基因的表達調控
一、真核基因結構和表達特點
二、真核基因表達調控特點
第十四章 基因、基因組和人類基因組計畫
第一節 基因和基因組
一、基因
二、基因組
第二節 人類基因組計畫
一、人類基因組計畫
二、人類基因組計畫的研究內容
三、人類基因組的特徵
四、人類基因組計畫促進相關學科發展
第十五章 重組DNA技術
第一節 概述
一、重組DNA技術相關概念
二、常用載體
三、工具酶
第二節 重組DNA基本原理
一、目的基因的來源
二、載體的選擇和修飾
三、DNA分子的體外重組
四、重組DNA分子導入宿主細胞
五、含有重組DNA宿主細胞的篩選
六、目的基因的表達
第三節 重組DNA技術在醫學中的套用
一、基因診斷
二、基因治療
三、疾病相關基因功能研究
四、基因工程藥物和疫苗研發
第四篇 專題篇
第十六章 細胞信號轉導
第一節 生物膜的轉運功能與細胞通訊
一、生物膜的基本結構與組成
二、膜的物質轉運功能
三、細胞膜的信號傳遞功能
第二節 信號分子
一、細胞間信號分子
二、細胞內信號分子
第三節 受體
一、膜受體種類、結構與功能
二、細胞內受體結構與功能
第四節 主要的信息傳遞途徑
一、細胞膜受體介導的信息傳遞途徑
二、細胞內受體介導的信息傳遞途徑
第五節 信號轉導與疾病
第十七章 癌基因、抑癌基因與生物因子
第十八章 血液的生物化學
第十九章 肝的生物化學
第二十章 維生素與必需微量元素
第二十一章 常用分子生物學技術
附錄1 推薦的課外讀物與專業刊物
附錄2 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大事論
漢英索引
序言
本次改版廣泛收集了對上版教材的反饋意見,同時,在這次教材編寫過程中,我們吸收了較多院校的富有專業知識和一線教學經驗的老師參加編寫,不僅希望使這套教材在質量上進一步提升,為更多的院校所使用,而且我們更希望通過教材這一“紐帶”,增進校際問的溝通、交流和聯繫,為今後的進一步合作奠定基礎。
第2版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教材共32本,其中22本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教材內容與人才培養目標相一致,緊密結合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大綱和研究生入學考試“西醫綜合”的考試要求,嚴格把握內容深淺度,突出“三基”(即基礎理論、基本去口識和基本技能),體現“五性”(即思想性、科學性、先進性、啟發性和適用性),強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在繼承和發揚原教材結構優點的基礎上,修改不足之處,使新版教材更加層次分明、邏輯性強、結構嚴謹、文字簡潔流暢。教材中增加了更多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的總結性圖表,這原是國外優秀教材的最大特點,但在本版我國自己編寫的教材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除了內容新穎、具有特色以外,在體例、印刷和裝幀方面,我們力求做到有啟發性又引起學生的興趣,使本套教材的內容和形式都雙雙躍上一個新的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