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長山要塞區

內長山要塞區,內長山列島共有三十多個島礁,南部成群,數量較多,北部成列,島數較少,整個島群位於渤海海峽中南部,是渤海和黃海的海上分界線。島陸總面積五十六平方公里,海岸線長一百四十六公里。主要島嶼有南長山島、北長山島(長島),大黑山島、小黑山島,南隍城島、北隍城島,廟島等,其中南長山島最大,陸域面積為十三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長山要塞區
  • 島礁:三十多個
  • 分界線:渤海和黃海的海上分界線
  • 面積:五十六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海防要塞,規劃中的蓬旅隧橋,

地理位置

如果說中國版圖看上去象一隻雄雞的話,那么由山東半島遼東半島所扼守的渤海海峽就是這隻雄雞的咽喉。仔細觀察這片水域,你會發現,渤海海峽中分布著數十個大小不等的小島,像一串珍珠鑲嵌在渤海海峽,扼守海峽的咽喉,這些島嶼統稱為廟島群島也稱內長山列島。中國國土防禦體系中的咽喉與命門、聞名全軍的濟南軍區內長山要塞就設立在這裡。
內長山列島南與蓬萊閣相望,北同老鐵山對峙,面對朝鮮、日本,背依北京、天津。各島之間形成了老鐵山、長山、廟島等九條重要水道,是出入黃、渤海的必經之路,內長山列島作為扼守海口的天然要塞,是祖國海上的東大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被稱為渤海“鑰匙”。在近代,帝國主義一直把這裡視作入侵我國的跳板。1858年至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在大沽地區三次登入作戰、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京津之戰、1904年日俄爭奪遼東地區之戰、1914年日軍攻占青島之戰、1937年日軍大沽北塘登入作戰,曾先後七次路經長山列島,闖入渤海,進犯京津。

海防要塞

為鞏固海防,保衛首都,1954年10月,中央決定組建海軍長山要塞區,由陸軍第26軍78師和海軍長山水警區合編而成,隸屬濟南軍區,正軍級單位,轄蓬萊、北長山、大欽三個守備區。1961年3月改稱內長山要塞區。80年代初期,守備區改稱守備師,要塞區下轄守備第6師、守備第7師和3個直屬守備團、1個坦克團。1985年百萬大裁軍時,內長山要塞區縮編為內長山守備師。1993年2月,恢復內長山要塞區番號,正師級單位。現有3個海防團,1團在隍城島,2團在長山島,3團在蓬萊市,另有一個偵察船運大隊。
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內長山要塞的防禦體系日臻完善,許多島嶼都已挖空,建成了許多永久、半永久、堅固的攻擊及防禦陣地,列裝了許多先進的信息化武器裝備,形成了立體、環形、縱深的防禦體系,具有防空、反艦、反潛、抗登入等多種防禦能力。上萬名官兵分散駐守在渤海深處的十八個大小島嶼和蓬萊海岸線上,日夜警惕地守衛在這裡,構築了一道堅固的海上鋼鐵長城。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連續劇《激情燃燒的歲月》(Ⅱ)就是在這裡拍攝的。
內長山要塞區
1964年8月,國家副主席董必武視察長島,為內長山要塞題詞:“靜以制動,守以為固。團結軍民,日求進步。磨礪以須,不慌不怖。國防重責,恪恭是務”。道出了對內長山要塞的殷殷期望。
內長山要塞區司令員、政委王德波、政治部主任曹忠信、裝備部部長侯日寬。

規劃中的蓬旅隧橋

近幾年,一個名為“蓬旅隧橋”,旨在連線蓬萊與旅順的重大跨海建設項目正醞釀之中。所謂“蓬旅橋隧”工程,即南橋北隧,指的是南部利用長島等列島作為天然橋墩,建設大橋,北部則建設海底隧道。“蓬旅隧橋”工程,是把預製好的長120~150米、截面為對稱雙洞大橢圓形、6~8車道、橢圓形長軸8~11.5m、短軸 4~4.5m的的隧橋分段,一節一節地連線、密封,並一節一節地逐步推入海中,通過牽引、就位、沉沒、固定,形成蓬萊到旅順的海底大通道。
蓬旅隧橋工程一旦建成,將具有極為重要的國防價值,可謂鞏固渤海海防的“生命線工程”不僅可以從根本上解決長期困擾內長山列島的供水、供電、通訊、交通、後勤生活保障等問題,而且還能夠從整體上加強環渤海國防體系,增強濟南、瀋陽、北京三大軍區部隊關內外機動作戰能力,形成具有彈性攻防和戰略縱深的防禦區,改善攻守態勢,加強後勤保障和戰略威懾力量,實現平戰結合、富國強兵的雙重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