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道場

內道場

內道場又作內寺。指大內之道場。即設於宮中之佛事修行場所。其始設年代,諸典所說不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道場
  • 別稱:內寺
  • 含義:設於宮中之佛事修行場所
  • 興起時間:後魏
來源,密教與內道場,內道場的盛衰,內道場的流傳,

來源

依晉書帝紀第九載,東晉孝武帝太元六年(381)於殿內建精舍,引諸沙門修行佛事。佛祖統紀卷三十七梁天監十六年(517)條載,武帝敕沙門慧超為壽光殿學士,召眾僧居禁中講論法集,註解經文,其下注云,此為內道場之始。另據大宋僧史略卷中,內道場起於後魏,至隋煬帝時始有其名,並謂武則天嘗於洛陽大內置內道場,中宗、睿宗均不改其制。代宗時,常令僧百餘人於宮中陳設佛像經教念誦,稱為內道場。
內道場乃東晉以來宮中所設之祠佛場所,至唐代崇信益盛。其後唐德宗撤內道場,順宗復之,以僧錄端甫掌內殿之法儀。文宗又罷長生殿之內道場。武宗會昌(841~846)初年,以德陽節復之,四年又詔停。北宋初,於滋福等殿安置佛像經藏,稱為內寺。至南宋則以傳法院專掌內道場之法事。

密教與內道場

早在三世紀時,講說真言密咒的經典即已傳入。日本所繼承的正統密教,系初唐至中唐時期的善無畏、金剛智、一行、不空所傳來者。據傳,善無畏(637~735年)亦曾被召至內道場中,尤其是再度返唐的不空,其活躍於內道場中,更造成宮廷佛教的繁盛。
自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即常於禳災祈福等現實的一面,套用佛教的儀禮和法會。甚至講經也都儀式化。可知在莊嚴的密教儀軌下,於修法壇上舉行祈雨、除災,乃至祈禱鎮護國家的密教,亦合於中國王朝所期待者。西來僧與入竺僧均能攜回大唐經略西域地方所需的情報。王室對其之信任,亦必與昔之北朝皇帝相同。不空所受的重視,遠超於太宗時(645年)返朝的玄奘及中宗時(695年)返朝的義淨,因不空具有祈禱、密咒的卓越能力。
不空於宮中常設百餘人的僧侶,使之念誦密教經典,於內道場中建壇,為玄宗、肅宗舉行密教灌頂。當西域土蕃入侵時,不空必於內道場中講誦《仁王般若經》護國佛典,其所承受的供養之多,大有‘窮極珍異’之稱。甚至入宮時,亦特別恩準騎馬。每年七月十五日耗費百萬金,於內道場舉行盂蘭盆會,設定高祖以下七廟的神座,通知寺觀各書以神號,其後將此視為例行儀式。在安祿山作亂時,又於長安大興善寺,祈禱禳災,祈願肅宗聖壽無疆。於資聖、西明二寺設定百座,為國家轉讀《仁王經》及《密嚴經》。此雖非於內道場中舉行,然亦係為皇帝與國家所舉行之修法。

內道場的盛衰

代宗後為德宗,暫撤內道場制,僧侶均被逐出宮中。順宗時又恢復內道場,直至文宗到五代之間,端甫充任內殿法儀之職,甚至還可看到諸如內道場三教談論大德知玄的名稱,可見其後‘宮廷佛教’亦十分隆盛。
然武宗會昌廢佛時,長生殿內道場的經典,悉付祝融。梵經、佛像等亦被銷毀。比丘等亦被逐出寺院。內道場內安置天尊老君像,成為道教的道場。此次廢佛後,唐代佛教逐漸衰弱,經唐末五代的戰亂,有更加衰弱的傾向。西元846年宣宗即位時,又恢復內道場制,其後每逢皇帝生辰日,均舉行三教談論。懿宗時更設定萬僧會,迎鳳翔法門寺佛舍利,安置於內道場中,此內道場一直持續至唐末。由此看來,內道場與王道的盛衰共存。正如字面上所示,為朝廷御用宗教場所。

內道場的流傳

內道場制曾傳至日本,目的多為天皇及皇族自身的祈願與追福。但其設定年代始自何時不明,或說天智天皇(662~671)時已設;奈良時代的史書即曾出現內道場之名目。承和元年(834),空海仿唐之內道場,於宮中置真言院,翌年親自修後七日御修法,爾後成為恆例,內道場亦因而稱為真言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