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醫藥類高職高專規劃教材:中醫養生學》分上、中、下三篇,“上篇”闡述養生學的基本理論,主要有學科概念、發展概況、基本觀念和基本原則等;“中篇”介紹常用的養生方法,主要包括精神起居養生法、飲食養生法、精神養生法、運動養生法、藥物養生法、針灸按摩養生法與其他養生法等;“下篇”為養生的養生實踐運用,主要有因地養生、因時養生、因人養生及其亞健康與中醫干預等。為了便於學習,每章均在章前列“學習目標”,方便讀者掌握學習目的和要求;章中列“知識連結”,方便讀者了解橋樑知識;章後列“目標檢測”,方便讀者鞏固學習重點以及自我檢測。
基本介紹
- 書名:全國醫藥類高職高專規劃教材:中醫養生學
- 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
- 頁數:192頁
- 開本:16
- 品牌: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
- 作者:鄧沂 徐傳庚
- 出版日期:2014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60559956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概論
第一節 中醫養生學的概念與特
一、中醫養生學的概念
二、中醫養生學的特點
第二節 養生的目的和意義
一、養生的目的
二、養生的意義
第三節 中醫養生學的發展概況
一、遠古萌芽期
二、先秦奠基期
三、秦漢形成期
四、魏晉南北朝充實期
五、隋唐五代興盛期
六、宋金元爭鳴期
七、明清朝成熟期
八、近現代弘揚期
第二章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觀念
第一節 生命觀
一、生命的物質觀
二、生命的運動觀
第二節 壽夭觀
一、天年及預期壽命
二、影響壽天的因素
第三節 健康觀
一、西醫、中醫的“健康觀”
二、形與神俱的“健康標準”
第三章 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
第一節 天人相應,平衡陰陽
一、天人相應
二、平衡陰陽
第二節 形神共養,養神為先
一、形神共養
二、養神為先
第三節 調養臟腑,重在脾腎
一、調養臟腑
二、重在脾腎
第四節 疏通經絡,和調氣血
一、經絡以疏通為要
二、經絡通則氣血和
三、調氣機為其關鍵
第五節 扶正祛邪,扶正為主
一、正氣、邪氣及其發病
二、扶正祛邪,重在扶正
第六節 三因調養,知行並重
一、三因調養
二、知行並重
中篇 中醫養生常用方法
第四章 起居養生法
第一節 作息規律
一、起居有常
二、勞逸適度
第二節 著裝適體
一、制裝要求
二、著裝適體
三、順應四時
四、增減宜忌
第三節 房事有度
一、行房節慾
二、房事禁忌
第四節 二便通暢
一、大便通暢
二、小便清利
第五章 飲食養生法
第一節 食飲有節,寒溫適度
一、食飲有節
二、寒溫適度
第二節 合理搭配,調和氣味
一、合理搭配
二、調和氣味
第三節進食保健,食後養生
一、進食保健
二、食後養生
第六章 精神養生法
第一節調養精神
一、意志堅強
二、思想清淨
三、精神樂觀
第二節 調攝情志
一、節製法
二、疏泄法
三、轉移法
四、以情勝情法
第七章 運動養生法
第一節 運動養生的作用與原則
一、運動養生作用機理
二、運動養生套用原則
第二節 傳統健身運動常用方法
一、五禽戲
二、八段錦
三、易筋經
四、太極拳
第八章 藥物養生法
第一節 藥物養生的作用與原則
一、藥物養生作用機理
二、藥物養生套用原則
第二節 養生藥物舉例
一、益氣類養生藥物
二、養血類養生藥物
三、滋陰類養生藥物
四、補陽類養生藥物
第三節 養生名方舉例
一、益氣類養生名方
二、養血類養生名方
三、滋陰類養生名方
四、補陽類養生名方
五、兼補類養生名方
第九章 針灸按摩養生法
第一節 針灸按摩養生的作用與原則
一、針灸按摩養生作用機理
二、針灸按摩養生套用原則
第二節 針灸養生常用方法
一、針刺養生法
二、艾灸養生法
第三節 按摩養生常用方法
一、常用按摩手法
二、常見部位按摩
第十章其他養生法
第一節 養生氣功
一、氣功養生的作用與原則
二、養生氣功方法舉例
第二節 養生膏滋
一、膏滋養生的作用與原則
二、養生膏滋的製作與使用
第三節 其他養生
一、拔罐養生法
二、刮痧養生法
三、耳穴貼壓養生法
下篇 中醫養生實踐運用
第十一章 因地養生
第一節 地域環境與養生
一、地域環境與健康的關係
二、地域環境與疾病的關係
三、主要地域環境養生保健
第二節 居住環境與養生
一、風水與居住環境
二、住宅環境與養生
三、室內環境與養生
第十二章 因時養生
第一節 時間氣候與人體
一、時間與人體的關係
二、氣候與人體的關係
第二節 四時養生的方法
一、春季養生
二、夏季養生
三、秋季養生
四、冬季養生
第三節 一日養生的方法
一、一日生活起居
二、一日飲食調養
第十三章 因人養生
第一節 不同年齡的養生
一、胎孕期養生
二、少兒期養生
三、青少年養生
四、中年期養生
五、老年期養生
第二節 不同性別的養生
一、男性養生
二、女性養生
第三節 不同體質的養生
一、體質差異形成原因
二、常見不良體質養生
第四節 不同職業的養生
一、體力勞動者養生
二、腦力勞動者養生
第五節 不同部位的養生
一、顏面養生保健
二、頭髮養生保健
三、五官養生保健
四、頸部養生保健
五、胸腹養生保健
六、腰背養生保健
七、四肢養生保健
第十四章 亞健康與中醫干預
第一節 亞健康干預的意義和原則
一、亞健康干預的意義
二、亞健康干預的原則
第二節 中醫治未病及亞健康干預
一、中醫治未病的基本內容
二、中醫干預亞健康的優勢
第三節 中醫干預亞健康的方法
一、亞健康狀態基本證候
二、亞健康狀態藥物療法
三、亞健康狀態非藥療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