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兆平編著的《書齋夜讀/全民閱讀書香文叢》系作者對其夜讀齋珍藏的名家簽名本圖書的通讀日誌,圍繞書人書事,分為“書人印記”“燈下閒覽”“書活書事”三輯。陳樂民、周有光、鐘叔河、陳四益、陳徒手、董橋、邵燕祥、藍公武,以及《念樓學短》《忽然想到》《歲月留影》《徽州往事》等書人書事,均在《書齋夜讀/全民閱讀書香文叢》作者筆下得以演繹成文。
基本介紹
- 書名:全國閱讀書香叢書:書齋夜讀
-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 頁數:201頁
- 開本:32
- 品牌: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 作者:祝兆平
- 出版日期:2014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396217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祝兆平編著的《書齋夜讀/全民閱讀書香文叢》為《全民閱讀書香文庫》系列叢書中的一種,本書組織彙編了當代知名學者、作家撰寫的書評、書訊和讀書心得,其中包括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錢婉約、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萬宇、南京大學教授徐雁、《汕頭日報》副刊主編林偉光等人。
圖書目錄
書人印記
不停思索的“人瑞”:周有光
佇立在梁啓超墓前
值得研究的前賢藍公武
徐雁:國民閱讀的不懈推動者
平常才是真——陳振剛《歲月留影》序
周矩敏:藝術行世,不斷的挑戰和超越
文如其人的《潘振元文集》
姜宏:醫生亦書生
一個醫生行醫數十年的學術手記
沈慧瑛的寫作境界
吳繼濤:畢生追求只為藝
冷建國:書於形,見於性
聶聖哲《徽州往事》的創新意義
燈下閒覽
邵燕祥《找靈魂》等三本書
陳樂民與“啟蒙札記”
《周有光百歲口述》
鐘叔河《念樓學短》
陳四益《忽然想到》
田家英與他的小莽蒼蒼齋藏
陳徒手《故國人民有所思》
讀董橋所引出的聯想
王春瑜:讓歷史“飛入尋常百姓家”
拒絕遺忘
踏遍山水都是情
一部民間社會精神生活史
關於理念和價值觀的啟迪
高羅佩事輯
書話書事
談談《柳如是詩文集》
簽名本的意義
私人閱讀經歷的記憶片斷
藏書與讀書
藏書票
愛讀書刊廣告
漫畫的魅力
書中貓事
後記 我的好書心路
不停思索的“人瑞”:周有光
佇立在梁啓超墓前
值得研究的前賢藍公武
徐雁:國民閱讀的不懈推動者
平常才是真——陳振剛《歲月留影》序
周矩敏:藝術行世,不斷的挑戰和超越
文如其人的《潘振元文集》
姜宏:醫生亦書生
一個醫生行醫數十年的學術手記
沈慧瑛的寫作境界
吳繼濤:畢生追求只為藝
冷建國:書於形,見於性
聶聖哲《徽州往事》的創新意義
燈下閒覽
邵燕祥《找靈魂》等三本書
陳樂民與“啟蒙札記”
《周有光百歲口述》
鐘叔河《念樓學短》
陳四益《忽然想到》
田家英與他的小莽蒼蒼齋藏
陳徒手《故國人民有所思》
讀董橋所引出的聯想
王春瑜:讓歷史“飛入尋常百姓家”
拒絕遺忘
踏遍山水都是情
一部民間社會精神生活史
關於理念和價值觀的啟迪
高羅佩事輯
書話書事
談談《柳如是詩文集》
簽名本的意義
私人閱讀經歷的記憶片斷
藏書與讀書
藏書票
愛讀書刊廣告
漫畫的魅力
書中貓事
後記 我的好書心路
文摘
天上還飄著些雪花,墓園外是一段筆直的小道。墓園裡蒼松翠柏,古木參天,覆蓋著皚皚白雪,寂靜而肅穆。我由南而北走近墓前,兩邊是低矮的冬青,東、西各佇立著高大的石碑,西邊還有一個精緻的六角石亭。
我走上不多的石級,站在花綱石的平台上,面對墓碑默默地念讀了碑文,深深地鞠下三躬。抬起身,四顧茫茫,杳無人躋,安靜得仿佛聽得出雪飄之聲籟。但我注視墓碑,分明聽到和看見了百多年前鼎沸的人聲和洶湧的風雲。
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在海上和陸上兩個戰場分別開打,結果以中國慘敗,北洋水師覆滅和旅順全城遭屠,最後恥辱地簽訂割地賠款的《馬關條約》(光緒二十一年四月)收場。訊息傳到京城,引起全國人民的憤怒。當時23歲的梁啓超與康有為、譚嗣同、陳熾、沈曾植等人日夜奔走號召連署上書論國事,並聯合十八省在京會試之舉人1300多人上書光緒皇帝,提出拒簽和約、遷都抗戰、變法圖強三項主張,史稱“公車上書”。上書未能被朝廷採納,他又協助保皇改良的康有為在京創辦了《萬國公報》和強學會,這份報紙雖然只辦了三個月就被保守勢力查封,卻成為他維新改革和堅持憲政的一生在新聞和教育兩大事業中的第一步。
十九世紀末的歐美已經進入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高度發展時代,而清朝政府,因閉關鎖國、官場腐敗、生產效率低下,還處於以小農經濟為主的民不聊生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時代,加上面對列強環視和武力入侵無所作為,已經落到內外交困、舉步維艱和民怨沸騰的地步。實際上,朝野上下社會各界對於朝廷政權的遲早垮台已經形成共識,因此除了少數滿清廷貴族要“維穩”以外,體制內外精英力量的維新變法和暴力革命的呼聲日漸高漲。
當時,主張暴力革命推翻清朝統治政權的孫中山在日本成立了興中會,後又聯合華興會、復興會組成同盟會,後來又成立了國民黨、中華革命黨,辛亥革命成功後改名為中國國民黨。
而以康有為為首的一批所謂保皇黨則支持年輕有為的光緒皇帝,希望在光緒皇帝的領導主持下進行主動的與當時世界潮流接軌的漸進式的維新變法改革,即推動建立君主立憲的憲政政體。在這批人中,大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和一些政府官員,不少都是在當時屬於對世界最多了解的知識分子,比如翻譯了《天演論》的嚴復,被譽為“近代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認為“中國必變從西法”的黃遵憲等,而梁啓超則是維新改革和主張實行君主立憲(或虛君共和)政體的中堅和靈魂人物,曾經率舉人百餘人連署上書,請廢八股取士之制,協助康有為組織強學會、保國會創辦《萬國公報》、《時務報》,又奉光緒之命辦理京師大學堂,創辦譯書局。其間還幫……
P9-10
我走上不多的石級,站在花綱石的平台上,面對墓碑默默地念讀了碑文,深深地鞠下三躬。抬起身,四顧茫茫,杳無人躋,安靜得仿佛聽得出雪飄之聲籟。但我注視墓碑,分明聽到和看見了百多年前鼎沸的人聲和洶湧的風雲。
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在海上和陸上兩個戰場分別開打,結果以中國慘敗,北洋水師覆滅和旅順全城遭屠,最後恥辱地簽訂割地賠款的《馬關條約》(光緒二十一年四月)收場。訊息傳到京城,引起全國人民的憤怒。當時23歲的梁啓超與康有為、譚嗣同、陳熾、沈曾植等人日夜奔走號召連署上書論國事,並聯合十八省在京會試之舉人1300多人上書光緒皇帝,提出拒簽和約、遷都抗戰、變法圖強三項主張,史稱“公車上書”。上書未能被朝廷採納,他又協助保皇改良的康有為在京創辦了《萬國公報》和強學會,這份報紙雖然只辦了三個月就被保守勢力查封,卻成為他維新改革和堅持憲政的一生在新聞和教育兩大事業中的第一步。
十九世紀末的歐美已經進入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高度發展時代,而清朝政府,因閉關鎖國、官場腐敗、生產效率低下,還處於以小農經濟為主的民不聊生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時代,加上面對列強環視和武力入侵無所作為,已經落到內外交困、舉步維艱和民怨沸騰的地步。實際上,朝野上下社會各界對於朝廷政權的遲早垮台已經形成共識,因此除了少數滿清廷貴族要“維穩”以外,體制內外精英力量的維新變法和暴力革命的呼聲日漸高漲。
當時,主張暴力革命推翻清朝統治政權的孫中山在日本成立了興中會,後又聯合華興會、復興會組成同盟會,後來又成立了國民黨、中華革命黨,辛亥革命成功後改名為中國國民黨。
而以康有為為首的一批所謂保皇黨則支持年輕有為的光緒皇帝,希望在光緒皇帝的領導主持下進行主動的與當時世界潮流接軌的漸進式的維新變法改革,即推動建立君主立憲的憲政政體。在這批人中,大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和一些政府官員,不少都是在當時屬於對世界最多了解的知識分子,比如翻譯了《天演論》的嚴復,被譽為“近代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認為“中國必變從西法”的黃遵憲等,而梁啓超則是維新改革和主張實行君主立憲(或虛君共和)政體的中堅和靈魂人物,曾經率舉人百餘人連署上書,請廢八股取士之制,協助康有為組織強學會、保國會創辦《萬國公報》、《時務報》,又奉光緒之命辦理京師大學堂,創辦譯書局。其間還幫……
P9-10
後記
2013年12月最後一天的傍晚,我和平時一樣提著包離開了自己的辦公室。走到門口,還是忍不住回頭環顧了一下:已經清空的書櫥和空無一物的辦公桌,靠南一排玻璃窗依然明亮如常。今天離開,我再也不會回來。我心裡輕輕地說,毅然關上了身後的門。從此,結束了三十多年的職業生涯。
2014年的元旦,我舒服地睡一個懶覺,到一樓用過早餐,沒有像往常一樣出門,而是走到三樓“夜讀齋”的書房,在書桌前坐下來泡好一壺茶,發了一會呆,想到,幾十年的“夜讀齋”從今往後應可改為“晝夜讀齋”矣。
書在讀時總嫌多,而到用時方恨少。人生苦短,世間值得一讀的好書卻是那么多。生活的美好正在於閱讀,而美好的時光總覺太少。記得有個人(胡適?)曾經說過,假如讓他在兩種生活中選擇:一種生活是非常富有和自由卻不能讀書,還有一種是關入牢房沒有自由,卻可以盡情讀書,他寧可選擇第二種。
在漫長的讀書人生過程中我曾多次問過自己:我為什麼要讀書?
為了有知識、有文化、有思想、有道德、有理想、有素質、有品位、有地位、有官做、有財發等等可能會有千百種理由,都是可以的。過去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學得文武術,售予帝王家,耕讀世家,光宗耀祖,一朝金榜得題名,天子堂前穿蟒袍,除了農奴翻身得解放不靠讀書靠造反外,一切功名利祿,個人身份和社會地位的改變在一個正常社會幾乎都要靠讀書科舉來爭取解決,我也曾經有過並不崇高的各種想法,而且幾乎從來沒有崇高過,但讀書最終會改變自己,變成如今的我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讀書的結果。
但到了拼爹拼媽的年代,讀書還有意義還有用嗎?還為什麼要讀書呢?年輕人痛苦啊!我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考上大學,八十年代初踏入社會的一代,現在想來真是艱苦奮鬥而又憧憬幸福的一代啊。因為那基本是一個不靠爹媽靠自己的年代。
到如今,我已經到了功利與我有何乾的年紀。我讀書,是因為我認為只有讀書才有可能使自己成為一個活得明白的人,認為讀書才是最快樂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最享受的人生品質,一種吃飽了飯才更多思考的本能需要,一種短暫人生寶貴時間的最佳消費手段。我從十多歲時就開始從借書讀到買書讀,至今樂此不疲,從中獲得精神之樂趣以及營養和力量,無以取而代之。幾十……
2014年的元旦,我舒服地睡一個懶覺,到一樓用過早餐,沒有像往常一樣出門,而是走到三樓“夜讀齋”的書房,在書桌前坐下來泡好一壺茶,發了一會呆,想到,幾十年的“夜讀齋”從今往後應可改為“晝夜讀齋”矣。
書在讀時總嫌多,而到用時方恨少。人生苦短,世間值得一讀的好書卻是那么多。生活的美好正在於閱讀,而美好的時光總覺太少。記得有個人(胡適?)曾經說過,假如讓他在兩種生活中選擇:一種生活是非常富有和自由卻不能讀書,還有一種是關入牢房沒有自由,卻可以盡情讀書,他寧可選擇第二種。
在漫長的讀書人生過程中我曾多次問過自己:我為什麼要讀書?
為了有知識、有文化、有思想、有道德、有理想、有素質、有品位、有地位、有官做、有財發等等可能會有千百種理由,都是可以的。過去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學得文武術,售予帝王家,耕讀世家,光宗耀祖,一朝金榜得題名,天子堂前穿蟒袍,除了農奴翻身得解放不靠讀書靠造反外,一切功名利祿,個人身份和社會地位的改變在一個正常社會幾乎都要靠讀書科舉來爭取解決,我也曾經有過並不崇高的各種想法,而且幾乎從來沒有崇高過,但讀書最終會改變自己,變成如今的我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讀書的結果。
但到了拼爹拼媽的年代,讀書還有意義還有用嗎?還為什麼要讀書呢?年輕人痛苦啊!我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考上大學,八十年代初踏入社會的一代,現在想來真是艱苦奮鬥而又憧憬幸福的一代啊。因為那基本是一個不靠爹媽靠自己的年代。
到如今,我已經到了功利與我有何乾的年紀。我讀書,是因為我認為只有讀書才有可能使自己成為一個活得明白的人,認為讀書才是最快樂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最享受的人生品質,一種吃飽了飯才更多思考的本能需要,一種短暫人生寶貴時間的最佳消費手段。我從十多歲時就開始從借書讀到買書讀,至今樂此不疲,從中獲得精神之樂趣以及營養和力量,無以取而代之。幾十……
序言
聽說兆平兄有書要出版了,很高興以為又有新書可讀了。不料兆平馳函索序,讓我大吃一驚。我從未給別人的著作寫過序。並非是自重文字,惜墨如金;而是頗有自知,怕佛頭著糞。兆平不以為意,再三催促,卻之不恭,也只好勉力為之。
新書名為《書齋夜讀》,全書大多是關於讀書的文字。我有幸參觀過兆平的“書齋”,那是蘇州城外的一座三層小樓,大約有二三百平方米吧,有三分之二的空間都儲存的是書,在這樣的“書齋”中“夜讀”,令我羨慕不已。
蘇州人好書向學,早年我從包天笑先生的《釧影樓回憶錄》得知一二;近來讀《顧頡剛日記》又有深刻的體會。生活在動亂時代的顧頡剛一生心繫於書。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點名捉拿他(他當時除了從事歷史研究外,還大力推動通俗文藝,其中許多是宣傳抗日的)。他跑到大西北,後輾轉西南,備嘗艱辛,成天惦念的就是存留在北京的書籍和材料。幸虧他的一部分書存在天津某銀行保險庫里,沒有全部毀於戰火和被掠奪。抗戰勝利後,顧先生定居上海,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科院調他到歷史研究所工作,他來京時,有專車來運他的書。兩宋以來蘇州人對於學術研究的貢獻之大與他們愛書、藏書、讀書是分不開的。
一談到讀書,反映到人們頭腦的首先是“讀書有用”,或是“讀書無用”。過去統治者也常常作這樣的宣傳:“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鐘粟”云云,再加上科舉考試制度的拉動給人們造成一種假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之所以說它是“假象”,因為統治者只肯定“讀聖賢書”,至於如賈寶玉一樣“旁學雜搜”不僅不被肯定,說不定還要吃板子呢。但就整個的社會風氣來說,這既造成了人們對讀書獲利的幻想,也培植了人們對書和讀書人的尊重。前者有點市儈,後者則使民風醇厚。平民百姓對書尊重到什麼程度呢?我小的時候不要說是書,就是寫了字的紙也決不許坐在屁股底下,這樣做了,家長或師長見了是要斥責的。前者所說的市儈之風不免於流毒今世;後者,經歷了“文革”之後已經成了天方夜譚。
關於讀書,老北京門扉上常有副對聯:“桃樹有花……
新書名為《書齋夜讀》,全書大多是關於讀書的文字。我有幸參觀過兆平的“書齋”,那是蘇州城外的一座三層小樓,大約有二三百平方米吧,有三分之二的空間都儲存的是書,在這樣的“書齋”中“夜讀”,令我羨慕不已。
蘇州人好書向學,早年我從包天笑先生的《釧影樓回憶錄》得知一二;近來讀《顧頡剛日記》又有深刻的體會。生活在動亂時代的顧頡剛一生心繫於書。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點名捉拿他(他當時除了從事歷史研究外,還大力推動通俗文藝,其中許多是宣傳抗日的)。他跑到大西北,後輾轉西南,備嘗艱辛,成天惦念的就是存留在北京的書籍和材料。幸虧他的一部分書存在天津某銀行保險庫里,沒有全部毀於戰火和被掠奪。抗戰勝利後,顧先生定居上海,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科院調他到歷史研究所工作,他來京時,有專車來運他的書。兩宋以來蘇州人對於學術研究的貢獻之大與他們愛書、藏書、讀書是分不開的。
一談到讀書,反映到人們頭腦的首先是“讀書有用”,或是“讀書無用”。過去統治者也常常作這樣的宣傳:“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鐘粟”云云,再加上科舉考試制度的拉動給人們造成一種假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之所以說它是“假象”,因為統治者只肯定“讀聖賢書”,至於如賈寶玉一樣“旁學雜搜”不僅不被肯定,說不定還要吃板子呢。但就整個的社會風氣來說,這既造成了人們對讀書獲利的幻想,也培植了人們對書和讀書人的尊重。前者有點市儈,後者則使民風醇厚。平民百姓對書尊重到什麼程度呢?我小的時候不要說是書,就是寫了字的紙也決不許坐在屁股底下,這樣做了,家長或師長見了是要斥責的。前者所說的市儈之風不免於流毒今世;後者,經歷了“文革”之後已經成了天方夜譚。
關於讀書,老北京門扉上常有副對聯:“桃樹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